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在北海公園的北岸有不少知名景點,像靜心齋、九龍壁、快雪堂、闡福寺、五龍亭等。除了這些景觀,北岸還有兩組非常重要的佛寺,一處是“大西天”,一處是“小西天”,這兩個寺廟一東一西遙遙相望。在上回我們已經講了“大西天”的歷史,這回我們就來講一講“小西天”的故事。
“小西天”是乾隆皇帝為其母后孝圣皇太后祈福祝壽而建的一組寺廟建筑,由極樂世界殿和萬佛樓兩部分組成。極樂世界殿位于闡福寺西側,普慶門以南,是一組 “壇城”式建筑。壇城,又稱曼陀羅,是密宗中諸佛及眾神居住的地方,它由圓形或方形的土壇組成,象征著佛的世界。如果從高空俯瞰這組占地6225平方米的建筑群,它將會呈現出一個完美的方形,恰好符合了壇城的樣式。首先看到的是圍墻內的四座角亭,其次是坐落在水池之上的極樂世界殿,四座石橋與之相連。在每座石橋的盡頭還各有一座琉璃牌坊,北牌坊曰“妙境莊嚴”,曰“法輪高勝”;南牌曰“證功德水”,曰“現歡喜園”;東牌坊曰“震旦香林”,曰“神洲寶地”;西牌坊曰“安養(yǎng)示諦”,曰“仁壽普緣”,這組建筑構思巧妙,金碧輝煌。
極樂世界殿是這組建筑的中心,它是一座重檐四角攢尖式建筑,高大而雄偉,鎦金的寶頂在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它通高26.9米,建筑面積為1246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建筑。一進大殿就倍感涼爽,高大的殿頂中央是一座八方藻井,一條怒目原睜的坐龍口銜寶珠,威嚴地向下觀看,周圍還簇擁著四十八條行龍,金光閃閃奪人二目。枋間的油漆彩畫使用了彩畫中的最高等級——金龍和璽彩畫,一塊清高宗御筆的“極樂世界”金匾掛在殿中。匾額下方淡綠色泥塑大山吸人眼球,各式各樣的菩薩與羅漢立在山間,一座彩色亭子位于山頂。亭中有一尊釋迦牟尼坐像,佛祖面帶微笑安詳地環(huán)視下方,微睜的雙眼仿佛已經洞察了人間所有的疾苦。佛祖身邊還站著阿難、迦葉二位尊者,這些姿態(tài)不同,神態(tài)各異的佛像,精美而傳神,然而這些塑像都是90年代復原的,連復制品都如此精美別致,乾隆年間所建的那座“原裝”佛山的精美度就可想而知了。
據《北海景山公園志》載:山上有重檐亭九座,寶塔四座,瓶式寶塔二座,大小佛像二百二十六尊,其中還有不少銅胎佛,像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及八大菩薩等。除此之外還有善男信女八十尊、瀑布二座、鳳凰四只、孔雀四只、鴛鴦四只、鸚鵡四只、仙鶴八只、供命鳥八只、荷花一百八十朵、荷葉一百八十朵、蓮蓬四十枝、慈姑葉一面二十枝、蒲椿六十攢、菱草六十攢、宮殿十二座、舍利子三十六顆、西番樹十二棵、梅花四棵、玉蘭花二棵、碧桃花八棵等等。朵朵祥云環(huán)繞在佛祖、菩薩身邊,仙花、瑞草、佛鳥穿插其中,整座大殿仿佛仙境一般,如夢如幻。
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極樂世界大殿建成,到1912年清朝滅亡,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有專人管理,雖然清朝國力漸衰,但依然得到了維護。民國時期,政局動蕩不安,除了曹錕出資維修過一次外,一直都沒有進行過大修。解放后,佛山因安全問題被封閉起來。1953年經有關部門研究,將這座殘破不堪的佛山拆除。80年代初,國家文物局決定對整組建筑進行修繕,像殿內的梁枋、藻井、金匾,殿外的瓦當、月牙河、石橋、牌坊等都得到了修復。但佛山一直未被重建,直到1993年,才在專家的指導下復原了這座佛山,復原后對外開放。
從極樂世界殿北牌樓向北走,穿過普慶門就來到“小西天”建筑群的第二部分——萬佛樓的所在地,它占地1.26公頃,由左、中、右三路建筑構成。萬佛樓與極樂世界大殿同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為的就是慶祝其母孝圣皇太后的八十大壽,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孝子,因此這兩個建筑群都被建得極盡奢華。尤其是這座萬佛樓,它高30余米,上下三層,面闊七間,四面環(huán)廊,歇山黃琉璃瓦覆頂,建造得極為講究。乾隆皇帝為建樓鑄佛專門調撥了帑幣,樓內供奉金佛10229尊,這些佛像不僅有大內制造,也有王公大臣請鑄的。在他們請鑄的金佛中,大的有188兩8錢重,小的也有58兩重,而這些“8”字,都為了表示皇太后即將迎來的八十大壽。樓內因供有萬佛,故而得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極樂世界殿與萬佛樓同時竣工開光。
萬佛樓位于中軸路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二層配樓,東為寶積樓,西為鬘輝樓。樓前有一漢白玉大月臺,左邊立寶幡桿,右邊立的則是乾隆御制《萬佛樓落成瞻禮詩》的石碑。此碑高7.47米,石碑通體雕有精美的圖案和石像,從上面看四角攢尖式的碑首上圍聚著四條口銜寶頂的行龍,下面則是一個刻著龍紋的方形石塊,石塊的四面還雕有四只螭首,螭首下方的長方形的石碑就是乾隆御制的《萬佛樓落成瞻禮詩》,碑上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文鐫刻。巨大的漢白玉須彌座為石碑基座,上雕有精美的花紋,由上至下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獅子滾繡球,第二層鳳凰纏枝紋,第三層是一半跪著手向上舉的力士。這些力士仿佛承載了石碑的所有力量,每個人臉上神態(tài)都各不相同,匠人們通過精湛的手藝讓時間凝固于此。走過月臺,前有一池,池的左右各立一座石幢,東邊刻《金剛經》,西邊刻《藥師如來本原經》,皆為乾隆御筆。池上架一橋,橋的南北各有牌樓一座,北牌樓曰“聚諸福德”“現大吉祥”,南牌樓曰“大千輪駐”“滿萬曇霏”。
東線又稱“東所”,位于萬佛樓東側的垂花門內,門內有澄性堂、鏡藻軒、致爽樓、湛碧亭、清約池等;西線又稱“西所”,位于萬佛樓西側的垂花門內,門內有妙相亭一座,亭為重檐八角攢尖式,頂覆綠琉璃瓦,四個正面各接抱廈一間,體積宏大,內由48根柱子支撐。亭中供奉十六角石塔一座,塔上刻唐代僧人貫休所繪的“十六應真像”及乾隆皇帝題的“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
萬佛樓建成后,佛像的數量依然在增加,嘉慶朝曾有記錄,嘉慶十四年(1809),王公大臣又恭造無量佛一萬尊,這里幾乎成為了藏傳佛像的“博物館”,也是帝后們常來拈香禮佛之處。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對皇家園林大肆掠奪與破壞,這座萬佛樓就成為了日軍的目標,他們不僅將樓內的金佛洗劫一空,而且還將這座只用于供佛的高樓改為囚禁中國人的牢房。民國初年的《三海見聞志》中詳細地記載了萬佛樓破敗后的景象:“今南坊依舊,北坊只剩坊基,牌已被毀。寶積樓如故,鬟輝樓則孤壁獨立,只余瓦礫,蓋前數年已毀于遭火劫矣。前觀音殿(作者按,極樂世界殿)迤北,行過石池為萬佛樓,俗亦稱萬福樓,佛座尚完,佛則于庚子年被日軍運去,無一遺者。今樓下大佛,只余佛首臥在地上,不知由何處遷至此。”看到此段的描寫,作為一個中國人真是痛心疾首,泱泱大國因國力衰微,導致多少國之瑰寶毀于一旦,落后就要挨打這個歷史的慘痛教訓,我們年輕人要時刻銘記于心!
1950年澄性堂和湛碧亭因破損被拆除,1953年“大千輪駐”牌樓被拆除,1965年政府決定將瀕臨坍塌的萬佛樓拆除,并把拆下來的須彌座用于修繕天安門的工程中。1987年將萬佛樓前的《萬佛樓落成瞻禮詩》碑,移至到極樂世界大殿南面。除了石碑,萬佛樓建筑群只剩下寶積樓、致爽樓、妙相亭三座古建了。2011年,相關部門對萬佛樓建筑群進行了地表考古,對殘存的遺跡進行了詳細的勘探與記錄,這不僅是為了保護修繕現存的遺址,也是為了重建萬佛樓及已經消失的景觀,期盼在不久的明天將重現萬佛樓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