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篇經典作品,關于它的主題歷來都有爭論,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三種意見: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社會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究竟哪一種說法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呢?我們不妨作一些分析。
這篇文章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后來魯迅先生將此文和《舊事重提》的其他9篇文章一起編入《朝花夕拾》中。這組散文是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所以在作者的筆下,百草園是個充滿樂趣的院子,這里有“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還有在樹葉里長吟的鳴蟬以及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黃蜂,更有“油蛉”“低唱”,“蟋蟀”“彈琴”。也許用成人的眼光來看,這一切并不新鮮,但在兒童眼里,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
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園是趣味盎然的,冬季的百草園也不是無趣的,因為可以在冬天下雪時捕鳥,這給兒時的魯迅帶來了更大的樂趣。從文中對捕鳥過程的詳細描寫可以看出,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了許多歡樂。這些還不夠,美女蛇的故事又給百草園抹上了一層神話色彩,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更豐富了百草園“樂園”的情趣。魯迅就是這樣把他對百草園的愛擺在讀者面前的,兒時百草園的生活是一種溫馨的回憶,這份回憶給了輾轉流徙中的魯迅一絲心靈的慰藉。也許只有在這個回憶中的世界里,魯迅才能感受到溫馨與美好,才能暫時忘卻現時的紛擾。
可這些并不是童年的全部,童年生活中也還有枯燥無味的東西,譬如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生活。三味書屋給魯迅的第一印象是一扇“黑油的竹門”,這樣的顏色怎能和百草園的“碧綠”和“紫紅”相比?這讓兒時的魯迅心中產生了壓抑之感。還有那些煩人的禮節(jié),沒有孔子牌位,卻還要對著“扁和鹿”行禮。少年魯迅問了讀經以外的“怪哉”蟲的故事,老師非但不予理睬,而且面有怒色?!爸灰x書”的“只要”和“我就只讀書”的“只”具體地表現了碰壁后兒童的求知欲受到的挫折和束縛。文中還寫到了讀書的內容和方式,老師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學生是在老師的命令或壓力下讀書的,雖然聲音夠大,可也只是堅持了不多一會兒,因為對書中的內容實在不感興趣,那些文字艱澀難懂,并非孩童的讀物。
魯迅在1927年為《朝花夕拾》寫的《小引》中說:“一個人做到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笔朗侣菪囚斞杆荒苋萑痰摹t斞傅耐陼r代,中國正在清朝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下,孩子們接受的是尊孔讀經、科舉求仕的教育。而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又明文規(guī)定,從小學四年級起,每周必須讀經一小時。1926年,魯迅任教的廈門大學仍然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強迫學生尊孔讀經,寫文言文。這些封建復古逆流又都“螺旋”回來了。魯迅到廈門之后,十分失望。他收在《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就是要回憶過去,總結教訓,埋葬那些陳腐的舊東西,不許它們復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魯迅對準了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制度,給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只是他沒有發(fā)議論,語言是非常含蓄的。
文章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它全盤否定了三味書屋所代表的封建教育。這里說:“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边@是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的教育效果。又說:“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边@是作者從同學的角度更進一步否定了三味書屋的教育效果。它培養(yǎng)出來的人,正是這種旨在發(fā)財致富的封建迷信之徒。魯迅就是這樣鉆進封建教育里,又鉆出來,他鉆進去認識得深,沖出來反抗也就更堅決。他毫不留情地解剖世界,即使在溫馨的回憶中也不忘理性地批判。
綜上所述,這篇文章的主題確定為第二種較為合理,即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第一種看法過左,第三種看法過右,都稍有些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