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中
【摘要】2014年,關于民族主義的討論成為理論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國際上,“獨立公投”掀起民族主義高潮;國內的民族問題十分集中,一方面,民族分裂、極端宗教、暴力恐怖“三股勢力”的活動規(guī)模與范圍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關于“二代民族政策”的理論爭論仍在持續(xù)。
【關鍵詞】民族主義 島嶼之爭
民族政策
【中圖分類號】D562
【文獻標識碼】A
進入21世紀以來,民族主義的話題重新占據了社會思潮的重要位置。2014年發(fā)生的幾次重大事件,成為新世紀民族主義的一個小高潮,尤其是克里米亞公投和蘇格蘭公投,引發(fā)了世界關注,這再次說明民族主義的浪潮依然是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
亞洲島嶼爭端:民族主義角斗場
與歐洲以“公投”方式決定一個國家內的地方主權歸屬的方式不同,近年來亞洲國家圍繞西太平洋沿岸和南中國海的島嶼主權爭端愈演愈烈。2014年在局部地區(qū)似乎出現激烈對抗態(tài)勢。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難道僅僅是相關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在作怪嗎?其實問題也不那么簡單。二戰(zhàn)后日本與蘇聯(現俄羅斯)的北方四島之爭、與韓國竹島之爭、與中國釣魚島之爭,都說明已經實現號稱實現了“脫亞入歐”、“脫亞入美”的日本并沒有遵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后安排,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謀取本國對這些島嶼的控制(如釣魚島)、爭奪(如竹島)和影響(如對北方四島),更沒有放棄在殖民侵略中獲取的實際利益。實際上,中國南海一些島嶼的爭端,不乏區(qū)域外國家插手沿岸國家紛爭的影子,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美國“亞洲再平衡”戰(zhàn)略。這些舉措自然引發(fā)了相關島嶼權益國的反擊。國家利益之爭是實質,所謂的“民族主義”只不過是影響利益之爭的重要要素或工具。我們只舉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一個例子。
從歷史上看,中國對釣魚島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120年前的中日甲午之戰(zhàn)末期,日本非法竊取了釣魚島,并強迫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割讓臺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二戰(zhàn)后,本應歸還中國的釣魚島因為多種因素未能回歸。1972年中日邦交正?;?978年締結和平友好條約談判過程中,中日兩國就擱置釣魚島問題達成重要諒解和共識。然而近年來,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挑起事端。2011年日本政府悍然宣布“國有化”釣魚島,導致釣魚島局勢持續(xù)動蕩不安。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持續(xù)高漲,兩國關系陷入低谷。2014年雙方在達成釣魚島立場問題上達成了一點存在“爭議”的共識,并不能掩蓋日本侵占、竊取釣魚島的事實。幾個平方公里的島嶼真的是中日關系的死結嗎?其實這只是歷史因素、現實因素,國際格局變化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而已。從未消失、時而高漲、時而平靜的民族主義情緒,為這個島嶼之爭增添了兩國政府難以駕馭的復雜因素。正是在與西方列強、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中國近代民族國家誕生了,基于國內各民族統一的中華民族形成了,從自在實體變成了自覺實體。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崛起,使中國不僅有決心而且具備了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條件,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依托和標志。這種格局顯然不是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決定的,而是歷史發(fā)展和國際格局變化的結果。面對日本政府、民間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百般阻撓破壞,中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決心更加堅定。在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之際,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兩個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的是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設立兩個紀念日,與民族主義無關,更不是往回看,其中更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和中國擔負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與意愿。
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
2014年是中國民族問題話題十分集中的一年,也是民族工作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一方面,民族分裂、極端宗教、暴力恐怖“三股勢力”的活動規(guī)模與范圍不斷擴大,對民族團結、邊疆穩(wěn)定、社會安定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不同于這一個時期以來關于“二代民族政策”的理論爭論仍在持續(xù)。黨和政府接連召開了新疆工作座談會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新時期進一步加強新疆工作和全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具體舉措。
新疆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發(fā)展。但不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新疆局勢都不太穩(wěn)定,三股勢力活躍。這些勢力策動的2009年“七五”事件舊傷未復,2014年發(fā)生的暴力恐怖事件頻發(fā),而且超越了新疆,向其他省份蔓延。5月召開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重點研究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克服制約新疆穩(wěn)定發(fā)展的困難與問題,遏制宗教極端思想蔓延,實現新疆社會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等問題。新疆問題成因十分復雜,但是民族團結問題無疑居于核心地位。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新疆的民族團結狀況不容樂觀,各民族成員本民族意識增強、國家意識下降是重要原因。從總體上看,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復合認同占多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日益發(fā)酵的本民族中心主義、既包括大民族主義,也包括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成為影響新疆民族關系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為了全面部署新時期的民族工作,2014年9月,中央召開了民族工作會議。根據會議精神于12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圍繞改善民生推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務能力、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六個方面提出25條意見,旨在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在強調中國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的前提下,對于如何增強四個認同,培育中國民族共同體提出了目標與要求。文件指出,要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包括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這些意見是在吸收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相結合,肯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基礎上,根據民族工作、民族理論及民族政策實際情況提出來的,這次會議和文件提出的加強新時期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已經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在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處理好民族關系、確保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落到實處,確實值得關注。理論界必須超越簡單的民族主義話題討論或者是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理論論爭,把視角和關注點落腳到現實問題的解決及其深遠影響方面,構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為建構現代國家、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發(fā)揮積極作用。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30日01版。
責編/高驪 ?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