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斯宇
繼“犀利哥”之后,基于相似的原因,又一個流浪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某個角度看,他長得很像男星彭于晏。他睡在街角的樣子被人拍下后又傳到網(wǎng)上,因而得了一個“乞丐版彭于晏”的稱呼。
在記者看來,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稱呼——一頭是擁有無數(shù)粉絲的明星,另一頭是卑微的乞討者。同時,“乞丐”一詞還表明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勢:擁有這樣生活形態(tài)的人,一定是以乞討為“主業(yè)”,即使他們大部分時間可能是在拾荒而非乞討。
在“犀利哥”和“乞丐版彭于晏”引人注意的臉龐傳播開來的時候,大概沒有多人能想到他們真實的生活。當網(wǎng)友調侃“連乞丐都要看‘顏值’”“洗洗干凈帶回家做男票”的時候,他們被動地進入話題中心,但卻無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甚至無法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名字和生活經(jīng)歷。
他們淪為乞丐,原因各不相同。不少人身體健全、卻不愿意勞動,靠乞討度日,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能有很多人是因為身體殘疾,或者患上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等原因。在救助機制不完善、救助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他們唯一的希望,仿佛就剩“顏值”了。
當“顏值”被高度關注的時候,流浪漢的真實生活卻被遮蔽了起來。當年,如果不是網(wǎng)絡的放大,“犀利哥”的精神疾病或許不會引起重視,他也得不到治療和救助。犀利哥最后回家了,而今年春節(jié)之后,“彭于晏”依然命運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