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宇
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系統(tǒng),中國人崇奉以儒家的“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講求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內容和我們今天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習近平同志2013年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時講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很有益處?!毕旅嫖覐男@文化建設角度,就“國學”在今天學校中的德育作用談談看法。
一、“國學”是今天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我們今天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西方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各種形形色色的理論、學說相互交融、相互激蕩,無不影響著尚處于世界觀形成之際的學生的頭腦。作為培養(yǎng)祖國下一代的學校,我們既要承認學校德育中應積極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更要繼承傳統(tǒng),注重德育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價值,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1.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歷史上,中華民族雖曾有過多起盛衰起落,但一直綿延不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和我們民族血液中固有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自強不息源于《易傳》“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意思是:天道剛健,運行周而復始,永不止息,君子應效法天道,自強不息。清華大學以此作為校訓,要求清華學子具有奮發(fā)圖強、勇往直前、爭創(chuàng)一流的品格。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鬃幼苑Q:發(fā)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鬃拥牡茏诱f: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當今世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國家間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強必治,不強必亂。因此,培養(yǎng)學生從小立志,自強不息,無論是從個人還是國家角度來講都十分重要。我們有古代賢人豐富的自強不息的素材,這是德育工作之大幸。
2.敬老慈幼的人文關懷:中華民族是一個講求慈孝的民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有了人倫之道,中華民族才能成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我們今天應大力提倡這種良好的古風,教育學生:愛之親始,愛父母、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將家庭內部的敬老慈幼推廣到整個社會。同學們人人都充滿一顆愛心,那社會就會變成一個美好的人間。
3.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歷來是德育教育的主題,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歷史上,中華民族先賢們留下了無數壯懷激烈、感人至深的愛國事跡和詩篇,從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的“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先賢們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精神信念,一直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美麗的花朵,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4.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見利思義、以義統(tǒng)利,是中國歷史文化基本的道德理念,它提倡的是人們的精神追求應高于人的物質利益的追求,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有的人的人生價值觀發(fā)生了扭曲。在多元價值沖擊、轉型陣痛的關鍵時刻,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強調人格自尊和完美。要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要磨礪自己、完善其身,明白“天將降大任于其人也,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要培養(yǎng)學生“士可殺不可辱,決不為半斗米折腰”的風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我們民族的脊梁。
二、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培養(yǎng)
1.形成良好的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的主戰(zhàn)場,在學校德育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加大正面宣傳的力度,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另一方面,我們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和青年學生相適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讀書比賽、國學誦讀、墻報、板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做到宣講和管理相結合,在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考核中,我們要求學生不說臟話,不高聲喧嘩,不隨地吐痰,力爭使他們達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通過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的工作,力爭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2.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企業(yè)精神結合起來,培養(yǎng)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專業(yè)技術人才。職業(yè)中學是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yǎng)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畢業(yè)就要進入社會,去拼搏、去競爭,因此在對他們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時,我們響亮提出了“苦練基本功,為國獻青春”的口號。我們購置了大量《國學》和與現代企業(yè)精神相結合的影像資料,如《國學應用智慧》、《道法自然》、《向孔子問道》,國內知名培訓教師李強主講的《優(yōu)秀員工》、《為自己工作》等,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學習,逐漸使學生明白要合作共贏、互利互惠;在事業(yè)上要有所作為,但不能惡性競爭;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遇到困難要像水一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動腦筋、想辦法,迂回前進,最終水滴石穿;要充實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否則就會“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斯不及矣”。經過努力,學生心理健康了,適應性強了,素質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1988年巴黎召開的主題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大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文博士呼吁: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們作為華夏子孫,更應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周易.
[2]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