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方
摘 要:所謂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中學班級管理活動所發(fā)揮的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中學班集體是中學生成長的重要舞臺,加強中學班級管理是適應中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及政治教育,使之形成正確的“三觀”,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學班級管理;中學生成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192-02
班集體是中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舞臺,加強中學班級管理是適應中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鑒于中學班級管理載負著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試圖挖掘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功能,以期為中學德育工作增姿添彩。
一、中學班級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詮釋
(一)班級的界定
班級概念是班級授課教學組織形式不斷演進的產物。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其教育巨著《大教學論》中,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學校教育制度,首次提出并論證了班級授課制。所謂班級,就是把年齡相仿、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變成固定人數的班集體,然后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教學時間、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向全體學生傳授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增強體質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二)中學班級管理的含義、目標與實質
1.中學班級管理的含義
中學班級管理是中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學教育教學工作者按照中學生成長規(guī)律,結合社會對人才實際要求,尊崇教育教學秩序,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客觀條件,對中學各個具體班級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狀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協(xié)調、引領、監(jiān)督等系列職能活動。中學班級管理中包含著班級制度(作息、勞動、紀律、獎懲等)、班級文化(班徽、班級座右銘等)、班級精神(班風、學風等)、班級共同目標(成績、精神文明、道德風貌等)。
2.中學班級管理的目標
中學班級教育管理以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建設班級文化、強化班級的影響力,開展多種多樣的班級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發(fā)展智力、提升能力、增強體質、豐富情感,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自由、和諧發(fā)展為基本目標。
3.中學班級管理的特性與實質
中學班級管理具有對象性、全面性、協(xié)調性、督促性等特性。中學班級管理的實質是在和諧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中,實現對中學生“人”的有效管理,包括中學生“人”的學習、生活、人際、成長發(fā)展等的全面管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與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內容、方法、手段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fā)展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1]。而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班級管理者為了構建良好的班集體,為了使這個班級實現某個共同的目標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協(xié)調,在遇到一定問題的時候用某種道德的手段來規(guī)范和約束學生行為的一種方式,從而使本班形成大家都認可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集體榮譽感等。
2.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其教育對象形成正確的“三觀”,擁有高尚的人格品質。中學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他們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還是要向國民經濟各部門培養(yǎng)數以萬計能掌握和應用現代科技的熟練工人,抑或是向社會培養(yǎng)在科學研究領域中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流科學家隊伍,甚或于向社會培養(yǎng)懂業(yè)務、會技術、善經營的管理人員隊伍等,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中學班級管理對象的“人”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所以,教育者應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中學班級管理中,堅持這樣的教育理念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其成因
一個人要想成才,離不開良好教育的熏陶。教育也并非只是學校教育,它不能離開作為其支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協(xié)作與努力。只有當家庭、社會積極地配合學校教育時,才會使得受教育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獲得較好的發(fā)展。因此,中學班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應從這三個方面的教育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覺悟等方面去探析。
(一)家庭教育偏誤影響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班級管理之源。21世紀以來,各項改革政策不斷落實,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人民收入不斷增加,其生活水平也隨之不斷在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與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也較之以前有較大的差異。所以,現在很多家庭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幾個孩子了。故此,從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受到父輩、祖輩們超乎想象的寵愛,家庭成員的所有活動便以這個孩子為中心。在這樣衣食無憂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幾乎沒有磨煉的機會,更不用說遇到挫折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成績似乎是家長評價孩子學習的首要甚至唯一標準,更成了他們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資本。在學校,老師教育學生要牢記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學會獨立生活,然而不少家長卻不以為然,教育子女“一心只放在學習上,其他一切都不用管”,道德教育則被視為無足輕重而逐漸淡化。這樣的孩子,一旦他們考試失敗,或沒有得到老師的及時表揚,他們的思想便會變得極端,甚至發(fā)生難以想象的后果。就是因為其家長們不明智愛,才使得這些孩子心智不成熟,經受不起任何考驗和挫折,甚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觀點模糊不明,不明白其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以至于理想信念缺失。
上述家庭教育及其管理偏誤,會被學生不自覺地滲入學校的班級管理中,給班級規(guī)范管理帶來難度。
(二)中學班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
1.班級管理者的道德人格示范效應弱化
從古至今,崇高與神圣是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特別是班主任。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對是非的分辨能力較低,甚至易于去模仿,對于班主任的一舉一動都比較感興趣。然而有的班主任卻不能以身作則,不能言行一致。在班會或是課堂上教育學生要講文明禮貌,虛心向他人學習。然而一轉身,自己便“出口成章”,對于班級規(guī)章制度更是形同虛設,視如一紙空文,更不用說接受別人的意見了。有的班主任不僅生活習慣不良,而且工作作風也有待考證。致使他們不僅沒有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反而還影響著班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
2.科任教師的“教學本位心理”,對班級管理的忽視
有不少的科任教師都認為,班級管理是班主任的責任,而他們只是一名科任教師,只需要教好自己所任學科就好了。對班級的管理工作漠不關心,更不用說積極參與班級的思想政治教育了。然而,他們的教學方式死板、不靈活,總是沿襲著一貫的老式教育方式,不會教學創(chuàng)新,只會照著書本讀,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更不愿意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班級管理中的重“升學率”慣性思維,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學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人格,形成正確的“三觀”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在這個處處都充滿著競爭的時代里,升學率便成了學校在社會中立足或“戰(zhàn)勝”其他學校的“武器”。不可否認,一所學校的升學率與其教育質量和社會聲譽掛鉤,倘若一所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只會讀書本知識,沒有良好的實踐能力,思想道德意識淡薄,整個校園只能看到教學而看不到教育,毫無疑問,這所學校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三)社會對中學班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虛化
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在教育系統(tǒng)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但是社會教育的不作為現象嚴重。中學生正處于善于去模仿他人的年齡,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較低,從而跟隨所謂社會潮流,形成不良習慣,甚至使得部分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凸現,給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極大的困境。
三、中學班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所謂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中學班級管理活動所發(fā)揮的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一)中學班級管理中家庭美德教育需求的延伸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助手和補充。蔡元培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孩子從小的教育影響著其以后的發(fā)展道路,而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所以父母應當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
家庭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持久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第一,應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yǎng)孩子的高尚人格是教育的核心。第二,不再是以成績論英雄,成績的好與壞并不意味著孩子思考和能力的高低,而要注重孩子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yǎng)。第三,多教育孩子學習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讓他們走出“小皇帝” “小公主”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yōu)槿颂幨?、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另外,家長在孩子面前更應知行合一,為其樹立學習的好榜樣。
(二)中學班級管理中,在“生本化”理念下,著實關注中學生成長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求
1.堅守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一種習慣?!比藗兌贾?,教師這一職業(yè)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尤其是班級管理者更應堅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不要只是為績效而進行教學,而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教育,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來評價教學、教育與班級管理的質量。
2.營造和諧的中學班級管理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享受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快樂
中學生處在可塑性較強的階段,此時的他們思想比較單純也容易出現偏差,需要老師的細心愛護、關心和正確的指引,尤其是班主任恰到好處的愛會讓他們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教師應當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他們的世界,恰到好處地深入學生內心世界,用一顆慈愛之心讀取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要以學生為主體,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開展感激管理活動,尊重學生的想法,充分發(fā)揮其想象力,為班級建設貢獻力量。
3.各科任教師要肩負起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
教育是多方合作的系統(tǒng)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班主任的事情,既然身為教師,不管教哪門學科,都不要只見教學而不見教育。應當積極地配合班主任工作,老師之間相互交流,熱愛每一位學生,融入學生中去感受學生對老師的那份敬愛,注重言傳身教。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共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4.突出中學班級管理中思想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
一個孩子的良好成長,離不開好的環(huán)境的塑造。學校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業(yè)務素質能力建設,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和道德素質,做一個終身的學習者,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新教師。①“正人先正己,明人先自明”。所有的教師都應做到以身作則,知行合一,以教師個人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為學校、班級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三)正視班級管理中社會對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說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而是社會的。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延伸的社會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終身的。因此,應當正視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力,促使其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作為。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建構在“人”的基礎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研究對象是現實的具體的人,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也是人。因此,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成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上議事日程。真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出建設者和接班人,彰顯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魅力。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
[2]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者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林冬桂.班級教育管理通論[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鄭航.班級管理與學生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靳玉樂.現代教育學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6.
[7]馬霞.中學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進措施 [J].新課程,2009(9).
[8]李杰.淺議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28(2).
[9]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