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萍
顧振華介紹說,我國是不銹鋼生產大國,年產不銹鋼1 100萬噸。不銹鋼主要是由鐵、鉻及一些其他元素制成的合金,其中鉻是不銹鋼耐腐蝕的關鍵元素。我們平時使用的不銹鋼餐具、廚具主要分為奧氏體型不銹鋼、馬氏體型不銹鋼和鐵素體型不銹鋼。
奧氏體型不銹鋼 含鉻約18%,鎳約10%,是真正意義上的不銹鋼,耐腐蝕性好,且具有高韌性,可長時間接觸食物,因此常被用來制成容器。不過,其強度較低,因而不能制成刀、叉等需要高硬度的餐具。
馬氏體型不銹鋼 含鉻為10.5%~18%,含微量鎳或不含鎳,耐腐蝕性不如奧氏體型不銹鋼,俗稱“不銹鐵”,其強度較奧氏體型不銹鋼高,因此常被用來制成刀、叉等餐具。這種不銹鋼不能長時間接觸食品,因而使用后應及時洗凈晾干,不可長時間泡在水或湯中,特別是酸性液體食物中。
鐵素體型不銹鋼 含鉻高于10.5%,含微量鎳或不含鎳。與奧氏體型不銹鋼相比,成本更低,更穩(wěn)定,是奧氏體型不銹鋼優(yōu)異的替代材料。
當談及網上“不銹鋼制品不能盛放湯、不能盛放酸性食物、不能煎中藥”等傳言時,顧振華搖搖頭,無奈地說:“并不能一概而論,這些傳言并沒有實驗依據。”
包裝上要標注不銹鋼類型
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銹鋼制品》(GB 9684-2011)中規(guī)定:食具容器及食品生產經營工具、設備的主體部分應選用奧氏體型不銹鋼、奧氏體·鐵素體型不銹鋼、鐵素體型不銹鋼等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不銹鋼材料制造;餐具和食品生產機械設備的鉆磨工具等的主體部分也可采用馬氏體型不銹鋼材料。同時規(guī)定,在不銹鋼產品或最小銷售包裝上應標注不銹鋼類型,即不銹鋼種類和牌號,以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
我國標準更嚴格
顧振華指出,食品接觸用不銹鋼的主要安全問題為重金屬的遷移。當不銹鋼制品在使用中遷移的重金屬超過限量時,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國家標準《不銹鋼制品》中規(guī)定了重金屬的遷移限量:鉛為0.01mg/dm2,鉻為0.4mg/dm2,鎳為0.1mg/dm2,鎘為0.005 mg/dm2,砷為0.008 mg/dm2。該標準與國際及發(fā)達國家標準相持平,同時還增加了砷遷移限量值。
是否具有磁性不能作為判斷不銹鋼品質的依據
有許多消費者認為,好的不銹鋼是沒有磁性的,而有磁性的不銹鋼便是不好的。顧振華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奧氏體型不銹鋼因其結構的關系并不具有磁性,不能吸起磁鐵;馬氏體型不銹鋼和鐵素體型不銹鋼具有磁性,能吸起磁鐵,但這并不能說明奧氏體型不銹鋼比馬氏體型不銹鋼、鐵素體型不銹鋼更好,只是因其結構性質的不同而應用到不同方面。不過,可以借助磁鐵來鑒別不銹鋼制品的類型。
也有許多消費者專注于不銹鋼的編號或者牌號,顧振華坦言,這也是沒有必要的,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銹鋼,都是好的不銹鋼,可以放心使用。他還提醒消費者,在正規(guī)渠道購買不銹鋼制品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