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婉
[摘 要]“預學后教”教學模式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shè)計預學單,通過對預學單的整理、分析掌握學情,再以學定教,實施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針對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關(guān)鍵詞]平行四邊形 面積 預學后教 細心解讀 提升能力 掌握學情 以學定教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3-031
“預學后教”顧名思義就是先自學后教學。預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看、思、議、練等形式進行自主的學習;后教是教師針對學生在預學階段暴露出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和矯正?!邦A學后教”策略下的數(shù)學教學,一般可以分為預學、后教、檢測三個步驟。下面,我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具體闡述“預學后教”教學模式的操作和實踐。
一、預學——掌握學情
預學決不能簡單地要求學生回家讀一讀、看一看課本就了事,而是要設(shè)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知識特點的預學單指導學生學習,并通過預學單的整理、分析,掌握學情。具體做法有以下兩點:
1.課前要精心指導
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需要一個過程,我在教學中采用“一嘗試,二自學,三生疑”的預習策略。嘗試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先行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在學生探而不明時再安排看書、操作、試驗等活動,目的是避免學生把預習等同于自學看書,最后導致自學變成被動的接受或簡單的模仿,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貫穿預習始終。這時的自學,可能是對探得后的進一步確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電,使每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都能體會到收獲的喜悅。生疑是更深層次學習的體現(xiàn),是學后的反思、質(zhì)疑與追問。疑問的深度,反映了預習和思考的深度。學生把疑問帶到課堂上,使后續(xù)學習的動力變得更加強勁。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份預學單。如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預學單
班級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學們,在三年級下學期我們已經(jīng)學過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下面我們要繼續(xù)學習有關(guān)面積的知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請你根據(jù)要求嘗試完成下面各題。
(1)不看書,根據(jù)你自己的想法量出下面平行四邊形的數(shù)據(jù),然后列式計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設(shè)計這道題的目的主要是檢驗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及知識遷移情況,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2)你的解答正確嗎?請你自學書本第86~88頁。
自學要求:
a.書上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了什么圖形?
b.怎樣轉(zhuǎn)化?請你運用剪一剪、畫一畫、拼一拼等方法進行動手操作。
c.平行四邊形和轉(zhuǎn)化后的圖形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d.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了用“底×高”計算外,還有什么方法?
e.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請把它寫下來。
(3)自學后,請你再次列式計算下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的方法和原來一樣還是不同?如果不同,現(xiàn)在你認為怎樣計算?請把算式寫下來。
(再次解決這道題,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質(zhì)疑,并追問:為什么不能用底乘臨邊?)
為了避免學生簡單地從書本學習公式,我安排以上自學問題,使學生看一看、剪一剪、想一想,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深入探究。
2.預學后要細心解讀
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chǔ),這是有效教學的起點。教師只有重視對學生預學后學情的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如:學生通過預學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知識點學生是模糊的?還有哪些方面學生是根本不懂的?學生學習的難點是什么?哪些不同的想法會引發(fā)爭議……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考慮和了解的問題。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通過預學單的分析,我發(fā)現(xiàn)在嘗試解答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71.4%學生都是采用臨邊乘高的方法。通過自學,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對于轉(zhuǎn)化思想,學生有三種不同層次的體現(xiàn):第一層次的學生不僅掌握了轉(zhuǎn)化思想,而且能用語言清晰的表達想法;第二層次的學生已有轉(zhuǎn)化思想,但表達模糊;第三層次的學生幾乎不會。大部分學生對“怎樣轉(zhuǎn)化”“為什么轉(zhuǎn)化”等問題還是比較模糊,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而不用臨邊乘高”的問題則是學生最大的疑問。
二、后教——以學定教
有了預學的基礎(chǔ),課堂的教學起點便相應發(fā)生了變化。如何解決學生的疑問、如何拓展和深化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上教師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問題。為此,我采用回饋、釋疑、整理“三部曲”進行教學。
1.回饋
課堂上,教師設(shè)計幾個關(guān)鍵性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預學情況,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把自己自學的知識通過交流達到共享的目的。在學生預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我先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每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點收獲。學生交流的興致很高,有的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高”來計算,有的說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長方形求出面積。然后我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演示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的過程,這樣既給優(yōu)等生一個展示的平臺,又通過生教生的形式,達到共同發(fā)展的目的。接著,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因課前的預習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所以課堂上學生提出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如“是不是所有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為什么要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等。
2.釋疑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要引導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展開新一輪的探究,從而有利于教學的拓展和深化。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我先引導學生對“除了沿著從頂點出發(fā)的這兩條高剪外,我們還能沿著其他的高剪嗎?剪下來的圖形還能拼成長方形嗎”這一問題展開探究,學生在剪拼中自己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把剪拼的圖形貼在黑板上。通過觀察,學生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平行四邊形能剪拼成正方形嗎”“怎樣的平行四邊形能拼成正方形?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zhuǎn)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這幾個問題。于是,我借助課件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究:“為什么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都能剛好拼成長方形?用‘底乘臨邊這種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不對呢?”……有了“預學”作基礎(chǔ),教師可以從容地組織學生進行剪一剪、比一比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揭示知識背后的奧秘。
3.整理
由于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經(jīng)驗以及學習水平的不同,所以學生理解問題的水平也各不相同。通過預學得到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不系統(tǒng)的,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加以提煉。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在學生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我趁機提出問題“為什么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長方形,轉(zhuǎn)化成別的圖形行嗎”,從而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實質(zhì)。這樣教學不僅讓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使知識更具有遷移作用,為后面學習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檢測——提升能力
檢測的目的是化知識為能力。檢測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shè)計多層次的習題,主要通過變式、求異、拓展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幫助學生鞏固和檢驗新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及創(chuàng)造能力都有重要意義。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主要設(shè)計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chǔ)練習。
出示圖1后,要求學生說說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再出示圖2、圖3,讓學生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第二層次:拓展練習。
先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求出5cm底邊上對應的高。
第三層次:深化練習。
比較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為什么?
除此之外,還可以設(shè)置“好題推薦”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收集到的好題以“小老師”的身份考考大家,然后講解自己的思路。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總之,“預學后教”指導下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shè)計預學單,通過對預學單的整理、分析掌握學情,再在此基礎(chǔ)上合理地組織導學過程,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顧泠沅.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奠宙.數(shù)學教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