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剛
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位于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今年夏天,有幸造訪青州古城,不免發(fā)思古之幽情。在青州市范公亭路西端有范公亭公園,因范仲淹惠政青州而得名。園內(nèi)樓臺參差,湖水瀲滟,花木陰翳,溪流蜿蜒,古木參天,竹柳翩翩,曲徑通幽,得趣天然。
范公亭為六角飛檐,頂開圓孔,與井泉上下相對,天光下射,水光瀲滟。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別具風格。井亭迎面的柱子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井養(yǎng)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言辭簡約而意味深長,展示了后人對范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品格的慕念。
亭東有三賢祠,為后人祭祀三位青州知州富弼、歐陽修、范仲淹之所。范公祠居中,建于范仲淹離開青州不久,富公祠與歐陽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澗之側,明末皆移建于范公祠左右,始稱“三賢祠”。
富弼(1004—1083),河南洛陽人,官至宰相。北宋慶歷七年(1047)五月,以資政殿學士加給事中知青州,兼京東路安撫使。當時黃河以北大水泛濫,大批災民逃至青州,富弼均妥善安置,于是災民互相轉告,聚集青州達60—70萬人,富弼改變以往的安置辦法,籌劃公私房十余萬間分散安置,并組織災區(qū)的官吏發(fā)給俸祿,分區(qū)管理災民,并常派員慰問。災區(qū)的官吏極為感動,皆盡力救災。同時,富弼勸說青州富戶獻糧,允許災民利用幫工換糧,山林坡澤中可食用的任憑災民采集,由于措施得力,救活了五十余萬人,并從中為國家招募精兵萬余人。至皇祐二年(1050)底離任。富弼知青州3年半的時間,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深得州民擁戴。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1051年,范仲淹從杭州調(diào)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范仲淹知青州時,青州一帶流行一種紅眼病,蔓延很快。范仲淹親自汲水制藥,發(fā)放民間,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眾百姓感激不盡。恰在這時,南陽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質(zhì)純凈,甘甜可口,百姓以為這是范公的德行感動了蒼天,就取名“醴泉”,并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人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歐陽修(1007-1072),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1068年,歐陽修曾以兵部尚書知青州。任職一年半的時間里,歐陽修實行“寬簡而不擾”的政策,并抵制了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使得青州出現(xiàn)了“年豐千里無夜驚”的祥和局面,贏得了青州人民的愛戴。
清順治18年,青州知府夏一鳳于祠后崇臺之上建后樂亭三楹,以示繼承范仲淹先憂后樂之遺風。民國初年,在臺南側建“澄清軒”8間,前后均亮窗出廈,為游人休憩之所。三賢祠內(nèi)有唐楸2棵,宋槐3株,均老干虬枝,枝繁葉茂,歷經(jīng)千載,生機盎然。古樹下,翠竹旁,聳立著一塊塊石碑,或為重修井、亭、祠、堂的銘記,或為歷代名人緬懷先賢石刻。
民國23年5月的一天,愛國將領馮玉祥拜謁范文正公祠,緬懷先烈,感概時事,親筆題寫下一副對聯(lián),“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關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對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和執(zhí)政清廉的一番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三賢祠內(nèi),如今有“廉政青州”歷代清官故事展,成為省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