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鶴同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1943年赴美國留學(xué)時,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實驗,寫實驗論文。
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fā)生爆炸,以至于當(dāng)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
一天,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guān)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rèn)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jīng)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dǎo)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fù)雜。他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zāi)芰Φ牟蛔恪?/p>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睏钫駥帒┣械卣f。
楊振寧認(rèn)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xué)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后笑著說:“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xiàn),他不得不承認(rèn),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把主攻方向轉(zhuǎn)至理論物理研究。1957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lián)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