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瀚
愉快教學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基礎,以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自身發(fā)展需求為依據(jù),從情感入手,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模式。通過運用愉快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巧用成語,分析哲理
中華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經(jīng)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非常多內(nèi)容豐富的成語,而且很多成語都包含了一定的哲理。在教學中運用成語,板書容易、言簡意賅,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哲學道理,又培養(yǎng)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巧用成語,能把有時看起來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哲理具體化、淺顯化,從而給學生以新的感覺,新的體驗。這樣,學生就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學起來不易疲勞,能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理解哲學道理。
我在講解“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中:“所謂對立,是指雙方互相排斥,互相斗爭(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樹欲靜而風不止;行濁言清);所謂統(tǒng)一,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相互轉(zhuǎn)化(樂極生悲;兄弟鬩墻,外御其侮)”。在講“矛盾的共性與個性”中:“矛盾的共性是指同類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天下烏鴉一般黑);矛盾的個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個側(cè)面都有其特點,表現(xiàn)為:a、矛盾甲≠矛盾乙(才高運蹇≠志大才疏;b、矛盾甲(1)≠矛盾甲(2)(此一時,彼一時);c、矛≠盾(寡不敵眾,寡≠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癥下藥,量體裁衣;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痹谥v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世界的變化,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zhì)變的統(tǒng)一。量變是質(zhì)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zhì)變,質(zhì)變是量變的必然結(jié)果(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多行不義必自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在講解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具體分歧。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辯證法:承認矛盾(哀兵必勝);形而上學:否認矛盾(不可一世)。
運用成語析哲理,一般來說,所用的成語應該是常用成語,也即學生較為熟悉的,才能使學生運用已內(nèi)化了的成語知識來理解哲學道理。同時,在教學中也不能簡單地羅列,要有的放矢。成語本身不能扣緊時代的脈博,所以只能把成語當成輔助材料來運用。
二、運用詩歌名句,創(chuàng)設情景
詩歌名句可以說是我國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一掬璀璨的明珠。它的特點是語言通俗生動,句型工整,結(jié)構(gòu)完美、合轍押韻,讀進來瑯瑯上口,好聽易記。我在講“人們由于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結(jié)構(gòu)不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時,運用對同是下雪,商人、官吏、地主、乞丐各作一句詩“大雪紛紛落地,全是皇家瑞氣,下他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來說明,同時不將“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同“借酒銷愁愁更愁”來對比,陸游《詠梅》一詞同毛澤東《詠梅》一詞的對比來說明。在講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內(nèi)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同下列詩句來說明“居高聲自響,非是藉秋風”,“誰言污水泥,不污明月色”,“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出污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外因是第二位原因,但不可缺少,引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來扶持”,“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講解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引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嚴霜烈日皆經(jīng)過,次節(jié)春風到茅廬”,“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分外香”。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引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釣久知魚性,樵多識樹名”講依靠群眾,引用“群眾是根基是海洋,個人是樹葉是水滴”,“依靠群眾是千里眼,脫離群眾是瞪瞎眼”。講拜金主義,引用“跟著感覺走,緊拉住款爺?shù)氖帧?,“有錢十八是君子,無錢八十是小人”,“砍頭不要緊,只要票子真”。講反對拜主義,引用“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金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可以買到餡媚,但買不到君子之志;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可以買到軀體,但買不到靈魂;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