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壇
如果中國的企業(yè)家真的接受儒家的文化觀念,那他們就有力量幫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
艾愷(Guy Salvatore Alitto)
漢學家,芝加哥大學歷史教授,《最后的儒家》作者
《中國慈善家》:有人提出,或可通過引導中國慈善家 、慈善機構走向世界來助力儒家文化走向全球,一如百年前基督教通過慈善把福音傳到中國,因為中國慈善文化的根基是儒家文化。作為長期研究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漢學家,你怎么看?
艾愷:中國的慈善文化跟儒家文化當然有關系,它講“仁者愛人”,但是,依我看中國文化中慈善的觀念主要不來自儒家,而來自佛教。
儒家文化中,人與人的關系存在差序格局,第一圈是家,第二圈是家族,第三圈可能是我住的村子,第四圈之后就越來越遠了,分得很清楚。對于陌生人,一個儒家不一定會愛。但是佛教不一樣,它跟基督教一樣認為眾生平等,包括動物在內,所以一個佛教徒對于陌生人也有義務。中國的很多慈善機制,例如孤兒院,就是到了宋朝理學中融入了佛教的成分之后才有的。
《中國慈善家》: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你認為,如果沒有佛教思想的融入,以儒家為根基的中國文化中的慈善觀念就會相對薄弱一些?
艾愷:是呀,應該是薄弱一些,可以說完全不一樣。中國的士大夫階級很特別,他們對社會有義務感,覺得為了老百姓一定要做一點事情,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就有了這種理念。當時其他的國家、別的社會的貴族沒有這個觀念,他們認為老百姓對他們才是有義務的。這個是儒家的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所謂“儒商”身上。“儒商”要做儒家傳統(tǒng)里的君子,所謂君子就是要為社會服務,為老百姓服務,所以,我雖然賺錢,但對社會也有義務,要幫助窮人、不幸的人。但是,你絕對不要忽略佛教思想的貢獻,是它從內在強化了君子對老百姓的責任感。中國有“積德”這個觀念,它原來就是佛教的東西,為的是未來、死了以后。
《中國慈善家》:最近兩年,“儒商”這個詞熱了起來,不少企業(yè)家開始自覺地以“儒商”為追求。杜維明認為,這個企業(yè)家群體將成為真正積極推動儒家文化復興的力量。你怎么看?
艾愷:完全贊同,非常贊同。梁漱溟先生的理想是,復興儒家應該是民眾自發(fā)的一個運動。如果這些大的商人真的接受儒家的文化觀念,那他們就有力量可以幫助,不要說儒家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理由跟杜維明先生一樣,不能光靠政府。就像梁漱溟先生說的,中國社會像一塊豆腐,政府像一個鐵鉤,鐵鉤好意地想幫助豆腐,結果是豆腐碎了。也不能光靠學者的“新儒學”,它不過是學術界的一個東西,就是開什么座談會討論一些問題,或者出學術性的書和文章,跟大社會、跟社會風俗、風氣沒有多少關系。企業(yè)家不一樣,他們一是面向社會的,可以接觸全世界,再是他們有資源,包括資金、視野等等。
《中國慈善家》:梁漱溟先生以王陽明為思想導師,如今中國不少被稱為“儒商”的企業(yè)家也推崇王陽明,日本企業(yè)家也推崇王陽明。梁漱溟先生對王陽明思想的吸取可以給他們提供怎樣的啟示?
艾愷:梁先生為什么把王陽明當作他的老師?依我看,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很明顯地是因為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你所謂的知識,如果沒有實踐,就不算真正的知識。梁先生是很贊成這個觀念的,這也是他為什么也喜歡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原因,因為杜威強調實用主義。第二個原因,我前面也說了,理學有佛教思想的成分在里面。我想說,如果沒有理學,沒有把佛教思想和儒家文化綜合起來的那種思想,就不會有“儒商”這個觀念。
《中國慈善家》:你認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復興正在到來嗎?
艾愷:依我看,到了這個階段,復興中國文化的時機到了。
過去,嚴復把進化論介紹到中國來之后,中國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批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陳獨秀,有《新青年》,有新文化運動,意思是不要中國過去的東西,因為它們對中國的富強是障礙。不只是“打倒孔家店”,有的人主張把筷子也要扔掉。20世紀的大半時間里,中國的范式就是革命,就是連續(xù)不斷地要破壞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這是受到了民族主義的影響。中國的士大夫階級原來的任務是保護中國文化,后來覺得這種文化對國家的發(fā)展是障礙,保國要緊,文化不怎么要緊。
到了這個時候,這是很明顯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達了,科技發(fā)達了,國家富強了,原來要排除障礙的原因已經(jīng)沒有了。所以,在這個階段,中國文化終于可以開始復興了。
但是,你也要看到一個現(xiàn)象,就是其他儒家文化圈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像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香港,70年代發(fā)展得非??欤卜浅:?,而且在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社會上的問題也比當時的西方社會要少一些,但是他們當時并沒有什么“破四舊”、沒有破壞封建的東西、破壞傳統(tǒng)文化的一切。
《中國慈善家》:那么現(xiàn)在這個階段,在你看來,中國儒家文化復興的障礙有哪些?
艾愷:我還是覺得,要先在國內復興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化、儒家文化才能當世界的一種模范。為什么呢?中國越來越不像中國了,對不對?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jīng)]有了,那也不是最近10年、20年才開始的一個現(xiàn)象,前面說了,可以追溯到嚴復那個時代。
梁先生原來把復興儒家文化的期望放在鄉(xiāng)下社會,但是,現(xiàn)在看來也很難,因為鄉(xiāng)下現(xiàn)在也跟城市的情況越來越一樣,逐漸地變成一個陌生人的社會,甚至家庭里的感情也淡漠了,何況村子的社區(qū)氣氛。
《中國慈善家》:梁漱溟先生臨終前以“尊重傳統(tǒng)文化,順應世界潮流”囑咐后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能夠在順應世界潮流的同時持守自我?
艾愷:梁先生預測,人類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會進化到第二個階段,那就是尋求內在的滿足、內在的快樂、內在的生活,也即解決人跟人的關系,而那是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態(tài)度可以解決的。所以,他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那本書里說了,大概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西方的東西要接納,但是因為人類會向第二個階段移進,所以不能完全放棄中國固有的文化。
《中國慈善家》:梁漱溟先生曾預言:“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痹谀憧磥恚袊幕瘜⒃谑澜缥幕窬种邪缪菔裁礃拥慕巧?、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
艾愷:人本來就是動物,為了生存,他們會盡可能地想辦法。不過人又跟動物不一樣,人可以用理智來解決生存遇到的問題。除了理智之外,人和動物還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人知道有死,動物不知道。因為知道有死,人類不但要生存,也要生命有意義。那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不分國家、不分社會、不分文化、不分宗教,都努力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想要兼得生存和生存的意義。不過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沒有一個完善的、讓世人滿足的答案。人類社會演變到最近兩三百年,生存的需求和意義的需求之間的張力越來越強。
我覺得,人類需要一個共同的道德體系,目前的局面是每一群體都有自己的道德觀念,或者根本沒有道德觀念。恐怖分子將殺害無罪的人當成有道德的、積德的行為。 儒家文化、道德系統(tǒng)有可能形成一種解答。為什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宇宙觀是整個宇宙是一個大和諧的整體,每一個部分都是相互依賴的,這使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綜合性很強,它可以融合任何宗教,不排斥任何思想,但同時又可以保存中國原來的道德體系。這是很特別的,別的無論什么樣的一神教都是不可能的,你只要信了,就都會排斥其他文化和宗教。
但是,我也只是表示我的一個期望,是按照可能性來說的,還不敢下論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