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華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016-02
荀子說:人之生也,不能無群也。人是社會的動物,具有合群性,從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來看,人的歸屬感,社會交往,友情都屬于較高層次的需要。對于處在心理斷乳期的中學生來說,同伴交往有著重要意義,但現實中有不少中學生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以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角度看,怎么幫助青春期的孩子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中學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認知特點導致交往問題
中學生的思維已經由具體的形象思維發(fā)展為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并且從初中階段的經驗型抽象思維向高中階段的理論型抽象思維發(fā)展。由于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青少年對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喜歡爭論。由于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導致青少年對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表現在他們能夠獨立地、批判地思考,對同學、教師、家長、書本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他們喜歡爭論和懷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是片面的意見。這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導致由于觀點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對立。
2.自我中心。中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尤其獨生子女受多方面呵護自尊心也特別強,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認知方式。加上社會閱歷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經常是先在自己頭腦中塑造一個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據自我塑造的這個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朋友,一旦現實中的同學和自我塑造的模型不符合就容易產生交往問題。
3.理想主義。由于抽象思維的發(fā)展,中學生能超出現實,想象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各種可能性,現實越不完美,他們的想象就越完美。他們能想象更理想的家庭、宗教、政治和道德系統(tǒng)并想探究實踐它們的可能性。這種理想主義導致他們往往看不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弊端,又由于理想和現實有差距,往往成為愛吹毛求疵的人,對同學有更多的芥蒂之心,不容易敞開心扉。
4.以偏概全。由于中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飛速,但實踐經驗又缺乏,長期是從家庭到學校,學校到家庭的學習模式,很難了解客觀環(huán)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了解人的整體面貌,也不能對關系中的自己和他人有較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一旦同伴交往中出現一些不融洽的因素,容易被放大,以偏概全的全盤否定交往對象。
(二)情緒問題導致交往問題
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常是由情感而萌發(fā)的。中學生由于感情豐富、變化快,忽冷忽熱,忽晴忽雨,有時對人對事過于敏感又不重客觀,重一時而不重全面,使行人際交往缺乏穩(wěn)定性,產主各種問題。其中下列情緒問題更容易導致交往問題。
1.緊張。有些中學中有交往的欲望,但無交往的勇氣。常常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在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有社交障礙或者廣場恐怖癥。當然特別嚴重的還是占很少比例,大部分呈現出來是緊張、害羞等特點。
2.嫉妒。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績等心懷不滿。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經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對別人超過自己。對勝過自己的同學輕則蔑視,重則仇視,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地攻擊、報復對方。嫉妒的種類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條件等因素而產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產生嫉妒。由此而引起各種交往問題。
3.自卑。在交往活動中,自卑表現為缺乏自信、自慚形穢,自認為失敗的體驗多,成功的體驗少,感覺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其實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當出現深層體驗時,便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強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范圍內。
4.自傲。自傲與自卑的性質相反,表現為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氣凌人,自以為是,過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總是把交往的對方當作缺乏頭腦的笨蛋,常指責、輕視、攻擊別人,使交往對方感到難堪、緊張、窘迫,因而影響彼此交往。
5.孤僻。孤僻有兩種情況,一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愿與人為伍,與人不合群,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另一種屬于有某種特殊的怪僻,使人無法接納,從而影響了人際交往。這里不包括自閉癥患者。自閉癥癥候群患者基本無法和同伴建立常態(tài)的交往關系。
(三)能力水平導致的交往問題
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響中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中學生自認為缺乏交往的經驗,尤其是成功的經驗。他們想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人,可怎么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又或者不知道用怎樣的話題引起對話。交友的愿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交往中想表現自己卻不能如愿,內心想表示溫柔,言語卻是硬梆梆的,諸如此類如,阻礙了交往的順利進行。
二、解決對策思考
(一)認知方面
針對上述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充分肯定他們思維發(fā)展的基礎上,提供新的視角,運用角色扮演,空椅技術等等心理咨詢技巧,讓學生體驗更多角色背景下產生的想法;也可以將學生自我中心意識中的理想化模型進行具象化,使學生逐漸實現現實化,走出自我中心的幻象,確立切合實際的交友想法;或者用尋找證據、統(tǒng)計打分,和不合理信念辯論等等認知調節(jié)技術從而達到改變錯誤認知的效果。比如,一位初二女生因為感覺全班同學都排擠自己而獨自痛哭,甚至說無法再在班級待下去。通過運用尋找證據的認知技術,使她逐漸意識到不是全部同學排擠自己,而是其中一個她一直以為是好朋友的同學不理她,這個同學的冷漠才是真正刺痛她的原因。當這個核心問題從以偏概全的思維中被理清楚后,她感覺到了被理解和被接納,漸漸有了走出痛苦的力量。
(二)情緒方面
個性心理品質的提高是改善人際交往質量的根本方向。交往中的雙方情緒越穩(wěn)定,雙方的關系也越穩(wěn)定。這就需要中學生努力完善自我,協(xié)調好情緒,不被大喜大悲所控制,改變忽冷忽熱的慣性。比如,在讀初二的小芳很容易和人吵架,同學們評價她喜怒無常。通過心理輔導才知道小芳有很重的自卑情緒,總認為自己長的丑,別人都不喜歡自己。這里的情緒和錯誤認知是雙生兒,既要做認知調節(jié),也要做情緒疏導。 (三)能力方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由于語言和話題不當導致的交往問題,可以采用對話練習和頭腦風暴的技巧加以反復訓練,用同質團體輔導的形式效果更佳。比如,可以把同樣具有此類問題的同學組成一個輔導小組,在小組學習中提高語言表達和話題選擇能力。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傾聽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能力。雖然不說話,但是通過聚精會神的,接納式的傾聽,也可以獲得良好的同伴互動關系。所以這也是一種必須訓練的能力。
除上述幾個方面之外,還需要提示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得怎樣待別人”。通過這樣的自我訓練也可以逐漸走出自我中心的泥沼。
處于“心理斷乳”期的中學生,他們需要面對心理上脫離父母而獨立成長的渴望,又要面對學習、生活、生理上的各種變化帶來的恐懼、孤獨和煩惱。如果有良好的同伴關系則可以使這個階段變得有支持,情感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共鳴和理解。在同伴團體中還可以獲得信息分享機會,學習溝通合作和競爭,獲得作為社會人的歸屬感。這些最終對于完成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認同”任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