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其亮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模式的閱讀教學法,它將閱讀教學看作學生自主探究以獲取答案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閱讀,秉承科學研究的學習態(tài)度,主動探索答案,勇于實踐,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分類和目標
依據(jù)閱讀文章的不同,一般來說,研究性閱讀教學可分為兩種形式:其一,教師講解基本內容,再由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教學方向進行研究性閱讀;其二,以互動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性閱讀進行解答。以上兩種教學形式都強調了學生的重要性,而將教師的教學定位為輔助作用。
研究性閱讀教學和傳統(tǒng)閱讀教學無論在教學過程、方法,還是教學目標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1.研究性閱讀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被動”的關系,教師按照教學案進行教學,學生被動接受一切,缺乏自主性和選擇性。研究性閱讀打破了條條框框,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加強創(chuàng)新,發(fā)揚自主學習精神,進行自由閱讀。
2.研究性閱讀重視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和歸納分析的能力。研究性閱讀通常會涉及很多知識點,需要學生收集大量的輔助材料。因此,學生需要具備查閱大量資料,以及歸納分析這些資料的能力。
3.研究性閱讀能夠激發(fā)學生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態(tài)度,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研究性閱讀的實踐方式
1.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前提就是要破除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取素材,鼓勵學生嘗試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如小組探究、師生對話等,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提升閱讀水平,提高閱讀領悟力。
2.營造探究性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欲望。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首先要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欲望。閱讀學習需要學生積累閱讀量,而閱讀量的積累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進行自發(fā)學習,而要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就需要教師積極營造探究性教學情境,通過設計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的學習活動吸引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閱讀。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雖然只是記錄作者小時候生活、學習的點滴,但簡明的文字背后蘊含著作者深沉的情感。為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營造答疑解惑的學習情境。
3.關注學生的課后生活,增強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聯(lián)系性。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要求教師不應將目光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關注學生的課后生活,拓展教學空間,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課后生活對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學生生活最為精彩的部分,充分挖掘學生課后生活資源能夠提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研究性閱讀教學的重點在“研究”二字,引入學生生活中的具體案例,無疑將極大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
4.增強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和評價內容的豐富性。研究性閱讀教學和傳統(tǒng)閱讀教學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前者的教學過程充滿了諸多可能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思維方式等也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改變評價方法,增強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另外,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激情,教師不應僅僅局限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還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其他優(yōu)點,增強評價內容的豐富性。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研究性閱讀教學的施教策略主要還是要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展開,因此,教師在實施具體的教學方法時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包括學生情感態(tài)度、心理變化以及學習水平等,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營造師生互動的融洽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學習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水平。(作者單位:江西省進賢縣泉嶺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