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人們常說的“自戀”,是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過度的自戀可能變成病態(tài),夸張、自滿、自負、自私等,嚴重的有可能出現(xiàn)人格分裂癥狀,但如果不過度,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可視為自信的積極態(tài)度,對個人的發(fā)展有利。對幼兒來說,適當?shù)淖詰儆葹橹匾粗?,缺少自戀意識,孩子有可能在人際交往中失去自我。
乘高鐵去武漢出差,我的鄰座是母子倆,張女士帶著她5歲的兒子培培。培培長得虎頭虎腦的,很調皮,總想去過道上玩。為了穩(wěn)住他,我和他聊了起來。
東拉西扯地聊了一會兒,培培忽然對我說:“阿姨我告訴你,元元可壞了?!?/p>
“元元是誰?”我問。
“元元是個男孩,和我幼兒園同班?!彼麥惖轿叶呅÷暩嬖V我,像是在說一個秘密。
我問:“你為什么說他壞?”
“因為他不跟我玩……”然后,他帶著哭腔模糊不清地說,“可是我,我把所有的口袋妖怪(一種游戲精靈卡片)都給他了……”
職業(yè)的敏感讓我開始關注這個話題。于是我問:“培培,你以為只有把自己所有的口袋妖怪都給他,他才會跟你玩嗎?”
“嗯,是啊……”
旁邊的張女士鄙夷地拉扯培培,對我賠笑道:“瞧這孩子,啥也不懂?!彼龑鹤雍孟癫荒蜔?,只想快點把兒子哄睡著。
我欲言又止。張女士可能沒有想到,培培的話其實暗藏玄機,或許對他來說,一場無聲的悲劇正在醞釀。一個孩子認為只有把所有的玩具送給小伙伴,小伙伴才愿意跟他玩,這說明他潛意識里有個觀念:我的個人價值不足以吸引他人,所以為了被他人接納,我需要付出代價,要么是口袋妖怪,要么是別的。這種觀念是多么可怕,多么令人痛心。
我有一個中學同學,畢業(yè)后沒有考上大學,做生意很成功,現(xiàn)在同學聚會都是她安排,花銷都是她付賬,別的同學好像覺得這理所當然。有一次聚會,她喝醉了,我開車送她回家。我對她說:“每次都讓你破費,真不好意思?!彼泽@地看了我一眼,說:“你不要這樣說,我請客,只要你們肯出來,就是瞧得起我了,我很滿足?!闭f著,她大哭起來,哭得很傷心,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她的痛苦,培培將來是否也會品嘗到?
為什么對有些人來說,賦予自己價值會如此困難?心理學認為,這種困難源自自戀的挫敗。所謂“自戀”,就是對自己的愛、對自我價值感和自我形象的覺悟。這個復雜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賦予貶義,被看成過了頭的自我夸耀,甚至是病態(tài)。其實,自戀這個術語并非只有這樣的極端含義。在“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和“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之間,還存在一種較為合適的狀態(tài):正常的自戀。這種自戀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戀的話,簡直無法生存下去。
要知道,一個人成年以后,面對危及自我形象的考驗時,是自戀提供給他承受力。與戀人分手、被公司辭退、生活發(fā)生變故,都會讓人覺得被拋棄。如果在童年期已經(jīng)成功地建立起自我價值感,那他就能將失敗相對化——我會因為失敗而感到難過,但失敗對我的生活不會造成解構性破壞。相反,如果一個人在生命早期缺乏自戀的資本,那他與人交往時,尤其是戀愛、獲得好工作等,他都會進行痛苦的自我拷問:“我配得上這些嗎?”這樣的自我拷問其實是一個陷阱,因為這樣問自己的人已經(jīng)在內心深處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我什么都不配”。
培培睡著了,表情安詳。張女士詢問我的職業(yè),然后我們聊起了兒童心理問題。我有意識地把話題引到培培身上。
我告訴她,在生命之初,嬰兒既不愛自己,也不愛別人,因為他還沒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整體?!安虏驴?,嬰兒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是誰?”我問。
“那還用說,肯定是媽媽?!睆埮坎患偎妓鞯鼗卮?。
“不,嬰兒首先會愛自己。”我說,“在這個階段,嬰兒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對他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延伸,他確信自己的想法能主宰外部世界。他覺得母親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看到母親毫不延遲地跑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會覺得自己對母親有無限的控制力,就像自己能自如地控制手和腳一樣。”
對所有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打基礎的關鍵期,弗洛伊德稱之為“原發(fā)性自戀”階段。這一階段只持續(xù)很短的時間。隨著嬰兒長大,母親不再像以前那樣迅速地回應他的需要,這讓他逐漸意識到:母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他之外存在著一個自己的想法不能左右的現(xiàn)實世界。這一發(fā)現(xiàn)讓孩子建立起“現(xiàn)實原則”,讓他能夠按照外部現(xiàn)實采取行動,也能夠從外部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依戀他人、依戀物品等等。他的心理能量開始發(fā)生方向性轉移,從自己投向外部世界,同時,他繼續(xù)愛自己。他的心理能量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愛自己,另一部分用來愛他人。這一階段,弗洛伊德稱之為“繼發(fā)性自戀”階段,即孩子在發(fā)現(xiàn)外部現(xiàn)實之后,將朝向外部的愛折返回自我。孩子的心理在這一階段常常出現(xiàn)偏差,因為他擁有的心理力量是有限的,為了愛別人,他就得把對自己的愛收回一些,反之,如果太愛自己,他就沒有愛可以給別人。
“您說的很好理解,就是注意力的分配嘛?!睆埮空f,“可是,孩子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偏差呢?”
我說:“孩子不會掌握分寸,會出現(xiàn)兩個極端的偏差:不是太愛自己,不愛別人,就是只愛別人,不愛自己?!?/p>
張女士似乎察覺到了什么,小心地問:“您覺得,培培屬于……”
我說:“培培用自己心愛的玩具換取小伙伴的友誼,而且堅定地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接納,無疑屬于第二種偏差:不夠愛自己?!?/p>
“孩子為什么不愛自己?”張女士問,“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信心嗎?天生如此嗎?”
我說:“人的自我價值感、自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建構出來的。而且,不是孩子獨自建構出來的,而是孩子在和他人的關系中建構出來的,尤其與父母的關系,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兩個‘他人’?!?/p>
“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找到自身價值?”
“要讓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有價值,需要讓他覺得自己對于父母來說是有價值的?!蔽艺f,孩子能否建立自我價值感,取決于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孩子需要感到,在父母眼里自己是有價值的。這就是說,在父母的生活中,他具有本質性意義。一方面,要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他對父母有價值的信念,也就是建立起孩子的自戀,需要讓孩子相信:他的存在對于父母的幸福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生活有一個規(guī)劃?!斑@一點非常重要,”我強調,“否則,父母如果缺席,當孩子長大以后,他在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或欲望時會感到?jīng)]有人可以求助?!?/p>
第二,要讓孩子覺得,他是作為一個獨立、特別的個體,對父母有價值。就是說,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八桥嗯啵c元元和幼兒園其他孩子有明顯的區(qū)別,是獨一無二的,當然也是不可交換的,沒有人能取代他的位置?!蔽医忉尩?,“所以,孩子的獨特性應該得到承認和表揚,孩子在家里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得到尊重的空間?!?/p>
第三,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價值得到承認的個體。要讓孩子相信這一點,不能僅僅跟孩子說“你是多么令我們驚訝”,還要接納孩子的本來面目,尊重孩子的天性。比如尊重孩子的性別,一個孩子感到自己的性別讓父母不快樂,就會對自己的價值產(chǎn)生嚴重懷疑。要尊重孩子的存在,要把孩子當成家里的客人一樣尊重。在身體方面,必須讓孩子感到父母尊重他的身體隱私,他身體成長的各個階段要得到成人的接納。比如,5歲還讓媽媽給洗澡,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嬰兒,他的價值受到了貶低。“另外,孩子的愿望和話語權也要得到尊重,否則孩子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蔽艺f。
張女士認真地聽我分析,不時點頭。最后她說:“每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不足之處是不善于表達,不表達孩子就不會知道。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明年培培就要上學了,不知道他會在學校里遇到什么樣的同學,什么樣的老師,他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找到自身價值。”
我說:“剛才說到孩子身邊重要的‘他人’,父母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從父母眼里尋找自身的價值。孩子入學以后,老師也是孩子重要的‘他人’,因為老師是成年人,是孩子取悅的對象,是權威,所以孩子特別聽老師的話,甚至老師的權威會超過父母,因為在孩子的眼里,老師是知識和權力的象征,是一個被賦予價值的大人物。有些孩子在父母那里沒有找到自戀的資本,在老師那里卻得到了拯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家長要適應?!?/p>
“到那時,父母還能對孩子的自戀施加影響嗎?”
我說:“當然可以,父母是永不退休的職業(yè)嘛。”
這時,培培醒了,一睜開眼就說:“媽媽,你沒有離開??!”
張女士慈祥地笑著,無限柔情地說:“媽媽一秒鐘都沒有離開,一直守著我的寶貝呢?!?/p>
培培也笑了,他歪著頭調皮地說:“媽媽,你跟剛才不一樣。”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