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姚 莉
什么是知識
——評保羅·柯艾略《阿克拉手稿》
文_姚 莉
在現(xiàn)實與奇幻之間的游走似乎已成為保羅·柯艾略的標志與習(xí)慣。無論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還是《阿萊夫》,游吟與哲思的奇妙融合給保羅·柯艾略貼上了與眾不同的標簽。
《阿克拉手稿》,這一部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手稿,也被柯艾略烙上了自我表達的鮮明的烙印,而得以問世。這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盡管開端和背景有著小說所需要的必要的鋪墊和交代——一部被湮沒的又被大量復(fù)制的紙莎稿。記載了久遠的一場戰(zhàn)爭的前夕,法軍即將攻克城池,而人們卻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廣場上聆聽一位智者的教誨。
全書以問題和回答的方式展開,是一部有著柯艾略強烈個人色彩的對話式的獨白。在城池即將陷落的時刻,智者說,這個時刻需要的是保存我們的知識?!叭缢?,耶路撒冷之魂將得以永存。”“他們可以摧毀這座城市,卻無法摧毀這座城市教給我們的一切?!?/p>
至于知識,在智者的解釋中呈現(xiàn)的是別樣的風(fēng)貌—— “它不是關(guān)于生死的絕對真理,而是有助于我們活下去并應(yīng)對生活中種種挑戰(zhàn)的知識。”“讓我們來談?wù)勅粘5纳畎?,談?wù)勎覀儾坏貌幻鎸Φ睦Ь?。這才是后人感興趣的。我相信縱使千年逝去,這些也不會有太大改變?!?/p>
在這樣的理解下,知識被詮釋為應(yīng)對日常生活挑戰(zhàn)的必需。既非真理,亦非書本知識。對于知識這一概念的解讀,以及在大恐怖大災(zāi)難面前,智者選擇了將如此的知識留存,我認為,這才是柯艾略這本書的精華和要義所在。也就是說,知識其實就是應(yīng)對生活,而應(yīng)對生活的重要性高過一切,這是在柯艾略心中的最高法旨,也是最重要的選擇。
生活,高過一切。
至于什么是生活,聽眾提出了如下問題:挫敗、孤獨、改變、美、愛情、選擇、性、優(yōu)雅、幸運、奇跡、焦慮、未來、忠誠、敵人等等,假托智者之口,柯艾略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一一道來。
他說——在大自然的循環(huán)中,無所謂勝,也無所謂敗,只有無休無止的運動。
他說——以傷疤為傲。傷疤永遠比刀劍更具說服力。
他說——正道就是自然之道。
他說——困難是一件古老道具的名字,純粹是為了幫助我們認清自己才被發(fā)明的。
他說——人生中的一大目標就是去愛,余下的皆是沉默。
我們要以極大的耐心和勇氣等待,等待耕種和收獲之間的時間。因為“小麥,只有等到進了烤箱,才能稱做面包。話,只有等到說出口,才能稱作詩?!薄熬€,只有等到織布人的手將他們編織在一起,才能稱作布。”
《阿克拉手稿》可以看做一部關(guān)于生活的從容之書。如書中智者所言,千古之下,人們感興趣的仍然是面對生活的真諦。無畏付出、無懼改變,努力做自己。然后,從容等待。當一切井然有序,各得其所的時候,“正因如此,我將帶你升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