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自2013年8月份國家首次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后,“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建設便在今年成為了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頭戲。
中國高鐵挺進中東歐
當地時間12月16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貝爾格萊德出席第三次中國 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東歐16國領導人與會。李克強在發(fā)言中表示,構建互聯互通新走廊,打造亞歐海陸聯運新通道。與會各方發(fā)表《中國一中東歐國家合作貝爾格萊德綱要》。
“中東歐國家擁有天然良港,與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連接起來,可以發(fā)揮巨大的運輸效應。雙方可以依托匈塞鐵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等打造亞歐海陸聯運新通道。”李克強表示。
據了解,李克強上次在官方場合提出中歐運輸新通道是在2013年第二次中國 中東歐論壇期間。李克強當時表示,“愿以啟動匈塞鐵路合作項目為契機,開辟中國和歐洲之間海陸聯動的運輸新通道?!?/p>
一年以來,“中歐運輸新通道”已獲得實質性進展。李克強在此次的表態(tài)中,首次將匈塞鐵路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聯系起來,給予亞歐新通道更多的實質內涵與定位;此外,被視作標桿的匈塞鐵路項目得到了進一步落實,李克強表示,中、塞、匈三方已就鐵路簽署了協議,并“力爭在兩年內建成一個符合歐盟標準、適合各方需求的現代化快速鐵路”。
除去基建外,十六個中東歐國家與中國共同簽署的綱領性文件——《貝爾格萊德綱要》也在裝備、金融領域確定了一系列具體的合作方向。
李克強總理在當地時間16日下午出席中國一中東歐國家第四屆經貿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深化合作,有利于歐洲平衡發(fā)展。中國企業(yè)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成熟經驗和技術,鐵路、電力、港口、化工機械等裝備質量上乘,性價比高,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把中國裝備制造與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對接起來,不僅可以促進中東歐國家經濟發(fā)展,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國裝備產能,實現互利共贏。
李克強指出,雙方有巨大的合作潛力:一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蘊含巨大機遇。二是以裝備為重點的產業(yè)合作大有可為。三是構建新的投融資框架服務實體經濟前景廣闊。四是提升雙方貿易還有很大空間。
國際工程迎新機遇
據中國商務部12月16日發(fā)布的最新數據,2014年前11個月中國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zhí)行金額分別為106.1億美元和80.5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達22.3%和31.5%。其中承接東南亞11國的服務外包執(zhí)行金額43 2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0%。業(yè)內人士指出,全球建筑產值2020年將增至12.7萬億美元,預計建筑公司2015年的海外營業(yè)額將超7800億。亞太地區(qū)將成為全球建筑業(yè)增長的重要引擎,復合增速有望達7.7%,伴隨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一帶一路”將打開國門,國際工程將迎來新機遇。
不僅如此,11月份的APEC會議上,習主席表示未來十年中國將對外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預計將優(yōu)先惠及“一帶一路”國家,中國建筑公司將在其所投資的工程建設領域直接受益。中國目前還在大力支持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宣布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預計未來還有更多金融支持措施。隨后在12月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構筑輻射“一帶一路”的自由貿易區(qū)。12月1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空間格局,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從高層密集研討“一帶一路”規(guī)劃來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2015年將全面落實鋪開,預計很快會有相對可操作性的方案出臺。
“一帶一路”合作是多層次的,它始于交通物流,興于商貿流通,強于互融共贏,將有助于推動區(qū)域內形成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也可以視為中國的全球戰(zhàn)略創(chuàng)新。
“一帶一路”基礎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路是前提,公路、港口、空中、鐵路、邊境跨界等人流、物流、服務流動、資本流動等等都離不開配套的基礎設施。一般而言,基礎設施存量增長1%,GDP就會增長1%。雖然近年來亞太地區(qū)的基礎設施投資大幅增長,但是目前基礎設施發(fā)展依然滯后于其經濟增長,且無論在質還是量上均低于國際標準,尤其是每年8000多億美元的融資缺口已經對亞洲經濟發(fā)展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制約。而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已經具備向海外,尤其是亞洲國家,投資建設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實力。
合作共贏謀發(fā)展
“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重點在于經濟合作。根據外交部部長王毅的描述,中國將與沿線各國一道,著力打造中國 中亞西亞、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三大經濟走廊,拓展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程,重點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金融、民生等領域互利合作。因此,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領域是廣泛和富有深度的,而由市場需求引發(fā)的能源合作將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和合作切入點。
從根本上講,“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是基于中國與沿線各國內在需求相互碰撞的必然結果,市場的牽引是雙方合作的動力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集中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重要能源生產國,以及中國、印度等重要能源消費國。能源生產和出口對于能源生產國、能源獲取和進口對于能源消費國來說,都是其國民經濟的命脈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
自2013年8月份國家首次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后,“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建設便在今年成為了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頭戲。在“一帶一路”以及互聯互通的背景下,我國與外國簽訂的包括高鐵在內的各項訂單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我國經濟開始走向世界。
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與20個國家進行了高鐵合作或者洽談,涉及土耳其、泰國、巴西、墨西哥、美國、俄羅斯等國家,輻射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區(qū)域,合計的高鐵里程數有1萬公里(投資額約3萬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huán)。大量訂單的簽署會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這是一個雙贏,甚至是多贏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