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1世紀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動向之一
——新世紀中國宗教文學史研究綜述

2015-09-29 06:41:33王一帆
文藝評論 2015年10期
關鍵詞:道教文學史佛教

王一帆

21世紀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動向之一
——新世紀中國宗教文學史研究綜述

王一帆

經歷了百余年的積累與發(fā)展,21世紀的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在承續(xù)20世紀最后十年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的同時,在理論探索、歷史回顧與個案研究方面,均呈現出一些新的動向??偟膩碚f,新世紀的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包含了宗教文學史、宗教詩學、宗教語言學以及宗教與文學四個面相。本文即主要圍繞21世紀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研究展開討論,通過排查科研成果,盡量總結出新的學術特色,概括出宗教文學史研究的新動向。

宏觀來看,21世紀的中國宗教文學史研究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反思、重釋與建構。所謂“反思”,即對20世紀中國宗教文學研究進行學術史的回顧,清理研究成果,總結研究經驗,反思研究模式,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國“本土化”的宗教文學史研究;所謂“重釋”,是要廓清“宗教文學”的義界,站在“宗教本位”的角度重釋“宗教文學”的意涵,以“宗教實踐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念為準的,選取“宗教文學”之研究對象,把“宗教文學”和“宗教與文學”的研究區(qū)分開來;所謂“建構”,指從教派史的體認、創(chuàng)作史的梳理、精神史的把握與詩學史的建構四個維度重新觀照、書寫中國宗教文學史。下文將分別就這三個部分展開詳細論述。

一、反思——關于20世紀中國宗教文學研究的回顧與總結

新世紀以來,學界關于學術史的反省意識逐漸增強,尤其對于20世紀的科研事實反思尤多,因為這其中包含著與本世紀最為臨近甚至是有直接傳承關系的學術傳統(tǒng);關于這一時期的歷史經驗總結,是21世紀中國學術在批判與繼承的辯證轉換中謀求突破式發(fā)展的必修功課。在如此的學術思想背景下,面對百余年的學術歷程與研究成果,中國宗教文學研究者們,也紛紛開始了學術史的回顧與書寫:介紹科研成果、清理學術話語架構、反思研究范式。這其中有關于“中國宗教文學”整體研究狀況的反思,也有針對某一種宗教(如佛教、道教等)文學研究的清理;有對國內研究狀況的討論,也有圍繞海外漢學界中國宗教文學研究的綜述;甚至有具體到個別學界前輩的研究特色之述評。

關于20世紀中國宗教文學研究的整體性反思,多是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對西方舶來之“一體化”、“全球化”理論消泯中國文化特質提出質疑與反動。如吳光正教授就精警地指出,上世紀近百年的中國宗教文學主要集中在“宗教與文學”的層面,且多用西方理論切割中國文學事實,造成了本土文學傳統(tǒng)的遮蔽。因此他提出要從宗教實踐的立場探討中國宗教文學,凸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文學傳統(tǒng)”。①羅義華等人則提出要在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的全球化語境下重新估量宗教文學的文學史價值。他們認為宗教文學蘊含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根性,在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及民族文學的主體性建構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②

關于“佛教文學”研究的綜述,如何坤翁、吳光正通過對20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研究中代表性論文的分析,闡述了這一專題研究的內在理路,認為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國宗教文學研究是在西方知識體系的觀照下,參與了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化進程;80年代以后則在方法論探索、宏觀研究和文化熱興起的背景下逐漸回歸到對學術理性的自覺追求上來,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同時兩位學者也指出了上世紀佛教文學研究中存在的研究者知識結構不健全、研究視野不夠開闊、實證精神不強、缺乏本土化理論建構等問題。③李舜臣則指出20世紀以來的“佛教文學”觀念十分開放,往往隨著研究內容和視角的拓展而發(fā)生變化。因此他認為從學術史的角度看,“佛教文學”之內涵不易也不宜“一言以蔽之”。④張勇回顧隋唐五代佛教文學研究指出20世紀佛教文學研究始于通俗文學視域內的敦煌變文研究;80年代以后,受海外啟示,隋唐五代佛教文學研究成就日豐,有關研究的跨學科性日趨鮮明,角度更趨豐富,規(guī)范性和創(chuàng)新性都不斷加強。同時他也提倡以后的研究,要具備大文化視野,關注佛教界本身的文學現象,更深入地開掘文學現象的佛教根源。⑤張培鋒總結宋代佛教文學研究情況時批評西方“純文學”的觀念的沿用,使得大批宗教文學作品被排斥于研究視野之外;強調回歸中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大文學”或“雜文學”的觀念來從事宗教文學研究。⑥吳光正《佛教實踐、佛教語言與佛教文學創(chuàng)作》一文中,概括了百年來佛教文學研究在語言學向度存在訓詁學與宗教詩學兩個層面,進而強調了對于“中國宗教文學話語體系”的研究,要求從宗教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佛教語言并進而把握佛教文學的創(chuàng)作。⑦李小榮《漢譯佛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總結了近百年來漢譯佛典文學之研究的三個特點:代表學人學貫中西、研究方法以比較為主、關注重心在敘事作品。論文進而提出今后研究之四個重點:拓寬研究對象、加強本體問題研究、拓展影響研究范圍、融合文學與藝術研究。⑧吳光正、曹金鐘《1949年前敦煌文學的收集、著錄和整理》則以歷史時間為線,以敦煌文獻學界的代表學人為點,從敦煌文學的搜集、著錄、整理三個面相對1949年之前的敦煌文學研究進行概述,對于相關學人的代表著述及研究特色都有扼要的描述與評價。⑨張涌泉、竇懷永《敦煌小說整理研究百年:回顧與思考》從范圍界定與文本整理兩個方面回顧了20世紀敦煌小說研究的歷程;提出將敦煌小說文本置于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史中考量;認為敦煌小說文獻是中國古典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指出了敦煌小說的整理存在的不足。⑩王建國《20世紀以來〈洛陽伽藍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綜述了百年來的《洛陽伽藍記》研究,歸納出若干研究熱點,也指出其研究現狀的相對滯后。建議新世紀的《伽藍記》研究在北朝史學、中古佛學、中古文學、語言學、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宗教建筑等課題上實現開拓與深化。?

對20世紀道教文學研究的回顧同樣反映出新世紀學人較深刻的歷史反思意識。吳光正《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研究的歷史進程》從學術語境的變遷與論述話語的轉變、理論興趣的提升與研究維度的凸顯、研究對象的拓展與研究深度的追求三個層面對百年“道教與古代文學”研究進行全面清理,認為“道教與古代文學”研究可視作20世紀學術理念與研究范式變遷的縮影。?蔣振華則批評近幾十年來的中國道教文學研究“成就不大”:面對道教文學這樣蘊含著紛繁復雜的學科知識的課題,研究者往往顧此失彼,力不從心。因此他呼吁綜合運用道家道學、魏晉玄學、語言學和修辭學,甚至音樂學的知識來從事道教文學這一交叉性、前沿性極強的課題研究。?趙益指出20世紀的宗教文學研究著重于“宗教”與“文學”相互關系的研究,而回避了“宗教文學”的界定,仍然按照當代意義上的“文學”標準定義中國古代宗教文學。?吳真贊成唐代道教文學研究在“宗教與文學相互關系”方面成果最為豐碩,同時也指出這一領域研究“在吸收20世紀70年代以來道教學成果方面仍待加強”。?羅爭鳴通過20世紀宋代文學史及道教文學史研究的清理,肯定其搭建了基本框架,提供了大量線索,但更存在大量問題,如對宋代大量的道教文學資料和復雜的宗教文學現象,未作系統(tǒng)關照;缺乏針對道教文學自身發(fā)展和演變形態(tài)的深入分析等。?李松《中國現當代道教文學史研究的回顧與省思》從陳攖寧研究、重要的道教人物研究、道家文學研究三個方面對現當代道教文學研究進行了學術史梳理,肯定了成績,更指出了不足:現有成果體系性不足、研究范圍不夠開放、文獻整理部分缺失等,對21世紀的現當代道教文學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外的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動態(tài)也逐漸為人關注。而日本的宗教文學研究最為引人注目,至新世紀,已出現了一些關于日本“中國宗教文學研究”的總結性文章。如日人荒見泰史的《日本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敘述》通過對日本學者研究論稿的清理,證明日本的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突破了各個學術圈之間的樊籬,并隨著敦煌、民俗等新資料的增加,日益展現出謀求共通認識的過程。?吳真《近二十年日本道教文學研究綜述》說明日本道教文學研究呈現出不同文體、不同學科相互生發(fā)、相互印證的交叉研究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宗教與中國古代文學”這一研究領域,出現了不少成績斐然的學者。在佛教文學研究方面,項楚、孫昌武、陳允吉是新時期以來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三位學界前輩;就他們的研究,如張涌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項楚師的敦煌學研究》認為項楚在敦煌語言文學的科研成就主要體現在“恢復文獻真貌”與“詮釋文獻真意”兩個方面。文章同時提點出項楚“文學研究與語言研究相結合”的治學特點,供后學借鑒。?張培鋒《孫昌武教授與佛教文化研究——以〈中國佛教文化史〉、〈禪思與詩情〉為中心》以孫昌武的兩部論著為個案,分析了其治學的主要觀點、貢獻和特色;特別強調其研究重心由佛教文學向佛教文化的“轉型”,把宗教文學的問題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量,既是對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深化。?李小榮《陳允吉先生的佛教文學研究——以〈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為中心》從研究態(tài)度、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三個層面,分析了陳允吉佛教文學研究的特色,說明其宏大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觀照。?新時期的道教文學研究在中國大陸成就不高,大部分有代表性的學者、論著、學術流派大都誕生于港臺及海外。吳光正《民族精神的把握與宗教詩學的建構——李豐楙教授的道教文學研究述評》一文,從學術定位、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終極目標等方面評述了臺灣道教文學研究專家李豐楙教授的治學特色;肯定其學術研究的教派史視野、民族本位立場和宗教詩學的理論建構,為中國道教文學史的書寫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基督教、伊斯蘭教文學研究的綜述也并非空白,如楊劍龍《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研究和史料問題》梳理了自1941年至今的基督教文學研究,肯定了近年取得的成績,也指出了研究視域老化、整體缺乏創(chuàng)新的弊端,提出在擴展研究視野的同時立足文學本身,注重對于史料的搜集和研讀,既梳理作家與基督教的關聯(lián),又分析文學作品所蘊涵、反映的基督教文化色彩。?馬梅萍則嘗試從“兩代四段”?的時間發(fā)展,東西區(qū)域差異互補的空間分布,移置入華到本土化的精神流變三條脈絡的有機結合來建構漢文伊斯蘭文學史。?

二、重釋——對于“宗教文學”義界的討論與廓清

“中國宗教文學”的研究領域一直包含兩個區(qū)塊:一是“宗教文學”研究;一是“宗教與文學”的研究。嚴格來說,二者的研究范圍及研究對象的性質是不同的,故而所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應各有特點。但長期以來,學界對于“宗教文學”與“受宗教影響的文學”這兩個命題之內涵和外延少有細致辨析,這嚴重影響了我們對中國宗教文學本質的體認。

21世紀的中國宗教文學研究者們對于“宗教文學”義界的思考更加成熟,對這一研究對象的認識更加清楚。關于“宗教文學”專題的討論也更加熱烈與深入。其中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是由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吳光正教授等一批中青年學者組成的“《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課題組”在《中國宗教文學史》叢書籌備、編寫過程中對于“宗教文學”基本概念的探討、界定。在課題組與《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合作的“宗教文學與宗教文化研究”專欄主持語中,吳教授回顧總結新世紀之前的宗教文學研究后精警地指出“中國宗教文學自身的演變軌跡和本質特征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呈現”,甚至“連‘宗教文學’的基本概念都沒有討論、界定清楚”。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提出“宗教文學史就是宗教徒創(chuàng)作的文學的歷史,就是宗教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文學的歷史”。?此一關于“宗教文學史”的界定,是從“宗教實踐”的角度出發(fā),以宗教實踐活動及創(chuàng)作者的“宗教徒”身份來標識宗教文學史的書寫對象。這種基于宗教文學本體論做出的判斷,突出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chuàng)作”這一維度,肯定了宗教文學創(chuàng)作是宗教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避免了過去研究由于界限不清而無法真正揭示宗教文學本質的弊端。立足“宗教實踐”角度來考察研究對象,也解決了如宗教神話、圣傳、靈驗記以及宗教儀式作品等雖非宗教徒創(chuàng)作或無法判定作品著作權的文本在宗教文學研究中的取舍問題:此類作品只要符合“出于宗教目的”、“用于宗教實踐場合”的標準即應納入研究視野。

從“宗教實踐”角度介入宗教文學研究的思路一經提出,即獲得了諸多學者的響應,且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偟膩碚f,研究者們是認同且支持這一研究范式的。同時,在理論建構的具體細節(jié)上,也提出了一些補充意見。

如趙益強調“宗教性”是宗教文學的根本屬性,并要恢復“大文學”的文體觀念,認為這是構建民族本位宗教文學研究的重要原則之一。?張勇則要求佛教文學研究要“深挖文學現象的佛教根源,具備大文化視野,且關注佛教界本身的文學現象”,他認為中國佛教文學的核心是那些能夠呈現宗教徒自身佛法體驗境界的詩偈?。吳真則提醒要明確道教徒為道教文學之創(chuàng)作主體,還原到這些道士所處的歷史宗教情境之中去考察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把研究重點放在對教派教義、儀式及其發(fā)展過程的清理,對宗教徒的修持生活、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描述,及對宗教文學家的教派身份的辨析上來。?羅爭鳴將“宗教文學”解釋為“僧人、道士等教內信徒創(chuàng)作的大量具有文學性的作品”,并且認為“宗教文學”與“世俗文學”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文學樣態(tài),宗教文學的研究最好采取“宗教史與文學史結合”的路徑。(31)劉湘蘭提出要在宗教形態(tài)、宗教思想研究基礎上,梳理宗教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探尋宗教文學的本源。(32)張培鋒提倡恢復中國文學傳統(tǒng)“大文學”或“雜文學”的寬廣視野,從文學價值、文學意義、文學功能等多面相去觀照中國宗教文學之研究對象。同時,肯定“宗教對文學的影響”研究,也“應屬于宗教文學研究的范疇”。(33)李舜臣認為宗教教文學研究范圍的認定,應考量的是文學作品所表現的內容,而非作家的身份。但他也坦言“將‘佛教文學’狹義地指稱為僧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而不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具有佛教色彩的作品”,是從文學史層面與佛教史層面綜合權衡之后的較為妥帖的決策。(34)

三、建構——“中國宗教文學史”的書寫

如前所述,21世紀關于“宗教文學”概念的大討論,肇端于《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纂。所謂“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寫在20世紀也出現過,當時的諸多論著在客觀上為一部完備的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纂提供了文獻基礎或理論借鑒,但仍留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宗教文學”義界的廓清,讓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纂確立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立場;圈定了“宗教文學即宗教徒創(chuàng)作的文學”的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開始了關于宗教文學史書寫規(guī)范與理論框架的搭建。如吳光正于《宗教實踐與文學創(chuàng)作開欄弁言》中提出了宗教文學史編纂要凸顯的四個史學維度:教派史的體認;創(chuàng)作史的梳理;精神史的把握;詩學史的建構。同時在文學史觀上倡導三種理念:文筆并舉;信行兼顧;辨體研究。(35)羅爭鳴則提倡宗教文學史的撰寫應“著重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讀,盡量避免‘非美學研究’,努力呈現宗教文學的固有特征和自足性”。(36)張勇認為宗教文學史的編纂要具有“跨學科”的廣闊視野,要用多樣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手法來處理宗教文學史中的問題。(37)張培鋒提出要站在歷史主義立場,從宗教文學的角度切入文學史的研究,關注對宗教文學史料的斷代和辨析。他強調說宗教文學作品具有流動性,充分的考訂具體作品的年代,是宗教文學史編寫需要重視的一大的問題。(38)李舜臣指出《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纂要以扎實的文獻清理為基礎,采取史、論、考結合的方法,努力凸現出一些宗教文學的特性命題。他強調要把宗教活動從宗教文學創(chuàng)作的背景上升到核心層面進行細致的研究,將宗教徒的文學創(chuàng)作視為其宗教活動的一部分。(39)李小榮針對佛教文學史編纂提出所謂源流原則、本末原則、體用原則、三位一體原則的“四項基本原則”。(40)吳真則針對道教文學史的書寫,提出打破原來作家文學的研究模式,突出教派史的維度,以名山洞府為考察的中心,依循“仙山地理”的道教脈絡來揭示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空分布和教派分布。(41)

較之20世紀古今中西之爭背景下的宗教文學史研究,新世紀的反思、重釋與建構對于宗教文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研究具有幾點積極意義:一是民族本位立場上的“大文學”、“雜文學”觀念的提倡,部分實現了對上世紀一二十年代“西學東漸”以來,西方文學觀念籠罩下的純文學史范式的合理反撥。二是對教派史維度的突出,讓宗教文學的研究與宗教信仰、宗教儀式等宗教實踐活動取得了學理上的關聯(lián),有助于促進宗教文學與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多元交叉研究的形成,開拓了學術視野;同時借助于跨學科塑成的參照系,使得“宗教文學”從內涵與外延上和“宗教與文學”更加明晰地區(qū)分開來,強化了“宗教文學即宗教徒創(chuàng)作的文學”的理念。三是通過對中國宗教文學史實及相關述評的清理,還原出中國宗教文學生成之文化語境,提煉出其所包蘊的民族文藝精神,并以中國文學自有的敘事邏輯和論說話語對這些文學史實進行理論提純,構建出本民族的宗教詩學;進而為中國文學民族特性的彰顯提供了一條探索之路。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430072)】

①吳光正《“宗教實踐與文學創(chuàng)作”開欄弁言》,《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②羅義華等《全球化語境中“宗教文學”的抵抗性及其意義(筆談)》,《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③何坤翁、吳光正《20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研究述評》,《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3期。

④李舜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對象·內在理路·評價標準》,《學術交流》,2014年第8期。

⑤張子開、李慧《隋唐五代佛教文學研究之回顧與思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⑥張培鋒《宋代佛教文學的基本情況和若干思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

⑦吳光正《佛教實踐、佛教語言與佛教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交流》,2013年第2期。

⑧李小榮《漢譯佛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

⑨吳光正、曹金鐘《1949年前敦煌文學的收集、著錄和整理》,《學術交流》,2005年第1期。

⑩張涌泉、竇懷永《敦煌小說整理研究百年:回顧與思考》,《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

?王建國《20世紀以來〈洛陽伽藍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11期。

?吳光正《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研究的歷史進程》,《文學評論叢刊》,2006年第9卷第2期。

?蔣振華《中國道教文學研究必需的知識要求》,《文學評論》,2008年第4期。

?趙益《宗教文學·中國宗教文學史·魏晉南北朝道教文學史——關于“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構想》,《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法構建專碩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評價研究模式;采用柯氏評估模型從反映層、學習層、行為層和成果層4個方面評價專碩研究生參與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效果。反映層為滿意度評價,1~5分;學習層是通過考試測試專碩研究生對醫(yī)學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滿分100分;行為層評估是通過導師、輪轉科室護士長和帶教教師評價取三者平均分,滿分10分;成果層是培訓的最終結果。

?吳真《唐代道教文學史芻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羅爭鳴《宋代道教文學概況及若干思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李松《中國現當代道教文學史研究的回顧與省思》,《學術交流》,2013年第2期。

?[日]荒見泰史、桂弘《日本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敘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11期。

?吳真《近二十年日本道教文學研究綜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11期。

?張涌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項楚師的敦煌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5期。

?張培鋒《孫昌武教授與佛教文化研究——以〈中國佛教文化史〉、〈禪思與詩情〉為中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7期。

?李小榮《陳允吉先生的佛教文學研究——以〈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為中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7期。

?楊劍龍《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研究和史料問題》,《文藝研究》,2014年第7期。

?其所謂“兩代”即“古代”和“現代”,劃分依據為現代性的轉變;“四段”是指唐至明中期的發(fā)生發(fā)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榮昌盛期、清末至民國的現代轉型期、建國至今的當代延續(xù)期。

?馬梅萍《中國漢語伊斯蘭教文學史的時空脈絡與精神流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11期。

?吳光正《中國宗教文學史研究(專題討論)》,《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趙益《宗教文學·中國宗教文學史·魏晉南北朝道教文學史——關于“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構想》,《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張子開、李慧《隋唐五代佛教文學研究之回顧與思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吳真《唐代道教文學史芻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1)羅爭鳴《宋代道教文學概況及若干思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2)劉湘蘭《先秦兩漢宗教文學論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3)張培鋒《宋代佛教文學的基本情況和若干思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4)李舜臣《遼金元佛教文學史研究芻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5)吳光正《中國宗教文學史研究(專題討論)》,《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6)羅爭鳴《宋代道教文學概況及若干思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7)張子開、李慧《隋唐五代佛教文學研究之回顧與思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8)張培鋒《宋代佛教文學的基本情況和若干思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9)李舜臣《遼金元佛教文學史研究芻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

(40)李小榮《論中國佛教文學史編撰的原則》,《學術交流》,2014年第8期。

(41)吳真《唐代道教文學史芻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猜你喜歡
道教文學史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當代詩詞怎樣才能寫入文學史
作品選評是寫好文學史的前提——談20世紀詩詞寫入文學史問題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辯證理解現代文學史書寫的“真實性”
江漢論壇(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0
近現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道教“師道”思想研究
海伦市| 张家口市| 长岛县| 广州市| 泗水县| 永和县| 韩城市| 鄢陵县| 玉溪市| 广平县| 日照市| 沙田区| 卢湾区| 宁陵县| 竹溪县| 罗定市| 榆中县| 弥勒县| 合作市| 湾仔区| 铜梁县| 建水县| 石门县| 图们市| 子长县| 荥经县| 弋阳县| 和龙市| 汉阴县| 泰宁县| 盐津县| 方山县| 桐柏县| 夏河县| 多伦县| 崇左市| 永德县| 台东县| 文安县| 武强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