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全
摘 要: 如今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追求一張文憑,更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開發(fā),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fā)展,使人的智力和情商得到提高,從而滿足社會各個領域的需求。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需求,教師該如何教,讓學生怎樣學,才有利于他們健康茁壯成長,成為社會所需的有用之才,成為一個難題。語文老師要徹底改變舊觀念,樹立新型的教與學的正確理念,擺正教和學的關系,使教與學有效結合。把握時機,從多方面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素質和成績。語文學科在初中階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初三語文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如何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新理念 互學互動
一、改變語文教學中教與學的舊觀念、建立新理念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是教師對學生的單項“培養(yǎng)”活動。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擁有知識的特權,一味地占有和傳播;教師是語文知識的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滿腹經(jīng)綸的學問者;教師“主宰”課堂,用“注入式”、“填鴨式”、“滿堂灌”等方法,提倡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讀你寫、我寫你抄,死記硬背;不管學生的感受,不管學生愿不愿意學、能不能接受,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而學生在講臺下枯燥乏味地聽,“教”代替了“學”,導代替了演。這就應了當時我上大學時老師說的話,教師成了博士研究生,學生還是原地踏步。這樣導致學生不會主動學,不會自己學,連想學習的想法都沒有,怎么能學得好呢?這使教師成了復制教學內容的機器,成了超人,學生形成了依賴性。這樣一堂課下來,教師累得口干舌燥,怨天尤人;課下學生負擔沉重,苦不堪言,其結果是越學越不會,越聽越不懂,最后只能用抄襲作業(yè)、逃學、考試作弊對付老師。這種教與學的舊觀念模式,只會害了學生,辜負了老師的努力。
如何打破舊觀念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不能一節(jié)課下來都是老師在講、在教,要適當?shù)刈寣W生當“老師”。用提問的方式,如何利用提問的方式呢?老師可以用獎罰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怎樣體現(xiàn)呢?獎什么罰什么,比如獎學生有一個特權指揮一位同學上臺唱歌跳舞(特權要有一定的限制),等等,罰學生什么呢?罰學生上臺自我介紹或者講一個笑話,這些都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給他們多一些上臺展示自己的機會,并不會覺得這是在浪費課堂時間,而是給學生更多提升自己的機會。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多多講一些有關生活中自己經(jīng)歷的事或者大學生活,讓學生聽著會有一種想法或目標向往大學,從而激勵學生努力讀書。最后可以采用幽默式的教學方式,可以借鑒其他老師上課的教學模式,至于如何教有幽默,就要看教師的教學模式。
二、語文教學中“教”與“學”是互學互動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是師生關系,應是平等的對話關系,是互學、互動、互助的合作關系。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是相互交流、溝通、探索。要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主動參加到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學習,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點,開拓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痹鯓幼寣W生互學互動呢?將知識中的易點和難點內容集中起來,讓學生先思考,再和同學互相交流,互相把想法說出來,這樣累積起來,學生會從同學交流中結合自身的想法提高語文水平,也可以從網(wǎng)絡搜索有關知識提升自己,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例如《出師表》是初三背誦語文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中考時出現(xiàn)在試卷中的概率比較高,難點是難背誦難理解,學好文言文是提高初三語文成績的一個捷徑。通常老師上文言文課時都是自己講得多,學生只負責聽,如何打破這種常規(guī)呢?為了節(jié)省上課的時間,老師先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預習,上課時老師隨機抽取一位同學上來說說平常是如何理解或做文言文題的。也可以采取另一種形式,以小組模式,通過小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比老師的講解更有效。不僅學習文言文可以應用這種方式,學習閱讀也可以應用這種方式。
三、把握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
實施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出實際行動。我們要把“講堂”變成“學堂”,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課上教師主要以自我講解為中心,一堂課下來,幾乎是學生在聽,導致學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老師講解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特別是語文這門學科,不是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吸收的知識就越多,反而要讓學生自己摸索自己閱讀吸收更多的知識點,從一點一滴的學習、閱讀中慢慢增長知識點。教師在“導”字上下工夫,在“精”字上動腦筋,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不管什么課程,首要的都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只有感興趣學生才會自主學習、自主研究這門課程,學起來容易很多。老師要做引導者,引導學生進入語文快樂世界里,并結合生活,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學生才會慢慢利用生活慢慢理解語文。要使教與學有效結合,就要把握時機,樂教與樂學相一致的原則,不再采用嚴肅、枯燥乏味、無聊的上課方式,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fā)與思考相呼應是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或通過理解從課本中得到啟發(fā)和自身的想法。加強閱讀,通過閱讀使他們能夠站在具體的生活語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狀態(tài),聯(lián)系身邊、班級、個人,增強學生對生活感知的直觀性,開發(fā)學生讀生活感悟的潛力。在感知生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讓學生在真誠的交流和討論中探究生活,表現(xiàn)生活。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結合,善于誘導重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轉到學的方面,學生才能夠學會,才能學會掌握新知識的本領。
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并研究中考動態(tài)
進入初三,每堂課除了教給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中考成績。一堂課的內容,課標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中考會考什么,如何考,這些都是教師應思考的問題,關系到教師如何教。這就要求老師在每次備課時應認真研究課標,研究中考動態(tài),特別進入總復習,對語文的每個知識點都能對照課標的要求備好課,要對近幾年我市的語文中考試卷有所研究,并且希望老師每人做一遍,共同研究中考的方向和中考動態(tài)。每堂課程除了教師如何教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如何學,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這種幻覺,認為教師講了一遍很容易我都學會了,實際上并不是如此。當學生再次返回去做題目時還是不知道該從哪方面著手,如何做題目?!昂糜浶圆蝗鐮€筆頭”,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做筆記,認真聽講,遇到不懂的要及時提問并及時復習教師所教的內容,特別是初三語文知識學生應該清楚知道一本書中哪些是??嫉?,哪些是重點、難點。很多學生會有這種想法,認為都到初三了,語文成績還能提高多少。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從背誦文言文、古詩、從作文、從論文分析等方面著手,提高語文成績。例如,有些學生會害怕寫作文,寫作文要注意的是什么,是題目,看清楚作文題目,根據(jù)作文題目的要求,如何從題目中入手,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多看、多讀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如作文書、名人名著的一些事跡。教師可以采取借鑒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拿出來分享,看看同班學生是如何思考作文題目,如何利用名人名著完美地寫一篇作文的。
總之,教與學任重而道遠,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感知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但是,初三學生語文成績需要快速提高,然而學生語文能力及素質培養(yǎng)迫在眉睫,是新形勢的要求,要求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特別是初三學生更應該好好把握語文的知識內容。要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最關鍵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觀念的轉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實踐者,必須不斷改變自身角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留給學生學習的廣闊天地,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