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代朝儀禮樂制度略論

2015-10-18 02:36:44徐文武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0700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00048
關(guān)鍵詞:禮樂制度

徐文武,韓 寧(.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 0700;.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00048)

詞曲學研究

元代朝儀禮樂制度略論

徐文武1,韓寧2
(1.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 071002;2.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48)

元代政權(quán)起于北方朔漠,以武力建立起疆域空前廣大的帝國,武功雖著,卻文治未彰。由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對中原儒家禮治文化的艱難認同、以及宗教等多元文化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有元一代的朝儀禮樂制度,在諸多方面皆明顯表現(xiàn)出與遼、金及南方的中原漢族政權(quán)不同的特點,如創(chuàng)制較晚、歷時較長、朝廷樂制機構(gòu)職司管理與歸隸淆亂等。這些特點讓元代朝儀禮樂制度既行漢法,又存國俗,形成了頗不似中原漢族王朝政權(quán)治下的朝儀禮樂制度,而帶有至為鮮明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文化特色與內(nèi)涵。

元代;朝儀禮樂制度;民族文化特征

朝儀禮樂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起源與使用相當早,在歷代王朝政治統(tǒng)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從周代開始,禮樂文化制度即已勃興并廣泛深刻影響到社會政治生活的多個層面?!吨芏Y·夏官·司士》載:“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倍?jīng)過較長時期的歷史演變,古代朝儀禮樂制度的內(nèi)容與形式亦愈變愈繁,舉凡登極儀、大朝儀、常朝儀、諸王來朝儀、諸司朝覲儀、皇后受朝儀、上尊號徽號儀、冊封后妃儀等,名目甚多,亦因此形成了不同王朝與不同歷史時期各具特點的朝儀禮樂制度。由于歷史、文化與宗教等諸多內(nèi)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元代朝儀禮樂制度形成了在很多方面都既不同于中原漢族王朝政權(quán),也有別于同期先后存在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一些特征。

一、元代朝儀禮樂制度的措置

元朝禮樂制度的發(fā)端最早可以追溯到鐵木真時期,“太祖元年(1206年),大會諸侯王于阿難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旗”[1]1664。據(jù)《禮記·樂記》云:“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彼^“九斿”者,即“九旒”,亦稱“九游”,在旌旗上垂九條絲織以作裝飾①一說以白尾狐尾毛制作。。這是元蒙政權(quán)在蒙古汗國時期在皇帝登極典禮中使用儀式的情形的記載。在元蒙政權(quán)崛起之初,也有從周邊民族吸收音樂的行動,“若其為樂,則自太祖征用舊樂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遺樂于燕京”[1]1664。但 是,此舉 更 多是 以 豐富 軍 旅生活、佐酒佑歡,或者供蒙古貴族內(nèi)部宴饗之用,沒有證據(jù)表明是以建立真正朝儀制度為目的而做的準備。事實上,蒙古貴族在其先后平定西夏、遼、金并南下攻宋時期,每有朝會宴饗,其所用樂禮皆以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為主?!霸袊?,肇興朔漠,朝會燕饗之禮,多從本俗。”[1]1664

在元蒙政權(quán)逐漸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之后,朝儀禮樂制度的措置逐漸被提上日程,但進程遲緩,歷時頗長。在元太宗窩闊臺主政時期,儒臣們多次建言元蒙統(tǒng)治者接受中原漢族政權(quán)社會制度,并進而采納漢人治國之術(shù),其中即包括建立朝儀禮樂制度。元太宗即位后,時任中書令的耶律楚材即提出了一系列采取中原漢族政權(quán)社會制度的建議,這些建議包括“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nóng)桑,定土貢,制漕運”等等[1]3462。其中對元代朝儀禮樂制度措置來說,影響最大的則是他于公元1229年提出的制定皇族宗親朝會儀禮的建言。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皇族列拜”條載:“己丑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耶律文正王時為中書令,定冊立儀禮,皇族尊長皆令就班列拜。尊長之有拜禮,蓋自此始。”[2]據(jù)《元史·太宗本紀》:

元年己丑夏,至忽魯班雪不只之地,皇弟拖雷來見。

秋八月己未,諸王百官大會于怯綠連河曲雕阿蘭之地,以太祖遺詔即皇帝位于庫鐵烏阿剌里。始立朝儀,皇族尊屬 皆拜 。[1]29

又據(jù)《元史·耶律楚材列傳》:

己丑秋,太宗將即位,宗親咸會,議猶未決。時睿宗為太宗親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計,宜早定?!鳖W?/p>

曰:“事猶未集,別擇日可乎?”楚材曰:“過是無吉日矣?!彼於ú?,立儀制,乃告親王察合臺曰:“王雖兄,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蓖跎钊恢?。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國朝尊屬有拜禮自此始 。[1]3457

公元1229年8月,元太宗窩闊臺繼位大統(tǒng)之際,身為兄長的察合臺卻不愿按照蒙古貴室、皇族宗親儀禮,以君臣之禮行拜。耶律楚材從講求朝儀禮儀角度,勸服察合臺勿執(zhí)于兄弟之禮,而以君臣之禮行拜于新皇帝,作出表率并以此帶動其他蒙古宗親貴族一遵典禮。蒙古貴室最終接受了儒臣耶律楚材的建言,確定了以君臣禮來規(guī)范帝國皇帝與其他貴族成員的等級關(guān)系。這一舉動實際上為后來元代朝儀制度的制訂奠定了一個基礎(chǔ)。

由于此時元蒙政權(quán)尚未完成統(tǒng)一,軍事征伐尚未消歇,雖經(jīng)過耶律楚材等人的努力,但元代朝儀禮樂制度實無暇得到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而同時不尊朝禮的事件亦時有發(fā)生。經(jīng)元太宗窩闊臺屢次努力,卻仍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朝儀禮樂制度,如據(jù)《元史·太宗本紀》載:

(六年)夏五月,帝在達蘭達葩之地,大會諸王百僚,諭條令曰:“凡當會不赴而私宴者,斬。諸出入宮禁,各有從者,男女止以十人為朋,出入毋得相雜。軍中凡十人置甲長,聽其指揮,專擅者論罪。其甲長以事來宮中,即置權(quán)攝一人、甲外一人,二人不得擅自往來,違者罪之。諸公事非當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論死。諸千戶越萬戶前行者,隨以木鏃射之。百戶、甲長、諸軍有犯,其罪同。不遵此法者,斥罷……”[1]33

為糾正軍紀和朝綱,窩闊臺在公元1234年發(fā)布了甚為嚴厲的朝儀律令。而從事實上看,直至元世祖忽必烈繼統(tǒng)(1260年),這些朝儀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明顯的效果,否則忽必烈不會于至元六年(1269年)詔命重新修訂?!对贰ざY樂志》載:

元初,凡遇稱賀,則群臣皆集帳殿前,無尊卑之班。執(zhí)法官厭其喧雜,揮杖逐之,去而復集。世祖即位,斡林學士承旨王磐兼太常卿恐貽笑外國,請立朝儀。至元六年春五月甲寅,太保劉秉忠、大司農(nóng)孛羅奉詔,使趙秉溫、史杠訪前代知禮儀者肄習朝儀。[3]卷八十八

《元代名臣事略·太常徐公》亦載:

六年,作新大都于燕……時宮闕落成,而朝儀未立。公(徐世?。┳嘣唬骸敖袼暮R患?,萬國會同,朝廷之禮,不可不肅。宜定百官朝會儀?!睆闹?。[4]

歷時兩年多的籌措準備,忽必烈重新修訂的朝儀粗具規(guī)模卻未能盡如人意。元王惲為元周之翰《朝儀備錄》所作敘稱:

(《朝儀備錄》)敘至元辛未歲,大內(nèi)肇建,始議講行朝會儀禮。蓋所以尊嚴宸極,辨上下而示等威也。然事出草創(chuàng),不過會集故老,參考典故,審其可行者而用之。其后遇有大典禮準例為式,只取嚴辦,一時執(zhí)事首,各司品節(jié),其禮之全體,亦不能究其詳而通貫焉。[5]

至元八年(1271年),在制定朝會儀禮時,也只是“會集故老,參考典故”,至于對朝儀儀禮的地位和作用,實際上還停留在表面化對待上??梢钥吹?,在經(jīng)過了窩闊臺時的初建到元世祖至元間近半個世紀之久,仍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朝廷儀禮制度可用。即如元代太廟祭享也是如此:

至元十四年(1277年),始建太廟于大都,至是四十年,親享之禮未暇講肄。[1]3302

(拜住)進拜中書左丞相。自世祖建太廟,至是四十年,未舉時享之禮。拜住奏曰:“古云禮樂百年而后興,郊廟祭享此其時矣。”英宗曰:“朕能行之。”敕有司上親享太廟禮儀。七年冬十月,有事于太廟。至治元年春正月孟享,始備法駕,設(shè)黃麾大仗,英宗服袞冕,出崇天門,拜住攝太尉以從。[3]卷一百十九

太廟祭祀歷來乃朝儀典制中的重中之重,忽必烈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于大都起建太廟,至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再次赴太廟舉行祭享,期間逾40余年幾乎無事于此,也是罕見的,從中可以得見元代朝儀禮樂制度的進展遲緩。

在這一緩慢的建制時期內(nèi),也不斷有儒臣提出遵守朝儀的建議,并且屢有糾正班次的記載?!罢略眨R大明殿,朵爾直班當糾正班次,即上言:‘百官逾越班制者,當同失儀論,以懲不敬?!保?]3356“壬辰,太皇太后受百官朝賀于興圣宮。鐵木迭兒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敕群臣超授散官者,朝會毋越班次?!保?]600元統(tǒng)二年(1334年)“冬十月乙卯朔,正內(nèi)外官朝會儀班次,一依品從?!保?]824又據(jù)清孫承澤《元朝典故編年考·順帝朝》“國從禮制”條載:

至正三年(1343年),中書左丞烏克遜良楨以國仍舊習,不遵禮制,上言曰:“綱常皆出于天,而不可變。議法之吏,乃言國人不拘此例,諸國人各從本俗。是漢、南人當守綱常,國人、諸國人不必守綱常也。名曰優(yōu)之,實則陷之;外若尊之,內(nèi)實侮之。推其本心,所以待國人者,不若漢、南人之厚也。請下禮官有司及右科進士在朝者會議,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從禮制,以成列圣未遑之典,明萬世不易之道?!鄙鲜侵?。命會官議定。[6]卷八

實際上烏克遜良楨已經(jīng)看到了至正年間朝儀制度實已混亂不堪,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不重視儀禮,才提出整頓建議“以成列圣未遑之典”。順帝時蘇天爵再提出奏議《請詳定朝儀班序》稱:

朝覲會同國家大禮,班制儀式不可不肅。夫九品分官,所以著尊卑之序;四方述職,所以同遠近之風。蓋位序尊嚴,則觀望隆重,朝廷典憲,莫大于斯。邇年以來,朝儀雖設(shè)版位,品秩率越班行。均為衣紫,從五與正五雜居,共曰服緋,七品與六品齊列,下至八品、九品,蓋亦莫不皆然。夫既踰越班制,遂致行立不端,因忘肅敬之心,殊失朝儀之禮。今后朝賀行禮,聽讀詔赦,先盡省、部、院臺正從二品衙門,次及諸司、院、局,各驗職事散官序立,正從班次,濟濟相讓,與與而行。如有躋躐品秩,差亂位序者,同失儀論,以懲不恪。庶幾貴賤有章,儀式不紊,上尊朝廷之典禮,下聳中外之觀瞻。[7]卷一百二十

順帝已是元代最后一位皇帝,至此可見,有元一代針對朝儀儀禮制度定而未定、決而未決的狀況持續(xù)到元代末期終得到根本改觀。

二、元代朝儀禮樂的職司管理

從元代朝儀樂制的職司機構(gòu)設(shè)置來看,由于長期以來武力征伐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使得元代職司機構(gòu)建制包括人事管理等,長期處于相對混亂的狀況之中。元代朝儀禮樂職司管理機構(gòu)基本承前代而設(shè),同時兼之以本民族樂制,較以往更為復雜,實際已經(jīng)打破了前代中原漢族政權(quán)業(yè)已建立起來的雅、俗樂職司機構(gòu)分別管理的建制。

元代朝儀禮樂的管理機構(gòu)主要有太常寺、儀鳳司、侍儀司及教坊司,一般皆歸中書禮部掌管。但據(jù)史載,元代中書六部之中的禮部、吏部、戶部卻數(shù)次分置與歸并。“謹案:元中統(tǒng)初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兵刑工為右三部。至元中又以吏、禮為一部,兵、刑為一部,戶、工各為一部。其后始分列尚書六部,迨尚書省廢后,以其職并入中書六部,遂改統(tǒng)于中書省?!保?]卷五(表1)

表1 元禮部與吏部、戶部合并與分置簡表①本表據(jù)《新元史·百官志》卷五十五制,新舊元史記載略有差異。

歷由禮部掌管朝儀禮樂的職能,因左三部反復分合歸并,造成政出多門,互不統(tǒng)屬,雜亂的體系之下不免職司淆亂。“其設(shè)官之多寡,金則事簡員少,元則事重職煩……蓋元自世祖以后規(guī)模既遠,體統(tǒng)相維,度支出納之事,山林川澤之需,有不得不日趨于繁盛者。”[9]卷一百三十三

即便從禮部所轄掌管禮樂的儀鳳司、侍儀司與教坊司來看,其機構(gòu)措置、官員品秩及歸隸更迭變化也相當頻繁(表2)。

表2 元禮部更迭變化情況

不但職司機構(gòu)名稱屢更屢替,人員建制、品秩上也經(jīng)常增減,儀鳳司還特別增置了元代吏治中獨有的“達魯花赤”①蒙語的音譯,元職官名。指鎮(zhèn)壓者、制裁者、蓋印者。轉(zhuǎn)而有監(jiān)臨官、總轄官之意。元代漢人不能任正職,朝廷各部及各路、府州縣均設(shè)達魯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充任,以掌實權(quán)。一職。在機構(gòu)隸屬關(guān)系上,也屢為更改,最甚者儀鳳司曾先后四次歸隸禮部、一次歸隸宣徽院,終竟一度改隸兵部。

從上述情況來說,同一職司機構(gòu)的經(jīng)常改隸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難免造成政令錯亂,以致元代朝儀禮樂制職司機構(gòu)實際存在缺乏一以貫之的措置,朝令而夕改。尤其在元成宗大德年(1297年)以后,元代吏治進入相對淆亂時期,“至一事而分數(shù)官,一官而置數(shù)員,秩位濫于遙授,事權(quán)隳于添設(shè)”[3]卷五十五。更加重朝儀樂制職司機構(gòu)的混亂程度。

另外如至元七年(1270年)始立的籍田署,本“掌耕種籍田,以奉宗廟祭祀。至元七年始立,隸大司農(nóng)。十四年,罷司農(nóng),隸太常寺。二十三年,復立大司農(nóng)司,仍隸焉”[1]2188。掌皇廷宗廟祭祀的機構(gòu),在掌農(nóng)桑、水利、學校、救荒等的司農(nóng)寺及掌管朝廷雅樂機關(guān)的太常寺之間反復歸隸,亦說明元代朝儀禮樂機構(gòu)之設(shè),并無常制可循。這些因素都深刻影響著有元一代朝儀禮樂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

三、突破傳統(tǒng)雅俗用樂界限

中原漢族王朝政權(quán)的宮廷用樂制度,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嚴密的雅樂與宴樂系統(tǒng),二者分別使用,不容混淆。雅樂系屬朝廷正樂,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用于郊廟祭祀,以鐘、磬、鼓等宮懸樂器為主;而宴樂即俗樂則用于內(nèi)廷宴饗,其樂器與樂曲則隨代而變。朝廷用樂的雅俗之分,尤以唐代為典型。唐人尤重歌舞與百戲,高宗武德年間始置教坊,“開元二年(714年),又置內(nèi)教坊于蓬萊宮側(cè),有音聲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yōu)雜技。自是不隸太常,以中官為教坊使”[10]。唐玄宗以太常為典禮之司,不宜掌倡優(yōu)俗樂,遂除梨園以外另置左、右教坊以典俗樂,以中官為教坊使,負責雅樂以外的音樂、歌唱、舞蹈、百戲的教習與演出。自此作為掌俗樂的教坊官署始立。

元世祖忽必烈繼統(tǒng)之后,聽從儒臣建議,亦以雅樂和宴樂組成宮廷樂制?!皣覙犯瑁蹅ズ甏?,足以見興王之盛焉。郊社宗廟,孔子之廟,先農(nóng)之壇,用古樂。朝會燕饗,用燕樂。于是古今之音備矣。”[11]“大抵其于祭祀,率用雅樂,朝會饗燕,則用燕樂,蓋雅俗兼用者也?!保?]1664

但從元代雅俗樂的使用上,實際并無嚴格的分判。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召大臣修訂朝儀禮樂制度,將皇帝即位、冊立皇后、皇太子等儀禮統(tǒng)歸雅樂機構(gòu)管理,后于至元九年(1272年)在大都復立太常寺,歸隸禮部,意在專“掌大禮樂、祭享宗廟社稷、封贈謚號等事”?!岸箴嬜谟H、錫宴大臣,猶用本俗之禮為多”[1]1664。同時“用新制雅樂,享祖宗于中書省”[1]1692。尤其強調(diào)在蒙古宗親宴饗等儀禮上仍要以本俗為主,而大禮樂、祭享宗廟社稷等用新制雅樂。所謂新制雅樂,實已頗不同于中原傳統(tǒng)舊制。比如元代朝廷雅樂樂器雖多承宋、金遺制,但增加了很多民族獨有的樂器門類,比如薩滿音樂所用的“抓鼓”“蒙古三弦”“火不思”“亞托克”(蒙古箏)“興隆笙”等等。這些新增樂器的使用,有的既用于宮廷雅樂,也兼用于宴樂。因此,相比前代,元代雅俗樂的適用范圍和界限改變頗多。

另外,太常掌管雅樂而教坊掌俗樂,歷代郊廟祭祀之禮,惟以太常用樂,以示其莊嚴肅穆。元代郊廟祭祀泛用雅樂,卻經(jīng)常以俗樂參與。元代郊祀之禮,常以教坊司樂工與之,承擔了很重要的作用②見《元史·禮樂志·郊祀》卷七十三,《元史·禮樂志·宗廟》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元史·禮樂志·祭祀》卷七十六、卷七十七。。

實際上,元代朝儀樂制之所以在很多方面對中原漢族傳統(tǒng)樂制有此些突破,究其原因,還是與有元一代的社會制度,包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根深蒂固,難以與中原文化傳統(tǒng)進一步融合所造成的。

元蒙統(tǒng)治者長期以來忽略中原漢族政權(quán)傳統(tǒng)的政治理念,以軍事、武力立國的觀念仍然占據(jù)優(yōu)勢,尤其對傳統(tǒng)中原文化中以儒家文化理政的做法不甚重視,元初儒臣耶律楚材曾勸諫忽必烈以儒家思想治世:

太原路轉(zhuǎn)運使呂振、副使劉子振,以贓抵罪。帝責楚材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為好人,何故乃有此輩?”對曰:“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義。三綱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國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豈得緣一夫之失,使萬世常行之道獨見廢于我朝乎!”帝意乃解。[1]3462

類似耶律楚材此類的勸誡,歷元代諸朝時時有之。關(guān)于這一點,法國歷史學家謝和耐在談到蒙古的社會制度時曾比較深刻地指出過元蒙政權(quán)與同期先后存在的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差異①“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于1210-1227年間沒有任何真正的行政組織。大屠殺之后殘存下來的人口(工匠和宗教人士在此期間被慷慨地免于遭難了)都被作為奴婢而在蒙古貴族成員之間分配,許多耕田都被改造成了牧場。全部領(lǐng)土被分成了獨立的行政區(qū),它們實際上是由對其居民擁有一切權(quán)力的封建領(lǐng)主們治理的私人莊園。一種部族和軍事組織代替了官府,它們?yōu)槲饔蛎晒藕箛峁┢浠究蚣?。與契丹和女真人相反,蒙古人在他們開始征服之前從未受到過中原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對于他們來說也始終是表面化的?!保ㄒ娭x和耐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1頁)。

即使與遼、金兩朝相比,元代在與中原文化的關(guān)系上的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捌醯ち苟兰o,其君主亦采用中國之制度禮俗,翻譯漢籍為契丹語。惟文化之進步,遂不免尚武精神之衰微?!保?2]遼代自公元937年立國,至1125年遼帝耶律延禧被金人俘獲,享國計198年。在其開國之初就從很多方面學習和吸取中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已經(jīng)完全漢化,包括朝廷儀禮制度與教坊樂的措置與使用。對金人來說,在對中原文化學習和吸取的情形上,與遼代又頗為類似:“金國諸帝于12世紀中葉時,定都于今之北京,而名之曰中都。占據(jù)中國三分之一地,采用中國禮法制度,仿契丹先例亦制女真文字?!倍诹院蟮囊欢蜗喈旈L的歷史時期之內(nèi),仍舊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與中原文化的距離。而正是這種距離的存在,使得有元一代的朝儀樂制相比于前代而言雅俗界限變得比較模糊。

四、受到宗教文化及民族習俗的深刻影響

元代朝儀禮樂制度還受到元代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元代歷朝皇帝在宗教信仰上可謂“兼容并蓄”,不獨對中原已有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其余諸如中亞伊斯蘭教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等均一體對待,同時尤其尊崇藏傳佛教文化。

在蒙古汗國時期,蒙哥汗在位時即設(shè)國師,忽必烈繼統(tǒng)后又設(shè)帝師,以西藏佛教僧人八思巴擔任。據(jù)王磐《八思巴行狀》記述:“庚申師年二十二歲,世祖皇帝登基,建元中統(tǒng),尊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統(tǒng)天下教門?!钡蹘熃?jīng)常率僧眾禮佛,為皇帝及皇室成員如皇后、皇子、公主授戒。據(jù)陶宗儀《輟耕錄》載:“累朝皇帝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寶?!泵糠甑凼医紡R祭祀、祝延圣壽、禳災祛難,則必以帝師參與。以此來看,忽必烈此舉實已確定了佛教作為國教存在的地位。

因此,有元一代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深刻影響到元朝的治世方略,元英宗(碩德八剌)曾問及中書左丞相拜住曰:“或言佛教可治天下,英宗以問。拜住對曰:‘浮屠之法,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義則綱紀亂矣。’”[3]卷一百十九拜住即勸導元英宗要在佛教與儒家治世理念之間審慎取舍。元文宗(圖帖睦爾)亦篤信佛教,曾費巨金重修寺宇。輦真吃剌思,畏兀兒著名喇嘛,召之至,尊為帝師。

帝師至京師,有旨朝臣一品以下,皆乘白馬郊迎。大臣俯伏進觴,帝師不為動,惟翀舉觴立進曰:“帝師,釋迦之徒,天下僧人師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師也。請各不為禮。”帝師笑而起,舉觴卒飲,眾為之慄然[1]4222。

由此可見帝師在元代地位之尊崇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從某種角度來看,由于對佛教及佛教文化的尊崇,在精神領(lǐng)域,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對傳統(tǒng)中原文化的依賴,成為有元一代精神意識的主流。這無疑從深層次直接影響到包括元代朝儀禮樂制度在內(nèi)諸多方面。

元代帝師之設(shè)不但深刻影響著元代朝儀制度的發(fā)展并因此成為元代朝儀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使元代朝儀禮樂制度具有較為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據(jù)《元史·禮樂志·祭祀六》載: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師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蓋一,頂用素段,泥金書梵字于其上,謂鎮(zhèn)伏邪魔護安國剎。自后每歲二月十五日,于大殿啟建白傘蓋佛事,用諸色儀仗社直,迎引傘蓋,周游皇城內(nèi)外,云與眾生祓除不祥,導迎福祉……歲以為常,謂之游皇城?;?有 因 事 而 輟 ,尋 復 舉 行 。[1]1926-1927

可見,“游皇城”已成定制,是元代朝儀禮樂制度的一部分(表3)。

表3 “游皇城”活動的具體情形

“游皇城”作為重要的佛事儀典,活動所參與的機構(gòu)之多,人員之廣,場面盛大之容,可謂盛況空前。尤其在調(diào)用朝儀禮儀職司機構(gòu)上,打破了前代的用樂規(guī)制,將禮部所屬之分掌雅樂的儀鳳司和俗樂的教坊司一并調(diào)用,不分雅俗樂,不論職司專屬,一體協(xié)同演出,充分體現(xiàn)了元代以宗教為主導的朝儀禮樂制用樂的特點。

同時,元代元蒙民族傳統(tǒng)禮儀習俗也是影響元代朝儀制度的一個重要因素,體現(xiàn)為將帶有民族習俗的郊廟祭祀之禮與中原傳統(tǒng)典章制度相融合。據(jù)《元史·禮樂志·祭祀三》載:“其祖宗祭享之禮,割牲、奠馬湩,以蒙古巫祝致辭,蓋國俗也?!保?]1831“二年九月,初命滌養(yǎng)犧牲,取大樂工于東平,習禮儀?!保?]1832“九月丁丑,敕太廟牲復用牛?!保?]1833“大德元年十一月,太保月赤察兒等奏請廟享增用馬,制可。二年正月,特祭太廟,用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鵝各七,余品如舊,為特祭之始?!保?]1836博士劉致建議曰:

凡大祭祀,尤貴馬湩。將有事,敕太仆寺挏馬官,奉尚飲者革囊盛送焉。其馬牲既與三牲同登于俎,而割奠之饌,復與籩豆俱設(shè)。將奠牲盤酹馬湩,則蒙古太祝升詣第一座,呼帝后神諱,以致祭年月日數(shù)、牲齊品物,致其祝語。以次詣列室,皆如之。禮畢,則以割奠之余,撒于南欞星門外,名曰拋撒茶飯。蓋以國禮行事,尤其所重也……博士議曰:“凡陳設(shè)祭品、實樽罍等事,獻官皆不與也,獨此親設(shè)之,然后再升殿,恐非誠愨專一之道。且大禮使等官,尤非其職?!贝髽肥痖L言:“割奠之禮,宜別撰樂章?!辈┦孔h曰:“三獻之禮,實依古制。若割肉,奠葡萄酒、馬湩,別撰樂章,是又成一獻也?!保?]1841-1842

中原漢族政權(quán)的傳統(tǒng)朝儀禮制,大祭祀素無使用馬乳的記載。而元廷祭祀之禮要依本民族習俗,祖宗祭享以馬奶為奠,犧牲要用到馬,甚至鹿、天鵝等。同時,因以“國禮割奠”,即蒙古習俗中的祭祀之禮的原因,也要修改傳統(tǒng)典章制度中的“三獻”之禮。這些均與中原舊制典章頗有抵牾,雖有劉致這樣的儒士建言要依從中原古制,但實際仍以蒙古族傳統(tǒng)習俗為之。

總之,元代朝儀制度,從蒙古汗國時期之發(fā)軔,到窩闊臺時期儒臣的盡力建言籌建,均未能改變元代政權(quán)的民族習俗本位觀念,對中原漢族政權(quán)所習用的朝儀禮樂制度與典章始終存在距離。亦因此,有元一代在本民族禮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之下,即行漢法,又存國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代朝儀禮樂制度。

[1]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9:18.

[3]柯劭忞.新元史[M].北京:中國書店,1988.

[4]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6:252.

[5]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215.

[6]孫承澤.元朝典故編年考[G/CD].文津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7]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G/CD].文津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8]欽定歷代職官表[G/CD].文津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9]欽定續(xù)通志[M/CD].文津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244.

[11]蘇天爵.元文類[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223.

[12]多桑.多桑蒙古史[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1962:65.

【責任編輯 郭玲】

A Brief Discussion of Court Etiquette System in the Yuan Dynasty

XU Wen-wu1,HAN Ning2
(1.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The Yuan Dynasty regime originated in the northern desert,which relies on the use of force to establish an unprecedented great empire.Although the military force is powerful,there is a flaw in the political governance.Due to multiple cultur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the difficult recognition of Central Plains Confucian rites,and the religion,the court etiquette system in the Yuan Dynasty obviously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many aspects from Liao,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Central Plains Han regime.All these factors make the court manner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for example,spending a long time in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m,and the chao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ownership.So it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 northern minority regime.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court etiquette system in the Yuan Dynasty both have Confucianism and the national customs,forming a different court etiquette system from Han with very distinctive ethnic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Yuan Dynasty;the court etiquette system;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J6

A

1005-6378(2015)04-0001-08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4.001

2015-03-2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大曲曲調(diào)詳考及與詞調(diào)關(guān)系研究》(14BZW046);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中國古代曲樂整理和研究》(12JZD011)

徐文武(1972—),男,內(nèi)蒙赤峰人,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詞曲學。

猜你喜歡
禮樂制度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tǒng)器物設(shè)計規(guī)范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48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從班固的禮樂觀看漢代樂論思想的重建——以《漢書·禮樂志》為例
中國音樂學(2020年4期)2020-12-25 02:57:32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gòu)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wǎng)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绵竹市| 惠水县| 卢湾区| 彭州市| 禹城市| 浦东新区| 甘南县| 石阡县| 襄樊市| 岑巩县| 二连浩特市| 铁岭县| 灵山县| 南丰县| 屏东县| 东光县| 栖霞市| 保康县| 平和县| 民县| 梅河口市| 肥城市| 濉溪县| 盖州市| 墨江| 宜城市| 白山市| 观塘区| 昭通市| 新建县| 定州市| 南部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河东区| 丹棱县| 苗栗市| 桐乡市| 凌云县| 信宜市| 博白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