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又下一城。央行14日發(fā)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提高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以下統(tǒng)稱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市場的效率,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向央行完成備案后,可在銀行間市場開展債券現(xiàn)券、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遠期,以及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xié)議等其他經(jīng)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的交易。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可自主決定投資規(guī)模。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境內銀行間市場時,需要向央行遞交申請,央行進行資格核準和額度管理,該公告表明今后此類申請將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額度管理也同時取消。這一舉措旨在讓境外主權機構增加以人民幣計價的外匯儲備資產(chǎn),同時發(fā)展國內債券市場,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審批制改備案制
匯豐銀行一從事債券投資的高管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稱,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目前有四種渠道:QFII、RQFII、滬港通和三類機構。
其中,目前60%以上的QFII和RQFII的額度投資于我國的股票市場,而擁有這兩類資格的境外機構若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需要再向央行申請。
但是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境外人民幣業(yè)務清算行、境外人民幣業(yè)務參加行等三類機構若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買賣債券,無需事先獲取QFII或RQFII資格,直接向央行申請即可,這項政策從2009年就開始放開,且近期剛允許境外人民幣業(yè)務清算行和參加行到銀行間市場開展債券回購業(yè)務。
“此次公告主要是針對三類機構中的第一類一一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還有一些主權財富基金等,新申請人將采用備案制,此前己獲得準入資格的機構不做調整;同時放開了進入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的額度限制?!鄙鲜鰠R豐銀行人士稱。
據(jù)了解,此前獲得準入資格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由于均屬于長期投資者,投資風格較為穩(wěn)健,其主要進行現(xiàn)券交易,投資我國的國債、金融債或少數(shù)高評級信用債。此次公告雖然表示,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可在銀行間市場開展債券現(xiàn)券、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遠期,以及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xié)議等交易,但上述匯豐銀行人士認為,由于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債券市場的利率互換、債券回購業(yè)務并不是特別熟悉,預計短期內仍以現(xiàn)券交易為主。
人民幣國際化必由之路
實際上,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改為備案制,是央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今年6月,央行發(fā)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年)》中就明確表示,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其中就包括,逐步豐富境外機構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主體范圍并擴大投資規(guī)模。
值得注意的是,管濤認為,擴大國內債券市場開放對于人民幣國際化至關重要。
管濤稱,人民幣目前離滿足特別提款權( SDR)還差一項,即該貨幣的“可自由使用”。關于貨幣的“可自由使用”,通常以該貨幣在全球外匯交易、國際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fā)行,以及全球外匯儲備占比來衡量。其中,考慮到外匯儲備投資以定息產(chǎn)品為主,如果在擴大境內債券市場開放方面能夠有突破性進展,這對于提高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非常關鍵。
不僅如此,管濤認為,當前擴大國內債券市場開放也存在客觀條件和需要:一是相比于普遍的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人民幣仍屬于世界主要貨幣中的高息貨幣,這對于境外固定利率產(chǎn)品投資者尤其是央行、養(yǎng)老金、保險公司等長期機構投資者具有較大吸引力。
二是國家支持直接融資的政策,采取地方債務置換、資產(chǎn)證券化等措施,將令市政債、機構債、企業(yè)債有較大發(fā)展空間。而且,相比于股票市場,境內債券市場相較周邊市場的開放程度更低,具有巨大潛力。
不過,擴大債券市場的開放,同時需要完善債券市場改革。管濤建議,要下力氣解決好國內債券市場存在的一些體制機制缺陷,推進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實現(xiàn)場外場內債券市場的互聯(lián)互通:理順債券市場多頭監(jiān)管體系:在基準利率市場化基礎上推進形成債券收益率曲線:建立健全符合國際標準的信用評級制度;將境外機構持有的境內機構發(fā)行的人民幣債券納入全口徑外債統(tǒng)計監(jiān)測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