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二十年昆曲傳播研究述評

2015-09-28 00:36:37舒安靜顧瓊
戲劇之家 2015年17期
關鍵詞:述評昆曲傳播

舒安靜 顧瓊

【摘 要】近二十年來,關于昆曲傳播方面的研究日漸興盛,為昆曲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考,出現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實有總結之必要。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文將相關成果主要分為明清及近現代昆曲傳播研究與昆曲當代傳播研究兩部分,還補充了部分研究者從比較新穎獨到的角度對昆曲的傳播問題的研究,為研究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昆曲;傳播;述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9-0004-04

昆曲,又稱昆劇、昆山腔等,發(fā)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qū)。上承宋、金、元的北曲,凝聚弋陽、余姚、海鹽等南曲諸腔之精華,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最具有悠久藝術文化歷史的戲曲,號稱“百戲之祖”。昆曲是中國三百多年來影響最為深遠的劇種之一,昆曲研究也歷來是中國戲曲研究領域的一門顯學。近二十年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戲劇觀及價值觀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昆曲傳播獲得了全新的發(fā)展。本文將相關成果主要分為明清及近現代昆曲傳播研究與昆曲當代傳播研究兩部分,分別予以概括和說明。

一、明清及近現代昆曲傳播研究

明代嘉靖年間,經過戲曲音樂家魏良輔的革新之后,昆曲的演唱范圍不再局限于昆山,它以蘇州為中心,迅速傳布大江南北,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關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數量不多,但所涉及之處較為深入,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呂文麗在《明清時期昆曲在山西的傳播》中重點研究了昆曲在山西的傳播方式,指出昆曲侑觴和民間社火是昆曲在山西傳播的主要方式。南方文人在山西任職,帶去了他們喜愛的昆曲,這是早期昆曲傳入山西的重要方式。明清時期,昆曲侑觴是當時的一大風尚,文人交際、富豪之家享樂以及官府宴客都會安排昆曲侑觴。再者,明清時期,蓄養(yǎng)家班盛行,成為昆曲傳播的重要載體。此外,昆曲除了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傳播外,歌姬通過侑觴的形式對昆曲的傳唱也是傳播昆曲的重要途徑。節(jié)日社火指的是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進行一些雜戲、鼓樂表演等。明清時期,昆曲成為山西民間節(jié)日社火的表演內容。

再從近處傳播影響來說,揚州與蘇州隔江相望,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揚州成為清代蘇州昆曲藝人流動的重要之地。楊飛在《清代蘇州昆曲藝人在揚州的流布與影響》中分析了為何蘇州昆曲藝人在揚州如此之多,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蘇州有著大量的昆曲藝人。從頗多史料中可窺當時蘇州昆曲藝人數量之多,是蘇州昆曲藝人向揚州流布的堅實基礎;第二,揚州鼎盛的社會風尚。從揚州大量的鹽商入手,例舉“千金買吳兒”、重金征召名伶等,說明揚州鹽商奢靡的生活給昆曲活動帶來巨大的需求,第三,揚州是乾隆南巡必經之地,帶動了沿途昆曲演出的風尚,集秀部的組建是昆曲藝人流布最有力的證明。楊飛分析的三個原因,從客觀原因與主觀因素兩方面,對揚州昆曲藝人大部分來自蘇州的原因,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從這三個原因入手,楊飛還發(fā)現了這些原因所造成的影響,由于蘇州昆曲藝人的不斷流入,昆曲在揚州逐漸呈現出了揚州的地方特色,豐富了昆曲的表現形式。蘇州昆曲藝人的不斷流入,還增強了昆曲雅部戲班的競爭力。最終在潛移默化中,給揚州的人文風氣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昆曲流入上海的歷史十分悠久,近代昆曲藝術的傳播,從對昆曲在上海的傳播研究中可窺一斑。這一時期的研究者尚少,但角度很獨特。晚明曲家潘之恒明確指出:“昆山是昆曲的正宗發(fā)源地,昆曲以昆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在一些地區(q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其特點是:‘太倉、上海,俱麗于昆。”[1]趙山林《從文人日記看近代上海昆曲的傳播接受》從文人日記入手,探究近代昆曲藝術在上海的傳播效果。關于近代上海興盛的戲館營業(yè),王錫麒在《北行日記》中記載了數次對上海戲館繁盛的贊嘆:“晚三雅園觀劇,色色俱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吾欲腰纏十萬貫,于此筑銷金窩!”[2]在當時,各地文人來到上海,經常相約去書樓聽書、聽曲。這是他們接觸昆曲的主要途徑。何蔭柟《月館日記》(稿本)記錄了當時的經歷:“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初四日。癸丑。晴。赴巨仙之約于范彩霞寓……聽林黛玉、金小桃、洪漱芳各度昆曲兩折,彼此角勝,奇妙無窮!”[3]趙山林還深入研究了近代昆曲在上海的一條特殊傳播途徑,即將昆曲曲目改編成京劇劇目來上演。例如,汪笑儂將昆曲曲目《爛柯山》改編成京劇劇目《馬前潑水》,還改編上演了《黨人碑》及《桃花扇》。均獲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通過細細品讀一些當時的文人日記,我們可以從中窺探不少他們對于包括昆曲、京劇等在內的戲曲的摯愛以及深思。這對我們研究當時的昆曲傳播狀況提供了十分可靠的材料。

除了對昆曲傳播的地域流布進行研究,學者們更多地關注了昆曲藝術在流布的過程中聲腔的傳播。宋波在其著作《昆曲的傳播流布》中總結:“清代昆曲的流布,大約有兩種方式:一是和地方劇種結合,被吸收、改造,形成地方昆曲流派,如北昆、湘昆、徽昆等;一是衍為多聲腔劇種的一部分,如川昆、贛昆等。”[4]劉召明在《略論晚明戲班與昆曲聲腔傳播》中從昆曲傳播角度,探索了晚明時期職業(yè)戲班的興盛原因及其對昆山腔的影響,還探究了晚明昆劇興盛的文化機制。晚明時期,昆曲的傳播方式較為復雜,有著藝人、商人、武者、宦官等多種傳播主體,但使得昆山腔風靡全國的重要推力是戲班。劉召明通過搜集記載當時職業(yè)戲班的材料,分析出了昆山腔的傳播時間、方式方法等重要信息。從所得的歷史材料中可以判斷出,昆山腔在以蘇州為中心輻射全國的過程中,職業(yè)戲班是整個傳播過程的主要角色。而家樂戲班在昆山腔的跨地域傳播中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據記載,許多文人士大夫在仕途遭受不順后,隱居山林鄉(xiāng)野,揮霍財力,建造別墅庭院,成立家樂戲班,樂于自編自導。家樂戲班也因此成為了當時人們不可或缺的社交活動。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職業(yè)戲班以及家樂戲班在當時的興盛對昆曲聲腔向全國各地的傳播產生了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量,這一過程還促進了昆山腔與眾多地方聲腔的交融,更為昆曲聲腔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昆曲當代傳播研究

六百年來,昆曲伴隨著自元末明初至今的中國社會大環(huán)境成長,經歷了歷史長河的洗滌、人文風貌的變遷,愈加成熟起來。至此,對于六百多歲的昆曲來說,將面臨的問題是:以怎樣全新的交融方式,以更高遠的姿態(tài),得以發(fā)揚光大?陳泓茹、王潔和燕飛在《水磨至雅六百年姹紫嫣紅開遍——觀當代大眾社會中的昆曲傳播》中,就昆曲的傳播途徑、傳播過程、傳播特點、傳播意義四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首先,在昆曲的傳播途徑方面,將其途徑分為靜態(tài)傳播與動態(tài)傳播兩種。昆曲的靜態(tài)傳播指的是,與昆曲相關的各類音樂史料;昆曲的動態(tài)傳播指的是,在當代社會中,昆曲借助于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形式的表演。其次,作者將昆曲傳播的過程,分為縱向的傳遞與橫向的擴散兩個角度??v向傳遞指的是,從昆曲傳播的歷史分析,昆曲在一代一代人中口耳相傳,這是對昆曲的產生、流變、發(fā)展、現狀等各個方面的全面?zhèn)鞒?;橫向擴散最鮮明的是,昆曲從其發(fā)源地昆山,從一個地方小戲,逐漸遍及全國,成就了各地別具風格的昆曲流派,現今還走出國門,在全球一體化的理念下,走上世界的舞臺。

世紀之初,昆曲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在這種認同之下,昆曲藝術呈現出鮮明的變化。今天的昆曲在傳播活動中,需要作何種轉變呢?吳平平在《新世紀昆曲傳播新趨勢》中指出,這些變化大體顯示在三個方面:第一,昆曲藝術從以自在傳播為主轉而以自為傳播為主;自為傳播就是自動自發(fā)的傳播,而自在就是存在,非意識的存在。第二,昆曲藝術的傳播從保守型傳播轉向開放型傳播。第三,昆曲藝術開始從平面?zhèn)鞑プ呦蛄Ⅲw傳播。昆曲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種沒有目的的行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戲劇的優(yōu)秀代表,昆曲必須將自己提升到自為傳播上來。海峽兩岸已經有不少這樣的有識之士,包括白先勇的《牡丹亭》的傳播,不論是傳播的覆蓋范圍之廣、傳播的持續(xù)時間之長、傳播效應的積極,都是自為傳播的結果。如果我們將其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昆曲《十五貫》相比較,就能看出,這種做法是回歸藝術本身以及追求傳統(tǒng)和古典的精神。而再與八十年代的“文化尋根”熱相比較,又是優(yōu)雅精神的崛起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過去關于昆曲在臺灣的傳播情況不太為人所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薄弱。明清時期,昆曲從大陸傳入臺灣。20世紀50年代以來,昆曲藝術在臺灣愈加活躍,當代臺灣昆曲藝術的傳播表現得更加成熟,加強了昆曲的保護意識以及傳承之道。曹燕寧、李斌撰寫的《源流與趨勢:臺灣昆曲傳播簡述》簡述了昆曲從內地傳入臺灣的歷史進程、昆曲藝術在臺灣傳播的過程以及當代臺灣昆曲藝術的傳播趨勢。對臺灣昆曲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徐炎之、張善薌兩位著名的昆曲曲家。為了擴大昆曲藝術在青年人中的傳播,他們奔走于臺灣各大高校,指導各高校的昆曲社團,親自教授昆曲以及組織昆曲曲社。九十年代初,曾永義與洪惟助創(chuàng)辦“昆曲傳習計劃”,為臺灣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演員。屆時,昆曲藝術已在臺灣生根,當下,臺灣昆曲藝術的傳播視野愈加廣闊,兩地雙向的昆曲交流成為常態(tài)。臺灣昆曲更加注重昆曲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了對昆曲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和保護,大力發(fā)展后備力量,還注意對昆曲唱腔以及演唱資料等的保存。

昆曲的傳播與接受群體的關系,歷來是昆曲研究的重點。那么在當代社會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如何培養(yǎng)昆曲的新觀眾呢?2004年,王選、葉朗在“兩會”期間,聯名提交《關于加大昆曲搶救和保護力度的幾點建議》,指出:“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好,其中一部分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他們對昆曲這樣的傳統(tǒng)藝術、高雅藝術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盵5]并給出兩個具體措施:一方面針對昆曲院團,需要“建立定期到各地大學巡回演出的機制”[6];針對大學,需要“開設和昆曲有關的課程及專題講座。”[7]路海洋在《昆曲進校園的必要性及具體方法——對大學課堂傳播昆曲的考察》中,從大學課堂教育的角度,對傳播昆曲的必要性以及傳播的具體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討,并且以大學課堂傳播昆曲的一個案例,詳細分析了大學昆曲傳播的可行性問題。丁冬雨在《昆曲藝術在高校傳播的意義和途徑》一文中,認為在高校傳播昆曲有兩個主要意義:第一,在高校課堂傳播昆曲,有利于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古典文化、弘揚中華傳統(tǒng)藝術;第二,這也是傳承昆曲這一瀕臨滅絕的劇種的好辦法。進入21世紀以來,昆曲藝術在現代通俗文化的沖擊下,變得岌岌可危。但令人欣慰的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這對于昆曲來說是一份權威的肯定,卻也暗示了昆曲瀕臨衰亡的現狀?!案咝J窍到y(tǒng)化傳播京昆乃至戲曲藝術的最后也是最好的一個陣地?!盵8]對于昆曲這一中華民族600多年的瑰寶,使其能夠薪火相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外,還有部分研究者從比較新穎獨到的角度來關注昆曲的傳播問題。昆曲自形成以來,在雅、俗兩條道路上不斷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沒有脫離民俗的軌道。王廷信在《昆曲傳播的民俗學視角》中,分析了昆曲依靠民俗得以傳播的原因。昆曲產生于民俗之前,并非昆曲主動依附于民俗,而是人們對于昆曲的主動接納。至于昆曲是以何種競爭力戰(zhàn)勝其他聲腔的劇種,王廷信認為,昆曲較之傳統(tǒng)的樂舞及聲腔劇種,更能夠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將平凡瑣事表現得細致入微。這也正是昆曲能夠被不同階層的人群接納的原因。隨著新時期的到來,雖然舊有的民俗不斷消失,但新的節(jié)日慶典不斷涌現,這為昆曲借機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契機?!?008年初,上海昆劇團率先推出了‘傳統(tǒng)·中國民俗節(jié)慶系列演出計劃,陸續(xù)推出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呼應的主題演出,以體現對民族、民俗、民間的‘三民文化的弘揚和保護,實現藝術與民俗的完美結合”[9]這一舉動強化了以傳統(tǒng)民俗為昆曲搭建傳播舞臺的方式。此外,王廷信還例舉蘇州一家名為“吳地人家”的酒店,將民俗中的昆曲演出搬到了餐桌上,配以蘇式建筑及裝修,打造了別具特色的餐飲時尚,開拓了昆曲藝術的傳播空間。民俗來自于民間,與大眾文化緊密相連,昆曲藝術與傳統(tǒng)民俗的有機融合,將贏得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不僅是傳統(tǒng)民俗對昆曲的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帥偉在《園林與昆曲的不解之謎——兼論“園林昆曲”的傳播》一文中,分析了江南古典園林與昆曲藝術的關系,論述“園林昆曲”傳播的歷史和現狀。“‘園林昆曲指的是,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特別是蘇州園林的意境中進行的昆曲表演和欣賞,它實際上涵蓋了園林中的昆曲和昆曲里的園林之雙重體驗?!盵10]進入新世紀,昆曲和園林相融的獨特魅力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江蘇昆劇院與江蘇乾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手,自2009年4月18日起,在南京熙園內的古戲臺試演南京版《牡丹亭》,此舉為昆劇院贏得了較高的上座率和經濟收入。另外,“2008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由著名音樂家譚盾與著名昆曲演員張軍聯手出品的園林版昆曲《夢回·牡丹亭》,將表演舞臺設在了朱家角‘課植園”[11]。“沒有別的空間比園林更能夠承載昆曲之美。在園林的情景中,觀眾才能體驗和杜麗娘、柳夢梅共同呼吸的氣場,體驗一步一景、一顰一笑、夢境與現實的咫尺瞬間?!盵12]

當下,快餐文化席卷全球,昆曲逐漸失去了市場。但跨界營銷已經成為新的傳播趨勢,不同藝術之間的跨文化傳播也已得到大家的認可。其中,青春版《牡丹亭》打破文化壁壘,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跨文化傳播的經典案例。胡麗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傳播的意義》一文將青春版《牡丹亭》的巨大成功總結為三大方面:首先,在戰(zhàn)略上,采取商業(yè)運作與社會運作相結合的戰(zhàn)略。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國、英國等地進行商業(yè)性公演,加之制作人白先勇先生的一系列“預熱活動”等社會運作,二者結合,成為青春版《牡丹亭》在歐美成功演出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定位上,青春版《牡丹亭》不僅牢牢立足本土,還將昆曲之妙輻射全球。自2004年4月在臺灣成功首演以來,隨后便在海內外巡演,再一次印證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3]這一真理。最后,在準則上,青春版《牡丹亭》堅持將傳統(tǒng)與現代融合這一審美準則。為了讓外國觀眾也能夠適應這一程式化與虛擬性的藝術形式,青春版堅持傳統(tǒng)戲曲寫意的藝術風格,所營造的整體美感依舊給國外觀眾以極高的視聽享受。

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昆曲藝術能夠借助網絡的傳播力量,建設官網、開設微博,提高傳播效果。如果說新時期昆曲傳播方式愈加紛呈,那么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莫過于張宇、程曉皎和王琳在《從〈2048〉看昆劇的游戲傳播》一文中探討的游戲版本《2048牡丹亭版》。2014年,一款名為《2048》的手機小游戲迅速流行。之后便涌現出各種版本,而由資深“昆蟲”(網絡用語,指癡愛昆曲的人)陸梨青設計開發(fā)的《2048牡丹亭版》,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廣大昆曲愛好者的熱烈歡迎,獲得了令人驚喜的傳播效果。從游戲的排行榜可以看出,該游戲的參與者遍布全國大江南北,許多網友在與該款游戲的發(fā)起組織——北方昆劇院互動時表示,《2048牡丹亭》以古老的劇種、超前的時尚氣息,給他們帶來全新的感受。許多并不熟悉昆曲《牡丹亭》的網友,通過該游戲對《牡丹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梢?,在新媒體技術這一大環(huán)境下,戲曲與游戲的偶然碰撞,給昆曲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帶來了新的思路。

三、結語

縱觀近二十年來昆曲的傳播研究,關于明清及近現代昆曲傳播研究、昆曲當代傳播研究以及部分研究者從比較新穎獨到的角度來關注昆曲的傳播問題等幾方面,均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關于昆曲藝術搭載新時期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全新發(fā)展的研究更有待于后人不斷研究跟進。但是我們也無法忽視過去二十年來昆曲傳播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遺憾,這大致可以從昆曲傳播的效果研究和昆曲傳播研究的理論認識兩方面來說。為此,我們還需要從傳播學角度入手,結合傳播學效果理論,深入認知昆曲藝術的傳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昆曲傳播進行更為體系化、科學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2][3]趙山林.從文人日記看近代上海昆曲的傳播接受[J].文化藝術研究,2012(3).

[4]宋波.昆曲的傳播流布[J].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215.

[5][6][7][8]路海洋.昆曲進校園的必要性及其具體方法——對大學課堂傳播昆曲的考察[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1(01).

[9]王廷信.昆曲傳播的民俗學視角[J].東南大學學報,2010(3).

[10][11]帥偉.園林與昆曲的不解之謎——兼論“園林昆曲”的傳播[J].建筑與文化,2012(09).

[12]胡麗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傳播的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2009(01).

[13]曹燕寧,李斌.源流與趨勢:臺灣昆曲傳播簡述[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9(4).

作者簡介:

舒安靜,河南信陽人,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三;

顧 瓊,江蘇淮安人,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四。

項目名稱:“明代蘇州籍進士與昆曲的全域化進程研究”,編號:201410320007z。

猜你喜歡
述評昆曲傳播
昆曲
幼兒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0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現代朱子哲學研究述評
桂海論叢(2016年4期)2016-12-09 11:17:21
國內三十年語碼轉換研究述評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2:22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51:46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輿情傳播
國內科技投入研究現狀簡評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宁河县| 梁平县| 山东| 龙游县| 连州市| 栾城县| 当雄县| 洞头县| 梧州市| 兴海县| 梓潼县| 平原县| 大理市| 泾川县| 乡城县| 涪陵区| 株洲县| 渭南市| 饶平县| 惠安县| 许昌市| 饶河县| 陇南市| 乐东| 当雄县| 奉新县| 洛宁县| 榆中县| 东乌珠穆沁旗| 商水县| 塔城市| 鹤峰县| 通道| 侯马市| 花莲市| 宜城市| 麻江县| 灵川县| 赣州市| 商城县|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