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云
新平縣水利勘測設計隊
摘要:新平縣馬鞍山水庫庫區(qū)左岸壩肩巖體,施工過程中由于下部巖體開挖掏腳,致上部巖體開裂,致使左岸山坡巖體存在向庫區(qū)滑動可能。為保證施工及運行期工程安全,設計單位對巖體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提出了施工工藝較簡單,經濟易行的工程處理方案,完工后經歷了兩個雨季的運行考驗,現未出現任何變形、裂縫,證明原變形裂縫坡體已經穩(wěn)定、安全,說明設計方案有效可行,處理效果明顯。
關鍵詞:馬鞍山水庫;庫區(qū)左岸壩肩巖體穩(wěn)定性分析;工程處理方案設計
1.引言
馬鞍山水庫地處新平縣戛灑鎮(zhèn)西部南恩河上游,距戛灑鎮(zhèn)47km,距新平縣城124km。南恩河天然產水特點是年際變化較大,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0月份,年內分配不均致使戛灑鎮(zhèn)片區(qū)工程性缺水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水庫被列為云南省“百件”骨干水源工程興建。馬鞍山水庫為面板堆石壩,壩高81.0m,壩頂高程2001.50m,屬?。ㄒ唬┬廷舻裙こ?,總庫容614萬m3。
水庫樞紐工程于2012年2月份開工建設,2012年11月初,為開挖左岸灌漿廊道,從水庫上游庫區(qū)修建至左岸廊道的施工道路,施工道路布置于左岸坡設計趾板開挖邊線上部,造成河床段趾板(高程1924.00m)左上部、高程1989.07m~2017.0 m之間邊坡巖體沿層面開裂,裂縫長度25m,走向SE39°~57°,傾向NE,傾角36°~69°,裂縫波狀起伏,傾角從上往下36°向69°逐漸變陡,后對裂縫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并對裂縫進行位移監(jiān)測。至2013年1月22日層面裂縫上下兩盤錯距達1.5cm,J1隙面張開5.0~8.0cm,經分析,為巖體受道路開挖層面掉腳臨空,順層滑動所致。為保證工程施工及建成后運行安全,對該部位巖體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提出經濟可行的工程處理方案設計勢在必行。
2.庫區(qū)左岸壩肩地形地質條件簡介
馬鞍山水庫壩址區(qū)位于剝蝕構造高中山地貌區(qū),河谷深切,相對高差200~500m。壩址段河床縱坡降5%左右。河槽兩側為陡巖,槽深10~20m,寬17~30m。左岸河床趾板上部為一山梁,地形坡45~55°,下部40~53°。
大壩軸線上游左岸邊坡巖性為Pzd1絹云石英千枚巖,構造復雜。趾板C點下游為單斜構造,巖層產狀為:走向NW35~40°,傾向SW,傾角70°~80°,層面粗糙,少量泥質充填。趾板C點上游為核部軸面傾向上游的一倒轉背形褶曲構造,核部上部巖層產狀變化較大,從上游往下游,傾角由緩變陡,上游:走向NW29°~36°,傾向NE,傾角35°~41°,層面泥質充填,較光滑;下游開挖邊線附近:走向NW30°~40°,傾向NE,傾角70°~80°。核部下部巖層產狀變化較小,基本與下游巖層產狀一致,走向NW35°~40°,傾向SW,傾角75°~80°。開挖山體岸坡受其影響,核部附近及上部巖體破碎,呈層狀塊裂結構,巖體強風化狀態(tài),核部下部巖體為層狀結構,為弱風化狀態(tài)。核部上部巖層層面受錯動影響,層面表面泥化現象嚴重,泥膜厚1.0~3.0cm不等。巖體發(fā)育主要較大結構面有:J1為背形核部張行破裂面,碎石砂泥充填,寬由上部向背形核部變窄至尖滅;上部寬22.0cm左右,是背形形成時,上部巖體張拉所至。延伸長約35.0m,產狀為:走向NE40°,傾向NW,傾角49°。J2及J3為兩條平行剪行結構面,隙面光滑,延伸長,長30.0~36.0m,產狀為走向NW80°,傾向SW,傾角60°~65°。除上述較大結構面外,其次還發(fā)育有二組節(jié)理裂隙,一組為走向NE20°~30°,傾向NW,傾角50°~60°,與坡面反向,但傾角較陡,隙面粗糙,少量砂泥質充填。裂隙密度為3~5條/m,延伸較短,長度數厘米~數十厘米不等,為褶曲形成時核部上部巖層受拉所致,主要發(fā)育于坡面上部。另一組為:走向NW60°~80°,傾向SW,傾角38°~52°,與層面同向,與坡面交角較大,隙面光滑,無充填。裂隙密度為2~3條/m,延伸較短,長度數厘米~數十厘米不等。該兩組節(jié)理裂隙的發(fā)育使左岸巖體略顯破碎,巖體總體表現為層狀塊裂結構。
據勘察左岸壩肩q≤5.0Lu相對隔水層埋深9.5~42.5m,透水率q=5.2~78.6Lu,巖石透水性中等;壩肩上部高程2010.28m,地下水位高程1928.78m,地下水位埋深27.5m;中部高程為1966.63m,地下水位高程1943.03m,地下水位埋深23.6m;說明左岸地下水位高于河床,地下水由岸坡山體向河床排泄(見馬鞍山水庫左岸地形地質圖)。
3.庫區(qū)左岸壩肩巖體穩(wěn)定性分析
3.1 巖體滑動模式分析及物理力學參數取值建議
通過對左岸壩肩平面工程地質測繪,該部位巖層為一倒轉背形褶曲構造,地表出露為被形上翼傾角相對較緩地層,其中發(fā)育有J1及J2兩條延伸較遠的寬大裂隙構造與層面組合,形成了一平面上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楔狀不穩(wěn)定巖體,造成該巖體向河槽臨空面滑移,地表開裂(層面裂縫上下兩盤錯距達1.5cm,J1隙面張開5.0~8.0cm,沿J2隙面下部隆起),主滑動方向為J2隙面與層面交線方向,傾向SE87.5°,傾角29°?;瑒訋Ы玳L度范圍達40.1m,楔狀不穩(wěn)定巖體滑出的臨空高程為1979.2m。
巖體、層面、J1及J2隙面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取值見表1。
3.2 巖體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
經勘察及作圖分析(見穩(wěn)定分析計算典型地質剖面圖、赤平極射投影圖),滑坡體平面形態(tài)為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高程位于1792.6m~2022.6m之間,前緣寬約40m,主滑方向長75m,平面面積約2300 m2,體積約2.1萬m3。楔狀不穩(wěn)定巖體滑出時,下滑力為巖體重力在主滑方向上的分力,抗滑阻力為重力在層面及J2隙面滑動時產生的摩擦力,采用作圖法求得層面滑動面面積2812.2 m2,J2隙面滑動面面積630.3m2,由此得出該楔狀不穩(wěn)定巖體安全系數K計算式如下,計算結果見表2。
K=(γVcosα1tgφ1+A1C1+γVcosα2tgφ2+A2C2)/γsinα3
γ--- 巖體的重度(Kn/m3)
V--- 巖體的體積(m3)
α1--- 滑動方向層面視傾角(25.5°)
φ1--- 層面內摩擦角(°)
A1--- 層面滑動面面積(m2)
C1--- 層面粘結力(KPa)
α2--- 滑動方向J2隙面視傾角(62.5°)
φ2--- J2隙面內摩擦角(°)
A2--- J2隙面滑動面面積(m2)
C2--- J2隙面粘結力(KPa)
α3--- 主滑動方向(J2隙面與層面交線)傾角(29°)
經計算原地形狀態(tài)下不穩(wěn)定巖體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為1.11(結果見表2),處于穩(wěn)定極限平衡狀態(tài),不滿足規(guī)范K≥1.3要求,計算結果與實際基本吻合。
4.巖體邊坡工程處理方案工程設計及處理后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
4.1 巖體邊坡工程處理方案工程設計
馬鞍山水庫樞紐左岸變坡滑動的主要原因是地質條件較差,地形坡度過陡,加之坡面下部因開挖施工道路形成臨空所致。設計方案采用了削坡卸荷、錨桿固坡,網噴護面、內外排水相結合的處理措施。
削坡卸荷主要布置在邊坡裂縫影響范圍內,施工道路高程以上分為五級坡,坡比1:1~1:0.75,在高程2047m、2032m、2017m、2002m、1987m處分別設2.0m或3.0m寬戧臺,施工道路以下設3級坡,坡比1:0.75~1:0.5,在高程1967m、1952m處分別設2.0m寬戧臺。
錨桿固坡和網噴護面綜合進行,根據邊坡穩(wěn)定分析結果,結合實際地質情況,將噴錨劃分為Ⅰ、Ⅱ兩個區(qū)域。Ⅰ區(qū)為采用Φ28螺紋鋼筋錨桿,錨桿間距2.5m,梅花形布置,錨桿長9m,錨入8.85m,坡面掛Φ8雙向雙層鋼筋網,噴150mmC20混凝土。Ⅱ區(qū)為采用Φ25螺紋鋼筋錨桿,錨桿間距2.5m,梅花形布置,錨桿長3m,錨入2.9m,坡面掛Φ6單向雙層鋼筋網,噴80mmC20混凝土。
坡內排水為噴錨區(qū)域設Φ50PVC排水管,排水孔間距3.0m,孔深0.3~1.0m,并在巖體內的管頭設反濾料。坡面排水為沿噴護面周邊與山坡交接和高程2002m以上的戧臺內側設排水溝,以防止雨洪進入坡面和收集噴護面內雨水按設計要求集中排出,達到防止雨季上部坡面積水進入不穩(wěn)定巖體的目的。
4.2工程處理后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
工程處理后,剩余不穩(wěn)定巖體體積約0.49萬m3,層面滑動面面積減為2159.0m2,J2隙面滑動面面積減為484.2m2,抗滑阻力增加了錨干Φ28共163棵(120N/mm2),抗剪斷所提供的力為12038KN,經計算工程處理后,剩余不穩(wěn)定巖體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達1.84(結果見表2),滿足規(guī)范K≥1.3的要求。
5.結語
在新平縣馬鞍山水庫大壩左岸壩肩巖體穩(wěn)定性分析及工程處理設計中,通過地質分析及穩(wěn)定計算,依據不穩(wěn)定巖體工程實際,設計采用了多種措施結合方案,提出了技術可行施工工藝較簡單,經濟易行的工程處理方案,完工后經歷了兩個雨季的運行考驗,現未出現任何變形、裂縫,證明原變形裂縫坡體已經穩(wěn)定、安全,說明設計方案有效可行,處理效果明顯。馬鞍山水庫工程中對左壩肩巖體穩(wěn)定行分析及工程處理方案值得類似工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