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珍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歷史、記住歷史,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掌握歷史知識,做到以史為鑒,將歷史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對此,教師可利用歷史專題教學對歷史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體系。這不僅能有效鞏固學生的歷史知識,還能為學生以后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本文主要圍繞高中歷史專題教學的設計思路、評價標準以及反思展開論述,以期改善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從而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目標。
一、高中歷史專題教學的設計思路
高中歷史專題教學應當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因此教師在課前要充分熟悉并掌握課堂教學任務和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對此,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調(diào)查學情。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提高教學針對性。
例如,在講解“我國的政治制度”的相關知識時,我先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程,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史實分析我國從秦朝到清朝所實行的政治制度。這樣學生就能全面了解我國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牢固掌握相關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2.設置專題探究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重視對歷史的領悟,設置專題探究目標。
例如,在分析“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的中樞制度”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下的中樞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又如,在講解“宗教”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分析不同宗教在我國各個朝代的發(fā)展狀況。
再如,在教學“中國歷史中的民族英雄和歷史英雄”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分析民族英雄與歷史英雄的區(qū)別,然后深入分析戰(zhàn)爭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從而使學生領悟到國家建設的艱巨性與和平的來之不易。
3.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并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利用歷史資料拓展學生知識,有機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與歷史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在課前引導學生自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鴉片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然后在課堂上播放與鴉片戰(zhàn)爭有關的影視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喚醒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知,最后再根據(jù)既定教學目標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撥,并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從中國和侵略國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二、高中歷史專題教學的評價標準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將專題教學評價分為三類:教師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師之間互相評價。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制訂評價標準,如“課堂教學內(nèi)容是否同歷史專題探究密切相關”,“專題探究的引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對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是否有幫助”,“課堂氣氛是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是否在學習中獲得了概括、總結歷史知識的經(jīng)驗”,“學生是否提高了歷史水平”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制訂評價標準時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以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三、高中歷史專題教學的反思
在歷史專題教學中,教師要對分散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和歸納,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網(wǎng)絡。歷史專題教學有利于教師緊密聯(lián)系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實現(xiàn)常規(guī)課向?qū)n}課的轉變。然而,歷史專題教學也有不足之處,它多以研究為主,涉及知識面較廣,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較高。
總之,學生普遍對理論化、單一化的歷史教學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阻隔,將歷史事實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斷探索教學方式,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