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康
四川省廣元中學
做有“氣場”的語文教師
楊林康
四川省廣元中學
一次機緣巧合,聽到了這樣一句話:我喜歡我的語文老師,卻不喜歡語文。有這樣的斷語,并不奇怪,因為寧靜的校園,早已盛放不下語文的“遺世獨立”。不喜歡語文,不學語文,是裸露已久而又無可奈何的社會現(xiàn)實。
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尷尬,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打造專屬于自己的“語文氣場”,以此來涵養(yǎng)語文的根脈,安放人們對母語早已消散的敬重和激情。
這里所說的“氣場”,就是指語文教師要學會“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也就是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并提升用語文的方式進行思考、感悟、表達、評價的專業(yè)意識,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吸引學生熱愛語文的強力磁場,從而促使學生親近語文,關(guān)注語文,擁抱語文。在這個短視而又功利的新學習時代,教師要如何打造專屬于自己的“語文氣場”?
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必須倡導以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體驗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而非被動地、機械地照抄照搬。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意識十分淡漠。能否把課堂從“獨奏曲”變成“交響樂”,能否將學生從被動旁觀者變?yōu)橹鲃訁⑴c者,是每個語文教師都應深思的命題。
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從樂學、愛學到最終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學習,這都需要教師擁有強大的“語文氣場”,來激發(fā)學生即將消逝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將“口、耳、手、腦”真正“動”起來,從而實現(xiàn)他們源于內(nèi)在的對語文、對閱讀、對生活的關(guān)注。
而這一強大的“語文氣場”,我認為,就是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引導的契機。
理科班的男生大多喜歡數(shù)理化,其次是英語,最末是語文。
我所教的理科班里,就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叫黃瀟,誠實善良,特陽光單純。一進高中,他就對語文興趣缺缺,對物理卻近乎癡迷。第一次自由閱讀課,他什么閱讀材料也沒準備,就抱著一本物理題在座位上狂算,這樣的他,真讓我有點哭笑不得。接下來的發(fā)展,是那么地順“理”成章:每一次定時練習,不及格者,他都赫然在榜。
一次,做一道寓意為“接受誘惑的代價是失去自由”的漫畫題時,他是這樣解說畫面的:兩只不同的鳥,一只被關(guān)在籠子里不能出去,沒有食物吃卻很胖;而另一只有大量的食物吃,身材卻依然苗條。而對于寓意,他概括為“只有消化了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
這樣的審讀與理解,著實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交流,遺憾的是,他總是用對物理的狂熱對抗我的滿腔熱忱。
在手足無措與痛苦反思中,契機就這樣悄然而至。那是一次月考后,他同化學老師就試卷上一道大題的理解進行爭論,而他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沒錯。無獨有偶,同樣的情形發(fā)生在生物課上。當他拿著化學與生物試卷向我求證時,我暗暗地笑了。
現(xiàn)實的痛吻讓他頓時驚醒,語文學習有多么重要。從那以后,他也拿起了文學作品,他也開始了閱讀名著。而更令我驚喜的是,辯論賽上竟活躍著的他身影。三年下來,他依然對理科狂熱。不過,他也喜歡閱讀,會用辯證的眼光思考、解答問題,偶爾還會吟兩句詩取樂。還有,還有就是,高考他的語文考了115分。
教師要打造專屬于自己的“語文氣場”,就必須擁有巧妙的引導機智,如此,才能真正催生學生對語文的狂熱之情。
2009年剛上高三時,那天下午的語文課,我準備的教學內(nèi)容是湯顯祖的《閨塾》。才走到三樓的樓梯口,就有學生偷偷地來告訴我,胖小子王昭與他的鐵哥們姚堯,不知為何打了起來。得知這個消息后,我快步走進了教室,暗中觀察了下“暴力事件”中的兩個主角。他們都還在氣頭上,臉色鐵青,全沒了平日的耍寶樣。
站在講臺上,我什么也沒說,在上課鈴聲響起時,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并介紹說這是宋代高翥的《清明》: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簡單地說了下詩歌的意思,然后就告訴學生,民國時,有人因爭墳地而發(fā)生械斗,兩敗俱傷,好事者就活剝了這首詩,將其改為:南北山頭爭墓田,清明毆斗各紛然。衣衫撕作白蝴蝶,腦袋打成紅杜鵑。日落死尸眠冢上,夜來兒女哭燈前。人生有事須當讓,寸土何曾到九泉!我接著說,民國時的黃侃教授曾戲改此剝皮詩,更為深刻有趣: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打架各紛然。氈帽撕作黑蝴蝶,鼻血化成紅杜鵑。日落死尸橫冢上,夜歸兒女哭燈前。人生有架須當打,不打何能到九泉。學生們聽完后全都笑成了一團。
我笑著說,課前,兩位同學用具體行動為大家活化了“衣衫撕作白蝴蝶,腦袋打成紅杜鵑”般的“武斗”,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不曾為此到九泉”。頓時,學生們又一陣爆笑。最后我真誠地說,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成為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有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愛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的人。
那一天,原本無味的古代戲曲課,最后竟上得情趣盎然。而兩個打架的學生,下課后也握手言和了。
本以為,這就是大結(jié)局。誰知,還有“尾聲”。
這“尾聲”卻是學生們主動續(xù)上去的。先是,班上掀起了閱讀剝皮詩、打油詩的熱潮,繼而引發(fā)了仿寫狂潮。更令我吃驚的是,他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了3篇以剝皮詩、打油詩為主題的研究性報告。
知識離開特定的情境,就只是抽象的符號,學起來枯燥無味。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因此,教師巧妙運用引導的機智,創(chuàng)設出利于學生吸收知識的情境,激活他們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望,就能使其在愉悅的情感認同中完成對知識的接收。
事實上,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師若能機智地將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最大限度地引領至“現(xiàn)實生活”這一宏大的情境中,語文教學就站在了新的制高點上。而這樣的課堂才符合語文的學習規(guī)律,才談得上切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