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軍,唐志全
·病例報道·
青少年梗阻性結腸癌一例
張藝軍,唐志全
結腸腫瘤;磁共振成像;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病理學;青少年
病例資料 患者,女,15歲,腹痛伴停止排氣、排便1d。既往間斷腹痛1年,能自行緩解,曾多次就診于外院,影像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其間未行結腸鏡檢查,亦未行特殊治療。本次入院查體(-);實驗室檢查:癌胚抗原14.50ng/mL。腹部平片提示腸梗阻;腹盆腔CT平掃+增強檢查:結腸梗阻,梗阻段位于結腸脾曲,局部腸管狹窄并腸壁不均勻環(huán)狀增厚,考慮結腸癌可能性大(圖1、2)。結腸鏡檢查:距肛門口38cm處見環(huán)全結腸生長腫物,表面高低不平、糜爛且潰瘍形成,管腔狹窄,直徑約0.3 cm,鏡身不能通過,取活檢。冰凍病理結果:中-低分化腺癌。婦科超聲提示雙附件區(qū)占位。盆腔MRI平掃+增強:盆腔多發(fā)占位,結合病史,符合卵巢轉移癌表現(xiàn)(圖3、4)。
圖1 腹部CT平掃示結腸脾曲局部腸管狹窄并腸壁不均勻環(huán)狀增厚(箭),近端結腸擴張。 圖2 腹部CT增強動脈期(同上層面)示病變腸管中度強化(箭)。 圖3 盆腔橫軸面T2WI平掃示盆腔內多發(fā)不規(guī)則高信號腫塊(箭),并伴盆腔積液(☆)。 圖4 盆腔橫軸面LAVA動態(tài)增強(同上層面)示盆腔腫塊不均勻強化(箭)。 圖5 鏡下病理:癌細胞呈不規(guī)則篩網狀排列,核大,形態(tài)多異并濃雜,核漿比失調(HE,×10)。
剖腹探查術:大網膜可見多發(fā)芝麻樣灰白結節(jié),降結腸系膜可觸及腫大淋巴結。結腸脾區(qū)腫塊大小約5cm×4cm,侵破漿膜,雙側卵巢均呈不規(guī)則狀、包膜完整的實性腫塊,膀胱子宮窩、子宮直腸窩、闊韌帶及骶前筋膜均可見灰白色結節(jié),小腸輕度擴張,升結腸、橫結腸明顯擴張,內存稀便。部分小腸與橫結腸粘連。術中診斷:降結腸癌伴腹、盆腔廣泛轉移、雙側卵巢轉移癌、低位腸梗阻。遂切除左半結腸癌、雙側附件轉移癌、大網膜及有種植轉移的后腹膜。
術后病理:(左半結腸)低分化腺癌,部分為粘液腺癌(圖5);腸周、大網膜淋巴結轉移;腹膜、盆底纖維結締組織內癌巢浸潤;雙側卵巢Krukenberg瘤。免疫組化:腸:AE1/AE3(),CK20(),Her-2(-),EGFR(+),P53(+25%),Ki-67(+80%);卵巢:CK7(-),CK20(),CA125(-)。
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據統(tǒng)計,我國結腸癌的總發(fā)病率低于西方歐美國家,但低齡及青少年結腸癌發(fā)病率較國外高,且近年來有增高趨勢;國外文獻報道低齡結腸癌占結腸癌發(fā)病率0.8%~11.0%[1],國內報道40歲以下年齡段結腸癌占結腸癌發(fā)病率8.7%~15.6%[2]。本例患者僅15歲,實屬罕見。青少年結腸癌惡性程度高,病變進展快,故病發(fā)時,病程多已進入進展期,本例患者術后臨床分期為Ⅳ期(T4N3bM1),因此早期診斷對臨床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影像診斷尤其是MSCT掃描對結腸癌的術前診斷與評估具有重要的價值,雖然其在評價漿膜外脂肪層是否受侵犯及淋巴結轉移方面的準確率有待提高,但在病變與梗阻的定位、定性及腫瘤分期方面,MSCT具有明顯優(yōu)勢,應作為術前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而相對于超聲和MSCT,盆腔MRI則對于明確卵巢/其他部位轉移具有明顯優(yōu)勢。
R735.35;R445.2;R814.42
D
1000-0313(2015)02-0123-01
10.13609/j.cnki.1000-0313.2015.02.006
2014-04-09
2014-06-01)
100017 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305醫(yī)院放射科
張藝軍(1972-),男,河北人,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磁共振診斷與功能成像工作。
[1] Wang L,Hollenbeak CS,Stewart DB.Node yield and node involvement in young colon cancer patients: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cancer survival based on age?[J].J Gastrointest Surg,2010,14(9):1355-1361.
[2] 李萍.不同年齡組結腸癌患者的臨床和內鏡對比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