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柏蔥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甚是有理,但我卻以為,“言可為心聲,文可不必如其人”。因為,“文可不必如其人”,折射出的是另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文如其人,這是自然之理,因為“我手寫我心”,“我”表達的自然是“我”。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一文中評價“張文潛”說:“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逼鋵?,蘇軾本人便是對“文如其人”的最好注解。蘇軾生性曠達,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他的文章也是仙風道骨,前后赤壁賦,一個豁達灑脫的蘇軾,躍然紙上。
但元好問卻說:“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痹脝柡臀覀円粯樱冀K無法想象寫過一篇很高雅的《閑居賦》的西晉大文學家潘岳,在生活中卻是一個諂媚之人,甚至會在路邊拜倒在權(quán)貴賈謐的車塵之下。
殊不知,“文如其人”是一種真實,“文不如其人”則可能是人性的一種掩飾的本能,或者也可能是對更高的藝術(shù)追求的渴望。
記得有人說過,“許多名人回憶錄,其實都是一種偽飾”,他們把自己過去想做卻沒做的“好事”攬在自己身上,把那些自己做過的“壞事”推卸一番,這就成了回憶錄。說得有些偏激,但不失為一種理解。寫回憶錄的作者,也許是動筆之前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但更有可能則是一種人性的掩飾的本能!畢竟像盧梭寫《懺悔錄》一樣,能寫下《隨想錄》和自己、和讀者真誠對話的巴金先生,畢竟是鳳毛麟角!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承認,有時候“文不如其人”彰顯了作者自己對藝術(shù)的更高追求,因為藝術(sh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譬如散文,它可能反映了作者80%的“客觀真實”,但往往還會有20%的“藝術(shù)真實”,而這20%的“藝術(shù)真實”就是作者對藝術(shù)的更高追求。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就是這樣的代表。魯迅先生說,他的一生的哲學都在《野草》里了。此時,我們?nèi)绻谩拔娜缙淙恕被蛘摺拔牟蝗缙淙恕眮砀爬ㄕf明,都顯得如此蒼白多余!
況且,人性有時候是復雜變化的,“文如其人”時,可能符合當時的情景,而“文不如其人”時,則說明人性或許發(fā)生了變化?;蛘撸诵员旧砭吞幱诿苤?,譬如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就具有士族的雙重文化性格:既追求個性自由,又維護社會體制。
所以,純粹地認為“文應如其人”,或者“文應不如其人”的觀點,都是有失偏頗的。我們應該認為“文如其人”,是一種真實,而“文可不必如其人”,則折射出另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兩面:黑夜或者白天,二者交替運行,世界才如此美妙!
學校:浙江永嘉二中
點評:首段開門見山,干脆利落地提出觀點并點題——“言可為心聲,文可不必如其人?!比缓蠓謩e論述“文如其人”和“文不如其人”的兩種情況。論述層次分明,張弛有度,論據(jù)有理有節(jié),既引經(jīng)據(jù)典,生動鮮活,又邏輯分明,層層深入,極具說服力。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的觀點和論述較為深刻,充滿哲學思辨的意味。本文核心思想“文”既可“如其人”,亦可能“不如其人”;作者將對“文不如其人”的探討升華到人性本能和藝術(shù)追求層面,而且具有哲學思辨性,賦予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豐富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了作者深刻的生活洞察力和人生感悟。(古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