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俗語說:“滿罐不蕩,半罐叮里當浪?!彼f的就是一種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一種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狀態(tài),一種只知一點不及其余的狀態(tài)。因為知之不多,便容易滿足,容易快樂,所謂“知足常樂”是也。這種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知道得很多。相反,那些知之甚多的人,往往容易陷入沉思,陷入團頓,陷入悵惘,陷入難解的境地,陷入生命的僵局。
一個人的功利、世俗,是因為所知不多、不厚實、不豐盈,對大干世界的了解,從來沒有深入過。他所看到的,不過是一些沾滿世俗塵埃的皮毛。因為沒有掌握真知,所以無法看到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和內(nèi)核。相反,被一些所謂的成功學、厚黑學之類的偽知識蒙蔽,就像一粒金子蒙上了厚厚一層灰塵,原本擁有的人性光澤,正在悄無聲息地被湮沒、被埋葬。
一個有進取心的人,一個有人生追求的人,一個不想一輩子庸庸碌碌的人,永遠會處于一種思考的狀態(tài),對未知充滿饑渴;永遠會處于一種學習的境況,對知識充滿敬畏。這就是為什么知道得越多,反而會覺得自己懂得越少的道理。
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知識的傳遞和更新不可或缺。否則,我們看不見高樓大廈,坐不上高鐵、飛機,吃不上美味可口的食物,穿不上美輪美奐花樣翻新的服飾。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知識的力量催化而成。可以說,沒有知識的延續(xù)和延伸,人類文明就無法走到現(xiàn)在。僅此一點,知識的力量就足以讓人敬畏。
社會在發(fā)展,知識在累積在疊加,量的疊加產(chǎn)生質(zhì)的演變,令人眼花撩亂的現(xiàn)代科技產(chǎn)品,有那一樣不是知識累積的結(jié)果?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只不過是微小的沙粒。正因如此,我們就像在大海邊玩耍的孩童,面對無窮無盡的知識的海洋,又怎能不心生感慨?心存敬畏?
作為個體的人,要在有限的生命象限里有所作為,就要不間斷地汲取新知,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思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就會流出知識的汗水,一點一滴的知識的汗水,就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匯聚成知識的海洋。這浩繁的海洋向我們昭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生活的每一份希望,離不開知識,離不開智慧。
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面對海量的知識,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感覺茫然。當知識與社會無法達成有機銜接,在短期內(nèi)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時,就有人對“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等說法產(chǎn)生了懷疑。
在很多人眼里心里,可用于掙錢謀生的知識才算是知識,否則不值一文。因為世俗和功利,他們?nèi)鄙賹φ嬷埔娪尚亩木次?。有人說,一個沒有知識的民族是一個野蠻的民族。但我們更應該清楚,一個不敬畏知識的民族必定是一個趨向自我毀滅的民族。
對知識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畏,不是因為擁有知識聽起來多么順耳,多么了得,而在于知識一旦運用起來,就必定有令人敬畏的威力。所謂學以致用,就是要在學習和掌握有關知識的同時,還要善于駕馭和運用。知識這東西,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顯現(xiàn)它的力量。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對知識的敬畏。他們的博學,源于勤學、善學,源于有一顆永不懈怠的進取之心。
對知識的敬畏,很多情況下,體現(xiàn)在一些物像載體上。比如公共場所和大學校園里的歷史人物雕像以及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讓人不?jīng)意間就體味出一份豪邁,一份厚重,一份滄桑,一份為理想追求奮斗的心志。當這些在眼前涌現(xiàn)的時候,剎那之間就有了肅然起敬的心境。
真知與灼見也會有碰撞和磨合,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過早地去過于肯定或否定某項事物,但無論如何,知識與知識總會融會貫通,最終走向飽滿、豐盈、和諧,這也是知識令人敬畏的地方。
有人敬畏權力,有人敬畏自然,有人敬畏生命,有人敬畏神明……而我認為,最應該敬畏的,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生活經(jīng)驗、人生經(jīng)歷積累而成的知識的海洋。一個人的內(nèi)心不夠強大,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缺少一種支撐,這種支撐就是足夠充分的知識營養(yǎng)。強大的內(nèi)心離不開知識的滋補、潤澤,知識,于人于事而言,永遠是蓄勢待發(fā)、無以匹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