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 要: 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項互動,以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本文從化學實驗教學的角度談談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 化學實驗 學生 主體性傳統(tǒng)的化學實驗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實驗。講授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極大地抑制了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fā)揮,也不利于挖掘教師的創(chuàng)新潛力,把教學過程變成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活動。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要打破舊的教學模式,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那么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與嘗試。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學生有無濃厚的學習興趣有關。在教學過程中,用化學實驗展示化學之美,向學生展示化學儀器美,化學物質美,以及實驗操作美,向學生演示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例如向CuSO4溶液中滴加濃燒堿溶液時,產(chǎn)生的藍色絮狀沉淀與藍色的鐘乳石非常相似,使人產(chǎn)生美感;做噴泉實驗時,把噴泉裝置上的膠頭滴管取掉,在噴水導管口插一根細鐵釘,就會產(chǎn)生如花朵般美麗的噴泉,令人目不暇接;在兩個平底燒瓶里注入等量稀鹽酸,將分別裝有適量純堿和小蘇打粉末的兩個氣球扎在燒瓶口部,演示時將氣球里的粉末同時抖入燒瓶里,彩色氣球就像兩朵先后盛開的馬蹄蓮花,美麗動人。通過這些有趣的實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diào)動起來,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
二、引導學生置疑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指揮者,不管是教材的處理還是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都由教師控制。因此學生能否提出問題,所提出的問題是否一針見血,與教師的引導正確與否密不可分的。
演示實驗教學,在演示之前,除了要向學生講述清楚實驗的內(nèi)容、目的及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外,還應該引導學生設下疑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例如在講“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時,課本上是這樣敘述的: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這時教師可針對這句話向學生設疑: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呢?學生開始猶豫,不能回答。這時教師應抓住時機,補充演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設想一下實驗的現(xiàn)象會是什么?學生按一般規(guī)律設想。說出實驗現(xiàn)象,都異口同聲地說:“鈉表面覆蓋一層光亮的銅,因為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它能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辈懗隽嘶瘜W方程式:2Na+CuSO■=Cu+Na■SO■。接著教師開始演示,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鈉的變化、溶液的顏色變化。實驗結果表明:鈉首先熔化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動,且發(fā)出嘶嘶響聲,很快溶液中出現(xiàn)了藍色絮狀沉淀并有黑色固體產(chǎn)生。實驗完畢,教師接著向學生置疑,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呢?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鈉的哪些特殊性質?這一連串的疑問激活了學生思維,他們迫切想知道結論。這時教師就向學生解釋出現(xiàn)上述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因為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在反應過程中鈉先與溶液中的水反應:2Na+2H■O=2NaOH+H■↑,然后是生成的NaOH與CuSO■溶液反應:2Na+2H■O=2NaOH+H■↑,產(chǎn)生了Cu(OH)■藍色絮狀沉淀。通過實驗,使學生明白了鈉的化學性質很特殊,它不能把銅從它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接著教師補充說明:K、Ca的性質比鈉還活潑,也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通過這樣有趣和生動的實驗探索,不斷地設置疑問,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
三、通過探究實驗,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以往的化學實驗多是驗證性實驗,這樣的實驗只起到鞏固書本知識和訓練操作技能的作用,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得很死。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書本上的正確結論,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而探索性化學實驗能使學生了解到事物的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在學習了CO■的性質后,可以跟同學們共同探究一組實驗:在一個燒杯內(nèi)點燃一長一短兩支短蠟燭。桌上點燃大小相同的一組蠟燭,討論:若向燒杯里緩慢倒入CO■氣體,將另一大小相同的燒杯蓋在桌上時,蠟燭熄滅的情況。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燒杯中較短那支蠟燭先熄滅,原因是CO■的密度比空氣大。而對桌上蠟燭熄滅的情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較短那支蠟燭先熄滅.理由是蠟燭燃燒時產(chǎn)生的CO■氣體密度比空氣大,CO■往下沉;另一種觀點認為較長的先熄滅,理由是蠟燭燃燒時產(chǎn)生的CO■是熱氣體,氣體分子膨脹上升,燒杯上部CO■比下部多。討論完畢后,學生迫切地等待著演示實驗結果。而實驗結果顯示:當向燒杯中倒入CO■氣體時,較短蠟燭先熄滅;用燒杯蓋住桌上兩支蠟燭時,較長那支蠟燭先熄滅。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通過探究實驗,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而且能激活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
由此可見,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不斷深化實驗改革,轉變與更新教育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性,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