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動。”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教師的職責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的平臺,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文化氛圍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奮發(fā)進取的氛圍中展現(xiàn)生命活力。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那么,怎樣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呢?
一、形成個性化的閱讀形態(tài)
羅杰斯曾說: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閱讀教學不應是步調(diào)一致的“集體性閱讀”,而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是一種學生愉悅的精神享受。學生以無拘無束的心態(tài)走進課文,自由閱讀吸取,自由思考探索,自由表達交流,自由展示練習,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思想的陶冶、個性的釋放、知識的積累、能力的訓練和習慣的養(yǎng)成。只有這樣的閱讀,課堂才會成為一種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天地。
1.挑選自己喜歡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學,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自由取舍學習對象,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如教學《秋姑娘的信》一課,文中寫秋姑娘給大雁、松鼠、青蛙、小朋友寫的四封信,結(jié)構(gòu)相似。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選定一個學生最感興趣的其中一封信進行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封信加以細細體味,最后拓展說話練習:冬去春來,美麗的春姑娘從頭上摘下迎春花的花瓣,會給哪些好朋友寫信呢?這樣自選自讀,自讀自悟,自想自說,主動將課文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2.選擇自己合適的?!罢Z文教學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生由于學習習慣、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積淀是不同的,因此采用的學習方式也有差異。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自己選擇最佳方式學習。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領略頤和園景色優(yōu)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選方法,如自讀自悟法,交流資料法,讀畫結(jié)合法,導游介紹法,讀寫結(jié)合法,等等。這樣變閱讀為經(jīng)歷生活,變感受情感為自我流露情感,最大限度地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認知差、情感差、心理差。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角色定位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參與、匯報交流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個性得到張揚,人人都能獲得成功。
3.展示自己拿手的。教師在設計和布置習題時,也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yè),允許學生在作業(yè)的數(shù)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選擇度,展示自己拿手的作業(yè)??稍O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必做題是基本題,每位學生必須完成;選做題可根據(jù)學生自身實際而挑選。如教學《北京》一課時,可設計:①畫一畫,畫自己最喜歡北京的一處名勝古跡;②看一看,看有關(guān)北京的圖片、VCD片;③查一查,查找有關(guān)北京名勝古跡的資料;④寫一寫,宣傳北京的廣告詞。
二、展示個性化的閱讀交流
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個性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人在壓抑、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下是很難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營造自由學習的環(huán)境,自由活動的空間,以及自由展示的舞臺。
1.給予多元解讀的自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對文章的感情,必然會有不同,帶有濃厚的個性化傾向。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每一個學生認識水平、閱讀經(jīng)歷不同,自然會產(chǎn)生不同感受和看法。如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我讓學生探討:小鳥和青蛙誰錯?在交流匯報中,有的學生說:“青蛙錯了,他把天看成井口大?!庇械膶W生說:“小鳥錯了,他不該笑青蛙,青蛙住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大,青蛙說的是真話?!庇械膶W生說:“小鳥錯了,他明知青蛙錯了,應該幫助青蛙跳出井口。”這樣多元解讀文本,展示不同體驗,你的感受,我的認識,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產(chǎn)生良好的交流效應。
2.給予豐富活動的自由?;顒邮侨祟惿⒛芰?、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的本源。閱讀教學既是認識過程,又是活動過程。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動因素,拓展活動時空,豐富活動的形式,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zhuǎn)變?yōu)橐巳雱俚挠淇斓膶W習活動,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綜合化立體大課堂。如教學《搭石》一課時,我組織開展了“我閱讀、我發(fā)現(xiàn)”的報告活動,有的學生報告:“我發(fā)現(xiàn)每當山村的人們上工時,走搭石的情景,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有的學生報告:“這里的村民很淳樸,處處為別人著想”;有的學生報告:“搭石、春、夏、秋、冬,成了這山村一道亮麗的風景”;還有的學生報告:“山里人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教學《威尼斯小艇》、《比尾巴》等課文時,可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等課文時,可開展“誦讀比賽”活動;教學《七顆鉆石》、《桂林山水》等課文時,可開展“群文閱讀”活動。通過開展活動,既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又讓學生個性飛揚。
三、開放個性化的閱讀評價
傳統(tǒng)教學中評價往往是老師的特權(quán),學生則很少有自我評價的機會。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教師要把評價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把評價過程當做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自我調(diào)控的過程,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自我。
1.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促進學生對學習進程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自己滿意的學習結(jié)果中反思學習過程,總結(jié)出成功經(jīng)驗;從自己比較滿意的學習結(jié)果中反思學習過程,查找出不足和遺憾;從自己不太滿意的學習結(jié)果中反思學習過程,領悟出改進方法。
2.相互評價。小學生的自我評價難免會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組織學生對其學習結(jié)果展開互評,引導學生從互評中既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又了解他人的學習過程,從而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互補互促,不斷優(yōu)化學習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