楊先碧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我們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科學家發(fā)現,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GPS”定位和導航系統(tǒng)。這一發(fā)現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注意到,有的人認路能力非常強,有的人卻是典型的“路盲”。無論認路能力差異有多大,但大多數人都能夠認識回家的路。那么,我們是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們又如何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如何在大腦中儲存信息以便于下一次能夠找到相同的路徑?到底是什么在指引我們呢?最新的科學研究發(fā)現,人的大腦中有一個GPS(定位導航系統(tǒng))。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就是頒給了發(fā)現了大腦中GPS奧秘的三位科學家:美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和挪威科學家莫索爾夫婦布里特和愛德華。前者是發(fā)現了讓人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位置細胞”,后者則是發(fā)現了幫助人們記憶和規(guī)劃行走路線的“網格細胞”。如果這兩種細胞都失靈的話,我們就真的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識別位置
小白鼠因為體積小、食量小,養(yǎng)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很聰明,經過訓練后可以完成一些獨特的任務,因而受到科學家們的青睞??茖W家常常以飼養(yǎng)的小白鼠作為研究對象,讓小鼠走迷宮就是一種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
1971年,亦即43年前,美國科學家奧基夫就開始訓練小鼠走迷宮。他還采用一種特別的手術,在小鼠的大腦里安裝了一些微型電極。動物在進行一些日?;顒訒r,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會放電;參與的活動不同,放電的細胞就不同。大腦細胞產生的這些電信號也稱“神經信號”,是大腦指揮身體其他部位所發(fā)出的信號。奧基夫在小鼠大腦中安裝的電極,可以記錄大腦細胞活躍時放出的電信號,并把這些電信號發(fā)送到記錄儀上。
結果,奧基夫的實驗發(fā)現,這些小鼠走到一個有特殊標記的位置時,大腦中的一些細胞十分活躍,而到了下一個有特殊標記的位置時,另外一些細胞變得很活躍。奧基夫認為,小鼠大腦中的這些細胞就是幫助大腦定位的位置細胞;在所有位置細胞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小鼠可以記住迷宮內各個有特殊標記的位置,并利用對這些位置的記憶描繪出一張迷宮“地圖”。由于小鼠的大腦和我們人類的大腦有相似之處,因此,科學家推測:人的大腦里也有“位置細胞”。
奧基夫的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小鼠的所有“位置細胞”都集中在大腦“海馬區(qū)”的某個特殊區(qū)域。海馬區(qū)在外形上有些像大海中的海馬,是大腦中的重要區(qū)域,負責學習和記憶。記憶有很多種,不同的細胞負責不同的記憶,位置細胞負責的就是我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空間記憶。
尋找路線
然而,光有不同位置所形成的“地圖”還是不夠的,如果大腦只能記住一個個不同的位置,我們還是不可能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中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說,只有把這些位置按照合理的順序連接起來,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路線,才不會走冤枉路或迷路。那么,是什么細胞來幫助大腦處理位置細胞所獲得的信息呢?這個問題迷惑了科學家整整34年。
直到2005年,挪威科學家莫索爾夫婦才發(fā)現,大腦中的GPS還有另外一種細胞,那就是可以記憶和描繪路線的細胞。莫索爾夫婦的研究方法還是讓小鼠走迷宮。因為迷宮有許多岔口,如果只記住特殊的位置,記不住岔口處要走的正確方向,那就可能進入“死胡同”,就像我們有時會在十字路口迷路一樣。
莫索爾夫婦發(fā)現,小鼠經過幾次的嘗試和學習,居然可以判斷出岔路口的正確路線。因此他們認為,小鼠已經具備了在大腦中描繪正確路線圖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并不來源于“位置細胞”。電極的測試結果也是如此:小鼠在岔路口選擇路線時,大腦活躍的細胞并不在位置細胞所在的海馬區(qū),而是在附近一個叫“內嗅皮層”的區(qū)域。由于這些細胞活躍時放電的圖樣像網格,莫索爾夫婦沒有像他人期待的那樣稱這些細胞為“導航細胞”,而是稱它們?yōu)椤熬W格細胞”。進一步的研究還發(fā)現,網格細胞不僅可以辨別運動的方向,還可以辨別運動的距離、道路的邊界。也就是說,網格細胞可以讓我們找到一條合理的路線和運動軌跡,從而不會迷路,也不會越出道路。
為什么從“位置細胞”的發(fā)現,再到“網格細胞”的發(fā)現相隔了整整34年?這就是思維定勢讓科學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由于海馬區(qū)是公認的主管記憶的區(qū)域,當奧基夫在海馬區(qū)發(fā)現位置細胞后,科學家總是在海馬區(qū)忙乎,企圖在海馬區(qū)再找到識別路線的細胞,結果沒有想到謎底是在海馬區(qū)之外的“內嗅皮層”。
定位導航系統(tǒng)
如果說“位置細胞”幫我們描繪一張張“地圖”,那么“網格細胞”則幫我們設計一條條“路線”。如果說位置細胞幫助我們選擇起點、途經點和終點等位置,那么網格細胞則把這些位置串起來,起到導航的作用。兩者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大腦中的定位導航系統(tǒng)。定位導航能力是動物大腦的基本能力之一。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動物就不能在自然界中主動地參與覓食、求偶和育幼等活動,動物也就很難由低級向高級進化,人類也就不會出現在地球上。
俗話說:老馬識途。然而,老人們并不一定識途。有的爺爺奶奶到了一定年歲后特別容易迷路,他們一出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是因為他們患上了“老年癡呆癥”,更為科學的說法是“阿爾茨海默癥”。得了這種病就如同汽車的GPS系統(tǒng)失靈了。在弄清楚包括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在內的識路細胞的作用之后,科學家希望能借此開發(fā)出一些增強和改善這些細胞功能的藥物,重啟老年癡呆患者大腦中的GPS,讓他們重新擁有識路的能力。因此,研究大腦中的GPS系統(tǒng)不僅在醫(yī)學上具有理論價值,更具有非常實際的用途。
在危機重重的戰(zhàn)場上,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路線前進,隨時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因此,強烈的空間感和識路能力對戰(zhàn)士來說特別重要??茖W家希望未來不是通過基因改造的方法,而是用藥物刺激的方法,能夠升級健康人大腦中的定位系統(tǒng),打造出具有極強空間感和特殊識路能力的超級戰(zhàn)士。這些超級戰(zhàn)士能夠隨時發(fā)現環(huán)境中的異常變化,找到一條能夠有效避免潛在危險的合理路線,順利地完成偵查、爆破、誘敵、殺敵等作戰(zhàn)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