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
摘要:《聊齋志異》和《紅樓夢》這兩部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雖然文體特征和描寫對象差別極大,一個是以貧苦書生為主的短篇故事,一個則以百萬長篇寫盡世家大族的繁華,但是卻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以夢中的神仙生活虛構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都借神奇寶鏡表達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都用詩歌意境抒寫了文人的生活意趣,都將佛道理念納入到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而在這相似的藝術構思中卻傳達了同而不同的思想和意趣。
關鍵詞:聊齋志異;紅樓夢;悲劇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和曹雪芹是清代兩個最杰出的小說家,雖然他們的人生經歷迥異,蒲松齡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追求科舉的清貧讀書人,曹雪芹則“生于繁華,終于淪落”;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文體特征相差甚遠,《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紅樓夢》是長篇章回小說;故事中的人生追求極為不同,蒲松齡渴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家業(yè)昌盛,作品充滿了世俗人的情欲,而曹雪芹則在巨大的生活反差中看透了冷酷的社會和殘酷的人生,小說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但是這兩部作品無論是藝術構思還是思想內涵都存在著既一脈相承又自成體系的特點。
一、理想世界的存與失:《聊齋志異·白于玉》與《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
理想是人們基于現實中的缺憾而產生的,在文學作品中它常以夢境或異界的形式出現。清代兩部最偉大的小說《聊齋志異》和《紅樓夢》都將美夢和神仙之境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讓人既心馳神往又感慨深思的藝術世界?!读凝S志異·白于玉》篇中神仙之人白于玉希望度吳青庵成仙,但吳有感于葛太史的愛重之情而立志娶葛女為妻。后在夢中路過天門,到了廣寒宮,在白于玉的撮合下與紫衣仙人極盡衾枕之愛,正在二人互贈情物之時,童子進入,讓吳“前去”,既而“虎哮驟起,生驚竄而去,望之無底,而足已奔墮。一驚而寤”。此后吳青庵“前念灰冷,欲尋赤松游” ① 。《紅樓夢》中,賈寶玉正在神游太虛與警幻仙姑之妹繾綣閑游時“只聽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嚇得寶玉汗下如雨” ② 。吳青庵和賈寶玉都是在美夢中享受男女之情時突然被惡物驚嚇而醒,這一相似的做夢形式既是人們日常做夢狀態(tài)的再現,更是古代小說以夢警人的創(chuàng)作觀念的繼承。早期的夢幻小說如唐傳奇中的《枕中記》、《南柯太守傳》和《櫻桃青衣》等都體現了文人對美好生活的夢中渴望以及美夢被驚的傳統觀念。
除了相同的夢醒方式外,吳青庵看到“桂樹兩章,參空合抱;花氣隨風,香無斷際,亭宇皆紅窗”,“檐外清水白沙,涓涓流溢,玉砌雕闌,殆疑桂闕”的天宮與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見到“朱欄白石,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的仙界景色如同一處。吳青庵和賈寶玉的夢中天宮都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他們二人在這清雅怡人的仙宮福地都生活得非常舒心。但作者并不是讓他們享受這天仙美景,而是要讓他們在享受中覺悟,因此吳青庵夢游天宮是白于玉開導他看破色欲的一種途徑,而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亦是警幻仙姑在榮寧二公“萬望先以情欲聲色等事警其癡頑,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的“剖腹深囑”下讓賈寶玉覺悟的方式。但是由于蒲松齡和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同,因此,他們在相似的藝術世界中又表達了不同的人生追求,這可以從吳青庵和賈寶玉在夢后的人生選擇上看出來?!栋子谟瘛分袇乔噔衷趬艉蟆扒澳罨依?,每欲尋赤松游,而尚以胤續(xù)為憂”,雖然也主動離開了與他“敬愛臻至”的葛太史之女,好像真正看破了紅塵,但其實吳生并沒有完全舍棄情欲,后來又化身道人,救了“中途遇寇”的兒子,贈給其妻可以延年益壽的丸藥和能夠躲避災難的金釧。可見吳青庵的出家求道是為了化解人生困境,并不是真的了無牽掛。《紅樓夢》中賈寶玉在夢幻之后沒有任何改變,仍舊沉浸在自己的榮華富貴之中、錦衣玉食之間、兒女情長之內,直到最后司棋、晴雯、迎春、黛玉等一個個含恨死去,使他充分感受到了“重露繁霜壓纖?!钡臒o情人生后,徹底看破紅塵,丟掉了“舉案齊眉”的賢妻薛寶釵,真正做到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決絕。
小說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選擇與作者的經歷是有密切關系的。與曹雪芹相比,蒲松齡雖然一生窮困潦倒,科舉無望,但基本上能夠溫飽,尚能自給,既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貧困至極,因此他只是希望能夠有奇異的力量改變這個社會上或丑惡或不公的現象和人生的種種缺憾,他筆下的吳青庵、賈奉雉、陳弼教、羅子浮等人成仙修道的目的都是為了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窘境,并沒有真正舍棄人間感情,也可以說《聊齋志異》中那些暫時拋棄情欲之人是為了滿足自己更大的情欲需求。蒲松齡渴望理想世界的存在,希望現實中的凡人能在神奇外力的幫助下解除生活中的各種危難,其內心仍是執(zhí)著于現實生活。而曹雪芹由于遭到重大的家庭變故,從大富大貴跌入饑寒交迫的深淵,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艱險和種種炎涼世態(tài),卻又無力拯救這種頑疾,因此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在找不到出路后決心決絕地離開。賈寶玉先沉溺于聲色,后又決然而去的經歷,雖然體現了“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色空觀,但更是他對社會徹底失望的無奈抉擇。因此最有情的賈寶玉只能以最無情的方式拋棄丑惡的社會和表面上舉案齊眉的家庭。
《聊齋志異》借仙界樂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紅樓夢》中理想世界的出現是為了讓人們更清醒地意識到現實的殘酷,這兩位偉大的作家,一個表達了入世的狂熱,一個顯示了出世的清醒。
二、鏡子世界的荒誕與真實:《聊齋志異·鳳仙》與《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鑒
《鳳仙》篇中狐精鳳仙有感于父親鄙視沒有功名的情人,而鼓勵劉生努力讀書。為了激勵劉生,她主動與之離別,分離之時出一鏡付劉。告誡劉生“欲見妾,當于書卷中覓之;不然,相見無期矣”。劉生“怊悵而歸。視鏡,則鳳仙背立其中,如望去人于百步之外者。因念所囑,謝客下帷。一日見鏡中人忽現正面,盈盈欲笑,益重愛之。無人時,輒以共對。月余,銳志漸衰,游恒忘返。歸見鏡影,慘然若涕;隔日再視,則背立如初矣:始悟為己之廢學也。乃閉戶研讀,晝夜不輟;月余,則影復向外。自此驗之:每有事荒廢,則其容戚;數日攻苦,則其容笑。于是朝夕懸之,如對師保。如此二年,一舉而捷。喜曰:‘今可以對我鳳仙矣!攬鏡視之,見畫黛彎長,瓠犀微露,喜容可掬,宛在目前。愛極,停睇不已。忽鏡中人笑曰:‘影里情郎,畫中愛寵,今之謂矣。驚喜四顧,則鳳仙已在座右”。
鳳仙之鏡能顯示人的悲喜之態(tài),男子刻苦讀書,鏡中情人笑臉相迎,當男子志減忘學時,鏡中人示以淚面,且背對而立。這里的鏡子雖然也有顯人面容的作用,但它出現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鏡中人的不同精神面貌來激勵讀書人發(fā)憤圖強的。
《紅樓夢》中當賈瑞對王熙鳳念念不忘卻又無可奈何病入沉疴時,一個化齋的跛足道人給了一個鏡把上面鏨著“風月寶鑒”的鏡子,說“天天看時,此命可保矣”,且叮囑“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它的背面”。最終賈瑞沒有控制住自己,縱欲而死。風月寶鑒正反兩面給人的是兩種完全對立的事物,照鏡的目的是警示當事人,希望能夠看出事物的本質,但是照鏡之人卻被色欲迷惑。當世人歸罪于鏡子時,鏡子突然像人一樣哭著說話,指責道:“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
乍一看,這兩部小說中的鏡子有著極為相似的特征。但《鳳仙》之鏡是傳統的鏡子樣式,只能一面照人,它的奇異之處是鏡前沒人而鏡中卻能顯示人的不同情感狀態(tài),直至最后鏡中美人依影成真。而風月寶鑒則是正反兩面皆可照人,而且兩面照出的事物完全不同,一面是讓人心生愛慕的美人,一面是令人害怕的枯骨。
從構思方式上來看,《鳳仙》中鏡中人與鏡外人合二為一的形式與《聊齋志異·畫壁》篇壁畫中“垂髫者,拈花微笑”的散花天女在與朱孝廉臆想中的結合之后竟然變成了“螺髻翹然,不復垂髫”的表現形式極為相似。而《畫壁》異史氏曰中“幻由人生,此言類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褻境;人有褻心,是生怖境。菩薩點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動耳”,提出幻境乃個人思想的外化,但能給人帶來動力。這種構思與思想理念亦是作者內心追求的外化,一生經歷了科考辛酸和貧困生活的蒲松齡在反思自己的漫漫長路時可能意識到他科考的失敗也許是因為缺少一些精神的激勵,因此在《鳳仙》篇中借異史氏之口說:“冷暖之態(tài),仙凡固無殊哉!‘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惜無好勝佳人,作鏡影悲笑耳。吾愿恒河沙數仙人,并遣嬌女婚嫁人間,則貧窮海中,少苦眾生矣?!痹竿a生的原因是因為現實中這種事物的稀缺,蒲松齡希望仙人嫁女,菩薩點化,解救眾生,正是他渴望在外界動力下能夠科舉成功的心理愿望的展示。
《紅樓夢》中跛足道人贈人風月寶鑒的故事也是曹雪芹在傳統道教文化和鏡子文化基礎上的新構思。道士與鏡子的密切關系在很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記述,如西晉葛洪的《抱樸子·登涉》中說:“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嘗試人,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九寸已上,懸于背后,則老魅不敢近人?;蛴衼碓嚾苏撸瑒t當顧視鏡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道士背后背鏡是他們辨別邪魅妖怪的手段。曹雪芹就將鏡子照人伏妖的功能都寄托在了風月寶鑒上,讓它兩面照出不同的形態(tài),以警醒世人認出事物的真面目。
《鳳仙》中的寶鏡是激勵人積極用世,追求功名,讓讀書人不要因男女之愛而耽誤功名。其目的正是為了青年男女因為功成名就而喜結良緣,體現了作者對功名富貴和美滿愛情的雙重理想;賈瑞所用的風月寶鑒既是對女性紅粉骷髏生命本質的形象闡釋,更在這光艷與枯骨的強烈對比中寄托了作者對真與假、色與空的人生哲理的反思。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賈寶玉等人物形象表達了對真、真性、真情等的渴望,對女性青春、美麗、才華等的贊揚,但是在當時封建禮教的籠罩下,到處都是假道學,處處漠視甚至摧殘女性的生命活力,真和美好的一切都被掩蓋,只剩下虛假和虛偽,社會變成了寒冷的冰窖,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作者無能為力,無法改變,只能狠心的以“空”來消解自己的苦悶。因此,《鳳仙》中的寶鏡是作者在看透世態(tài)炎涼之后積極用世的心理體現,顯示了蒲松齡渴望借助外力來實現人生成功的愿望和追求;而《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鑒則是曹雪芹冷眼看破人生之后歸真避世的思想寄托。
三、詩歌世界的文人意趣
《聊齋志異》和《紅樓夢》都對文人的生活雅趣非常向往,尤其是對傳統的詩酒生活極為熱愛。蒲松齡筆下的書生雖以科考為念,但大多數都沉浸在詩歌的吟誦世界中,并且在詩歌生活中偶遇佳人,成就了一段姻緣,如《連城》、《王桂庵》等?!都t樓夢》中寄托著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理念的賈寶玉最享受的生活是他剛搬進大觀園后,“且說寶玉自進花園以來,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他曾有幾首即事詩,雖不算好,卻倒是真情真景”,雖然寶玉不是《紅樓夢》中詩做得最好的,但是在他身上卻展現了清代士人在八股取士的社會重壓下對傳統詩歌生活的渴望。
本來男性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體,而在這兩部作品中很多女性也以詩為樂,以詩為生。《紅樓夢》自不待言,金陵十二釵正釵中的林黛玉、史湘云、薛寶釵等雖然性格各異,人生追求差別很大,但是都對詩歌極為擅長,尤其是詩魂林黛玉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更是古代文人瀟灑飄逸的詩風代表。在《聊齋志異》中也有很多與詩有緣的青春麗人。如《連瑣》篇中吟唱著凄切的“玄夜凄風卻倒吹”的女鬼連瑣正是在楊于畏的續(xù)詩中才主動現身的;《瑞云》中的杭州名妓瑞云與賀生交往,也因一首“何事求漿者,藍橋叩曉關?有心尋玉杵,端只在人間”而讓賀生“得詩狂喜”,“吟玩詩意,夢魂縈擾”;《連城》中從未謀面的男女二人亦是因為喬生的兩首《倦繡圖》題詠而讓富家女子連城生死傾心;而在《細侯》篇中細侯的理想生活就是“閉戶相對,君讀妾織,暇則詩酒可遣,千戶侯何足貴”;尤其是《白秋練》中慕生因為“每舟中無事,輒便吟誦”而引來了主動求婚的“十五六傾城之姝”白秋練,而白秋練最奇異的地方就是以詩為生,當她相思成疾后,最好的醫(yī)治方法也是讓意中人誦詩,“乃曰:‘君為妾三吟王建羅衣葉葉之作,病當愈。生從其言。甫兩過,女攬衣起曰:‘妾愈矣!再讀,則嬌顫相和”。當兩人分別時,則“以吟聲作為相會之約”。當白秋練因水缺乏快要死去時,臨別的叮囑是:“如妾死,勿瘞,當于卯、午、酉三時,一吟杜甫《夢李白》詩,死當不朽。”詩歌竟是這位水神起死回生的依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聊齋志異》中的詩歌在故事中的作用絲毫不亞于《紅樓夢》。它不僅有助于女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塑造,更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四、異僧跛道的指示作用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古代的文人士子在接受傳統的儒學教育的同時,也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并作為他們修身、立命的指導原則。許多性格樂觀、行為曠達的文人都是在這三種思想的融合中找到了精神的支柱,讓自己或兼濟天下,或獨善其身,或恬淡隨意。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許多構思新穎、思想豐富的小說也多與佛道觀念相連,如《西游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就與道教、佛教密不可分。即使在反映世情的《聊齋志異》和《紅樓夢》中佛道的痕跡也隨處可見,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佛、道與故事的整體構思、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表達都有密切的關系。
《聊齋志異》中的佛道色彩極濃,僧人、道士等形象比比皆是。在眾多的故事中,僧佛多是指點迷津或者懲惡揚善者。如《馬介甫》篇就提出“愿此幾章貝葉文,灑為一滴楊枝水”;《江城》中出現一個老僧醫(yī)治江城的悍妒,后來江城認為“妾思和尚必是菩薩化身。清水一灑,若更腑肺”?!哆B城》中,當連城因為無法與喬生定結姻緣而絕望重病之后,“有西域頭陀自謂能療,但須男子膺肉一錢,搗合藥屑”。道士則多是借道術來幫助人實現某些難以達成的愿望?!度鹪啤菲挟斮R生與瑞云兩情相悅卻因賀生家貧無錢再見瑞云而老鴇要奪瑞云之時,突然來了一個秀才在瑞云臉頰上一點而使她變得丑陋不堪,最終成就了“不以妍媸易念”的賀生與瑞云的婚姻。篇末認為那個點墨汁的秀才乃是仙人?!栋浊锞殹分邪浊锞氀肭竽缴鸂I救其母,讓他“代禱真君可免”,當慕生不知真君是誰時,秋練曰:“明日未刻,真君當至。見有跛道士,急拜之,入水亦從之。真君喜文士,必合憐允?!闭婢词酋俗愕廊?,他神奇飄渺,能超越龍王的權威,能救人于危難,充分顯示了道家的法術無邊和以術懲惡揚善的能力。
這幾篇具有代表性的佛道故事,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在危難之中渴望有神奇力量相助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說明真正美好的事物是不可能輕易得到的,需要人們真心付出。醫(yī)治連城的膺肉實際上也是考驗愛情婚姻中的男性是否真心的試金石。瑞云變丑雖然讓她身價大跌有助于賀生將她從妓院中贖出,但這也是在考量賀生對瑞云是否是真心相愛還是僅僅的容貌之悅。喬大年為連城舍命割肉,賀生以“卿盛時猶能知我,我豈以衰故忘卿哉”的理念最終都經受住了磨難的考驗,因此他們都贏得了美好的愛情。這些異佛奇道在《聊齋志異》里不僅擔負著由傳統文化發(fā)展而來的扶危濟困的功能,更與作者愛憎情感的表達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息息相關。
《紅樓夢》一開始就是“骨格不凡,豐神迥別,說說笑笑”的一僧一道將賈寶玉帶入人間,之后這一僧一道不僅在甄士隱的夢中出現,而且又在現實中說出了隱括全書命運的“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的暗語;當賈瑞思念鳳姐病重時,“忽然這日有個跛足道人來化齋,口稱專治冤業(yè)之癥”,給了一個風月寶鑒讓賈瑞了悟男女之情,只是這個一味沉浸于情欲的凡夫俗子未能解脫領悟反而丟了性命;在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叔嫂逢五鬼,紅樓夢通靈遇雙真”中當賈寶玉和王熙鳳險些喪生,“正鬧的天翻地覆,沒個開交”之時,“只聞得隱隱的木魚聲響”,原來是一個癩頭和尚與一個跛足道人。那道人指點說出稀世奇珍通靈寶玉可以解除災禍,救人性命,而僧人則又指明通靈玉不靈驗是因為“他如今被聲色貨利所迷,故不靈驗了。你今且取他出來,待我們持頌持頌,只怕就好了”。正是在這僧道二人的幫助下賈寶玉和王熙鳳才起死回生;后來他們不僅幫柳湘蓮斬斷情念,又讓賈寶玉斷情離世。這一僧一道雖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卻左右著主人公的生死命運、人生選擇,是《紅樓夢》中最具隱喻性和哲理性的形象。
《聊齋志異》中的佛道是救人于危難、助人解除災禍并得到幸福的救世主?!都t樓夢》中佛道的出現也有救人的意圖,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作者以色空觀念驚醒世人的整體創(chuàng)作理念的表達,是作者對生活徹底失望,要與污濁的現實徹底決裂的思想寄托。
五、焦窗凄楚的悲劇意境
《聊齋志異》的結尾大多是美滿團圓的,《紅樓夢》則以“落得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徹底悲涼結束。從表面上看,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悲劇。其實二者的悲劇意蘊都非常強烈?!读凝S志異》中的故事大多是以讀書人悲哀辛酸的生活開始,而且伴隨著人生的種種磨難與不幸,而現實中的凡人是無法與這種不幸做斗爭的,最終只能在異人的幫助下成就幸福。實際上奇仙異人是不存在的,因此聊齋式的美滿只不過是作者對黑暗現實無可奈何而內心又充滿著對生活的熾愛的心理表達,其幻想的基礎還是悲戚的現實?!都t樓夢》的悲涼意境無處不在,尤其是林黛玉無盡凄涼的《秋窗風雨夕》和史、林二人“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聯句將人生的清冷絕望之情推向高潮。
就文學意境來看,這兩部作品都把悲涼之情投影在 “蕉窗夜雨”這個特定情景上。芭蕉在中國舊有傳統中一直與孤獨寂寞的離別情緒相聯系,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淫。點滴霖淫,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1] 48 用芭蕉葉的卷曲狀態(tài)象征人間不忍離別的深情,并特別點出了芭蕉夜雨環(huán)境下的愁苦之情。吳文英的《唐多令·惜別》 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 [2] 206 之語,將雨下芭蕉和離人愁苦的感情相結合,傳達出了無盡的凄清之情。
《聊齋志異》和《紅樓夢》中的雨打芭蕉之境更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凄苦心緒。在《聊齋志異·鳳陽士人》中鳳陽士人讓一女子唱歌,女子唱了一段“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用雨打芭蕉之曲來抒寫女子凄苦的相思之情。在悲切心酸的《連瑣》篇中連瑣與楊于畏交往時,“挑弄弦索,作‘蕉窗零雨之曲,酸人胸臆”。這些故事表明,在蒲松齡心中,蕉窗夜雨最能展現人的凄苦處境和徹夜難眠的痛苦心情,而蒲松齡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煎熬中度過的,他終生追求科舉卻始終不第,辛酸的處境可想而知。在《王子安》的異史氏曰中他把天下讀書人的痛苦輾轉之情描摹如畫,“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場也,神情惝怳,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志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忽然而飛騎傳人,報條無我,此時神色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餌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這種真切的描述正是蒲松齡一生備受折磨的深沉感悟。長期處在貧困和煎熬中的蒲松齡正是借雨打芭蕉的清冷之聲抒發(fā)自己凄涼而又心酸的生命之感。
《紅樓夢》中和芭蕉相關的主要有三個人,即賈探春、林黛玉和賈寶玉。從表面上看,探春和芭蕉的關系最密切,因為她自稱最喜芭蕉,并取詩號為“蕉下客”。而細究起來,芭蕉與黛玉、寶玉的淵源更深。大觀園中種有芭蕉的地方,一個是林黛玉的瀟湘館,另一個是賈寶玉的怡紅院。在《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通過賈政、寶玉等人的游覽經歷既描寫了“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被眾人稱為“睢園雅跡”的瀟湘館,又重點突出了“一邊種著數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此處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內”的怡紅院,充分點明了芭蕉與寶黛二人的關系。
芭蕉一物對塑造寶黛二人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能是兩人某種氣質的象征,或者是兩人相聯系的某種紐帶,抑或兩者兼而有之。就寶黛二人關系方面,芭蕉有某種暗示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通過寶黛二人住處都種著同種植物,暗示了他們在氣質性格和情感愛好上有相通之處,這也就從側面寫出了兩人愛情的“知己”一面;第二,它是寶黛愛情不被賈家上層支持的一個暗示載體,這可以從元妃省親中找到線索。元春省親時讓寶玉作詩,“寶玉尚未做完,只剛作了‘瀟湘館與‘蘅蕪院二首,正作‘怡紅院一首,起草內有‘綠玉春猶卷一句。寶釵轉眼瞥見,便趁眾人不理論,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紅香綠玉四字,改了怡紅快綠;你這會子偏用綠玉二字,豈不是有意和他爭馳了?況且蕉葉之說也頗多,再想一個改了罷。寶玉見寶釵如此說,便拭汗道:‘我這會子總想不起什么典故出處來。寶釵笑道:‘你只把綠玉的玉字改作蠟字就是了?!辟Z元春為什么不喜歡把芭蕉稱為“綠玉”,而改為“綠蠟”就無妨了呢?黛玉名字中“黛”的意思是“青黑色的顏料”,其實黛玉就是“綠玉”,由此可以推斷元春潛意識里對黛玉的厭惡。同時根據元春省親后賞賜給寶玉和寶釵的物品相同,而黛玉與其它三春相同一事,也可以推測元春對黛玉和寶釵的不同情感。由此可見在故事的剛開始,作者就通過這種互相關聯而且?guī)в邢笳餍缘囊庀蟀凳玖藢汍鞇矍榈陌档熬?。而這種暗示的來源,就是由芭蕉這種物象引起的。
“雨打芭蕉”本無任何感情可言,然而在古代文人特別是深陷離愁中的文人眼中,它卻包含著無盡的意味??梢韵胂笤诩澎o冷清的秋天能感觸到雨打芭蕉之聲的人一定是個不眠的愁苦之人,而正是由于孤寂和凄苦,才會感覺到雨打芭蕉的無情與凄清。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是最孤獨寂寞的,而她又是夜夜都難入睡,我們可以想見,雨夜中、瀟湘館后院,芭蕉葉上那連綿清冷的聲音會勾起她多少愁苦和寂寞之情。她的《秋窗風雨夕》中所描述的“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就是這種悲苦之情的盡情傾訴。
以芭蕉為切入點,將故事氛圍融入到蕉窗夜雨的凄涼環(huán)境中,充分顯示了這兩位作家的孤獨狀態(tài)和對人生的落寞感受。只是對現實有著熱切期盼的蒲松齡渴望改變自己凄苦的人生命運,因此在《聊齋志異》中他總是盡力讓這種悲苦的意境得到一個美好的轉機。而曹雪芹對現實徹底絕望,因此在《紅樓夢》中他將蕉窗夜雨的凄楚抒發(fā)到極致,盡情展現人生的落寞和悲苦。
《聊齋志異》和《紅樓夢》雖然在構思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卻顯示了作者不同甚至相反的寫作目的和情感表達,而在這看似相反的人生感悟中卻又體現了深受專制制度迫害的清代正直文人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和渴求。蒲松齡雖然沒有擺脫世俗的欲望而向往功名利祿,熱衷于通過科舉考試改變文人的窘境,但在內心深處卻是非常向往沒有被世俗扭曲的人性和人生的。在《樂仲》篇中借異史氏曰“斷葷遠室,佛之似也。爛漫天真,佛之真也”表達對天真的欣賞,而在《嬰寧》篇中雖然“我嬰寧何常憨”,但這種自然之“憨”讓“合歡、忘憂,并無顏色”,顯示了蒲松齡對自然美好人性的向往與期待。曹雪芹雖然看透了現實的黑暗、世態(tài)的丑惡,但是他對美好人性的渴望、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卻非常強烈,沒有丫頭奴顏媚骨之氣的晴雯、希望通過詩歌展示自己才華的黛玉等女性形象的塑造就是這種心理的表達,尤其是不愿被為官做宰、封妻蔭子等世俗常情束縛的賈寶玉在最大程度上詮釋著曹雪芹心中的理想人格和人生意趣。
參考文獻:
[1]李清照.李清照集校注[M].王仲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吳文英.夢窗詞[M].陳邦炎,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The Different Tastes from the Same Way,the Different
Purpose from the Similar Expressions
——The Conception of Similarity and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betwee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 Zhai Studio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ZHAO Ai-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Strange Tales from Liao Zhai Studio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re the pinnacle of Ancient Novels. Their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he descriptive object are very different. One using the short forms expressed the scholar's distress and ideal,the other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million words reflected the rich families of luxury.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ir creation,such as the dream of the fairy world,the magic mirror and the poetry form,They hav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nd interest.
Key words: Strange Tales from Liao Zhai Studio;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gedy
(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