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琪
摘 ? ?要: 文章以愛德華·霍爾等人對文化的分類為理論基礎,將新HSK試題中的文化因素分為十五類,并以調查問卷形式了解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具體需求情況,以期給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新HSK ? ?文化因素 ? ? 文化教學
一、本文文化分類及其理論基礎
跨文化交際學創(chuàng)始人霍爾(1959)在著作《無聲的語言》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前者可見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見,甚至連受過專門訓練的觀察者都難以察知?!?/p>
顧嘉祖(2002)對霍爾所說的“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做出了詳細描述。顧認為,“公開的文化”的界定標準是指一切可以用人的肉眼看得見、一目了然的東西。他將服裝、道路、建筑物、飲食、家具、交通工具、通訊手段、街道和村莊等暴露的物質文化都列到公開的文化層之下;隱藏的文化層主要指軟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隱藏得很深的軟文化及隱蔽在物質文化中埋藏得相對較淺的軟文化兩種。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牛新生(2002)以文化的組成要素為依據,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五類。他與顧嘉祖對精神文化的分類是不同的,顧認為隱藏文化層中的主要隱藏物是觀念,而觀念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可以主宰或影響人權觀、勞動觀、婚姻觀、宗教觀、法制觀等。牛認為精神文化指體現人類文明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等,觀念文化指與人類世界觀、價值觀有關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審美情趣等。
劉雪(2006)又對“公開的文化”和“隱藏的文化”做了進一步細分,公開的文化,即肉眼可見的表象化的文化形式,它包括物質文化、事實文化、風俗文化和制度文化。此外,屬于精神文化范疇的價值系統(tǒng),包括哲學思想、宗教信仰、人權觀、道德觀、婚姻觀等價值觀念都應歸入隱藏文化之列。
本文基本同意文化可分為“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兩大部分,采用牛新生(2002)以文化組成要素為依據的文化五分法。但是,牛新生(2002)的文化分類并沒有闡述文化所依托的客觀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等方面內容。關于此類文化,我們采用劉雪(2006)關于事實文化的劃分,包括文化存在和發(fā)展所依托的客觀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及由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的一切可見的文化形式,可以分為地理、歷史、語言文字、科學技術、各類藝術等。
本文將新HSK的文化因素作出如下分類:稱呼姓氏、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中國文學、中國藝術、知名人士、語言文字、中國教育、中國地理、中國歷史、科學技術、場館機構、特有單位、價值觀念和基本國情,共十五類。
二、問卷調查與分析
根據本文對新HSK中文化因素的分類,問卷調查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某一方面文化知識的具體需求情況,在統(tǒng)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從而知道學生的文化需求。
本文的調查對象主要以在校的漢語學習者為主,主要包括在蘇州大學中文系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共36人;韓國蔚山大學中文系的大學生,共112人。其中蔚山大學的學生在韓國學習漢語,并且有一部分人在中國有過半年到一年的漢語學習經歷。
此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試卷170份,收回154份,其中有效試卷148份,無效6份,問卷有效率為96.10%。148名被調查者中,其中男生59人,占39.86%;女生89人,占60.14%;年齡在18到36歲之間,平均年齡24歲。
統(tǒng)計結果表明,學生對文化的興趣分布很廣,在我們所列的15個文化項目上都有選擇。具體情況如下:(單位:人)
表1 ? ?學生對新HSK文化因素的興趣分布
在此,我們將上表與新HSK試題中文化因素內容進行對比,對比結果如下:
表2 ? ?新HSK試題中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因素與新HSK試題中文化因素出現次數的對比
由表2可知,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因素最多的是風俗習慣,有25.00%,而后依次是日常生活22.30%、中國歷史10.81%和中國文學9.46%,剩下的文化因素都沒超過10%。而新HSK試題中呈現的文化因素最多的是稱呼姓氏,達22.70%;緊隨其后的是中國地理,達18.57%,其次是語言文字16.32%和日常生活8.44%,剩下的文化因素都沒有達到8.00%。由此可見,新HSK試題中出現的較多的文化因素與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因素還是存在偏差的。這可能是因為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并且對中國的悠久歷史有較濃厚的興趣。
學生在中國求學期間,會遇到各種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春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也跟節(jié)假日及一些慶典習俗有關,吸引著學生的目光。新HSK三級H31221.76書寫部分就是有關風俗習慣的。通過此題,學生可以了解到春節(jié)在中國的地位。題目如下:
zhōng
76.春節(jié)是( ? ? ? )國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
再如,新HSK五級H51224.14中的錄音內容:
14.男:國慶節(jié)快到了,你有什么計劃嗎?
女:我打算去西安玩兒,那兒的名勝古跡多,風景也不錯。
問:女的國慶節(jié)有什么安排?
錄音中包含了風俗習慣中的“國慶節(jié)”;日常生活中的“休閑活動”,關于國慶節(jié)的安排;中國地理中的“西安”,并且介紹說西安的名勝古跡多,風景也不錯。這類題目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對了解中國文化有很大幫助。所以,在新HSK的試題設置上,可以更多地介紹中國的風俗習慣及跟衣食住行有關的日常生活。
我們可以看到,新HSK試題中呈現的文化因素最多的是稱呼姓氏,這是因為新HSK的聽力部分大多是以對話形式出現的,對話過程中少不了要稱呼對方,所以文化因素中稱呼姓氏所占的比例較高。我們也發(fā)現在新HSK試題中,關于中國歷史的大多出現在五、六級中,筆者認為這是合理的。中國歷史曠古久遠,從黃帝時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學生對此感興趣并不奇怪。新HSK六級H61222.41-43中提到了“孟母三遷”,在低等級的考試中,如果出現此類題目,則會增加考試難度,打擊學生的自信,影響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我們不能根據學生的興趣,盲目地更改新HSK的試題內容設置,要以等級水平為基礎,確??荚嚨目茖W性和可行性。
三、對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的啟示
(一)教學中注意文化因素的對比
對比法是語言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將雙方進行共時和歷時的比較,揭示其共性和個性,讓學習者熟知二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講授文化知識時,這種對比可以是歷時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的對比,也可以是共時的、中外文化間的對比。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同地區(qū)之間、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都存在差異,教學中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對比。比如,新HSK三級H31222.64:
64.我丈夫是南方人,以前幾乎每天都要吃米飯,來北方住了幾年后,也開始習慣吃面條了。
這是中國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突出的特點之一,而新HSK考生可能只在中國的一個城市學習漢語,只知曉當地的飲食習慣。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中國國內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時對比,以及中國不同時期內文化演變發(fā)展的歷史介紹中國文化。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還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國特有貨幣單位時會學習到“分、角/毛、元/塊”,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見到過“分”。學生對此很疑惑,這就要從歷時的角度解釋文化現象。教師在講授貨幣單位時,可以附帶講解“分”的幣值較小,現在用到它的場合較少,目前還可以在超市或銀行利息中見到,但基本用“角/毛”代替。新HSK三級H31221.77中也通過書寫試題的形式介紹了中國的貨幣單位,例:
yuán
77.10個一分是一角,10個一角是一( ? ? )。
縱觀新HSK試題,其中很少涉及中外文化間的對比。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某些題目中看出中外文化的不同。例如,新HSK四級H41222.76中出現了中國的一句俗語“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很好解釋,題干中也有說明“意思是說當父母還活著的時候,兒女不要到太遠的地方工作或者生活,最好能離家近一點兒。這樣不僅能方便兒女照顧父母,還能減少父母對兒女的擔心”。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重視血緣關系和家族觀念,喜歡宗族群居。相對于中國人,西方人對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在西方文化中,個人利益往往比家庭利益重要。“父母在,不遠游”恰好反映了中國重視親情和孝道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這與西方社會是有所不同的。漢語國際教育的開展是針對外國學習者的漢語教學,中外文化間的對比也很重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將中國文化和學生母語文化進行對比分析,進而了解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記憶。
文化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我們看待事物、講授文化知識也應該具備發(fā)展的眼光,這要求我們在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中注重共時和歷時的文化對比。
(二)教學中注重文化內涵的傳遞
語言文化因素是與語言教學關系最緊密的文化教學內容,其中語義文化是語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現形式。語義文化是指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主要是詞匯中所包含的社會文化涵義,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維方式。
在教學中,遇到一些詞語如有文化淵源,可以適當講解,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如“知音”這個詞來源于一個典故,《列子·湯問》里說:“伯牙彈琴,與鐘子期結為朋友。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認為沒有比鐘子期更懂他的音樂的人了。”后來“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學生如果知道了來源,就不會把“知音”理解為“知道音樂的人”。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了解更多文化內容,通過文化特質的內涵意義掌握詞語的意義。新HSK六級的H61221.48-50聽力內容正是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雖然內容說的是“高山流水”,但如果在學習中得知“知音”一詞的文化內涵則更有助于理解題目內容。
新HSK試題中還出現了大量成語、慣用語、熟語等,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這方面知識的輸入,將其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更加明白文化的來源和意義,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中國文化,促進語言學習。
(三)教學中重視文化因素的交際性
劉珣(2007)在著作《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中指出:“掌握漢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原則”,是對外漢語教學基本教學原則的總則,這體現了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所以,在文化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注意這一點,使學習者能真正掌握漢語的正確用法,這也可以避免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出現錯誤。
稱呼語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前文我們也統(tǒng)計過,稱呼姓氏在新HSK文化因素中數量是最多的。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如何稱呼對方,不僅可以順利地進行日常交際,而且可以在考試中提高答題的正確率。例如新HSK四級H41222.34的聽力題中出現稱呼用語“師傅”,聽力原文如下:
34.女:師傅,麻煩您開快點兒,我怕時間來不及了。
男:您幾點的飛機啊?
女:十點二十。
男:放心,從這兒到機場最多半個小時,保證不會晚。
問:男的最可能是做什么的?
“師傅”最早是對老師的稱呼,新中國成立以后“師傅”成為對一般技藝之人的普通大眾的稱呼。改革開放以后,“師傅”大多數被使用在一個單獨的稱呼語中,如“師傅,勞駕”等,用于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但是這種用法逐漸被“先生”、“女士”這些稱謂語所取代。如今“師傅”更多地用在一些飲食或駕駛員等手工技藝較強的領域,比如“張師傅肉餅”、“趙師傅面館”。再如,稱呼公交車或出租車司機常用“師傅”稱謂。H41222.34中的問題就是問對話中男的是做什么的。答案有四個選項“A.記者;B.警察;C.服務員;D.出租車司機”。如果教師在講解“師傅”一詞的時候,注重交際性原則,告訴學生,中國人通常稱呼哪些人為“師傅”,那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同時可以提高考試的效率和正確率。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實施一些交際性活動,將生活搬進課堂,突出語言的交際性練習,如:買東西、點菜、預訂房間、看病、乘坐交通工具、問路、談論天氣或時間、打電話等場景的布置,兩人或多人角色扮演、主題討論會、辯論比賽、小游戲,等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模擬練習,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在語言互動中加深他們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達到交際性目的。
(四)教學中講求文化體驗的多樣性
在考試中,我們只能通過聽錄音和圖片、文字的方式感受文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文化因素講解的難度比語言點要大得多。學生可能面對的是和母語文化完全迥異的另一種文化,僅靠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很困難,也會影響學習效果,所以可以采用各種方式的文化體驗,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全方面綜合調動學生感官,給學生帶來直觀立體的形象。比如說,在文化專題的學習中,不同的文化類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化體驗方式。講到飲食文化,可以讓學生在食堂選擇一份自己最愛吃的中國菜,并將菜品和其他同學分享;講到中國的建筑,可以讓學生分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建筑樣式,然后向其他同學展示和介紹,等等。
四、結語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新HSK試題中出現的較多的文化因素與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因素是存在偏差的,學生對與生活有關的文化比較感興趣,而新HSK可能由于題型設置、等級層次等方面原因,并不能與學生感興趣的文化完全匹配。筆者認為,在某些題目的設置上可以多考慮學生需求,同時要確保考試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漢語教師必須認識到文化因素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學生興趣所在,能夠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加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霍爾.無聲的語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1991:65.
[2]顧嘉祖.從文化結構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點與難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47.
[3]牛新生.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2002(12):80.
[4]劉雪.文化分類問題研究綜述[J].岱宗學刊,2006(12):11.
[5]許慧.新中國成立以來“同志”、“先生”、“師傅”稱謂語研究[D].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2.
[6]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305.
[7]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HSK真題集(三級)201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HSK真題集(四級)201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HSK真題集(六級)201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題目(項目號:SJZZ-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