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舉國上下,開始了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一大批冤假錯案得到澄清。當時“平反”一語,可說是老少皆知。
“平反”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雋不疑傳》中:“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辭海》說:“王先謙補注引《通鑒》胡注:‘平反,理正幽枉也。謂把冤屈誤判的案件糾正過來?!?/p>
雋不疑,西漢渤海人,字曼倩,對《春秋》頗有講究,且時時處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在當時極受人尊重。漢武帝末年,雋不疑任青州刺史;漢昭帝初年,又榮升為京兆尹。
漢昭帝即位時,齊王之孫劉澤,結(jié)交州郡里的強梁豪杰,企圖叛亂奪位,而且計劃先除青州刺史雋不疑。雋不疑早有覺察,一舉將他們逮捕。于是,雋不疑被委任為京兆尹,賜錢百萬。他每次巡視各縣,即訊問獄中囚犯,使許多冤假錯案得到昭雪。每當他回到家里,賢良的母親必問:“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在其母的敦促教誨下,他雖執(zhí)法嚴厲,但卻公正公平,決不草菅人命。
在現(xiàn)代口語中,“平反”不僅指“理正幽枉”,還變成糾正某種錯誤評判、批評的借代。領(lǐng)導批評錯了下屬,會在一個適當?shù)膱龊?,誠懇地說:“我沒有調(diào)查研究,就胡亂批評你,我給你‘平反?!迸笥阎g,因誤會而錯誤地指責對方,深以為疚,也會笑著說:“我錯了,我給你道歉‘平反。”此處所用“平反”,因把小事嚴重化了,加強了自責的意味,使對方感受到一種親和力,既而矛盾消除,情篤如初。 (文/聶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