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實錄一:
開學初,因為布置班級環(huán)境,剩下很多彩紙的邊角料,五顏六色的,棄之可惜,一時又用不上,于是我把這些邊角料都收集到幾個小筐子里。自由活動時,我組織孩子們玩“做面條”的游戲,即用剪刀剪紙條。從打開剪刀到關上剪刀,我都細心地教孩子們。我讓孩子們打開剪刀,教幼兒拿剪刀的動作:小手變成小手槍,中指食指并并攏,大拇指插在上面的小圓圈里,中指和食指插在下面的小圓圈里,一只手拿著紙條,一只手拿剪刀,咔嚓、咔嚓、咔嚓,紙條就剪下來了。我還制訂以下規(guī)則:①輕拿輕放,不爭搶;②打開剪刀,套子放回盤子里;③中途若要到地上撿東西,要把剪刀放到桌上;④拿著剪刀不能揮舞,刀尖不能對著自己和別人;⑤用完剪刀馬上用套子套好放回盤子里。幾次下來,孩子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使用習慣。
我讓孩子們先學習直線剪,用剪刀把紙條剪成細細窄窄的小條,做成面條,然后再一起“煮面條”“吃面條”。一開始,我準備的紙條又短又窄,很容易操作。因為他們對剪刀還很陌生,手指不夠靈活,漸漸地,我再增加紙條的寬度、長度、色彩,從開始的每人一張到后來的自由選擇。孩子們嘗試著用手指握住剪刀,安靜地剪著紙條。他們一次次饒有興致地“做面條”“煮面條”“吃面條”,樂此不疲。
實錄二:
孩子們通過一次次的“做面條”游戲,手部小肌肉群得到了鍛煉,手指靈活性得到了提高,對剪刀和紙的掌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于是,在幼兒園藝術課堂教學考核活動中,我根據我班幼兒特點,設計了手工活動“好玩的紙條”。
首先,我用彩色紙條導入,讓孩子們充分想象紙條像什么。孩子們對紙條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情感,他們說紙條像筷子,像面條,像頭發(fā),像草,像火腿腸,像雨,像菊花花瓣……操作時,我精心設計了三張底圖,粉色底圖→小女孩沒有穿裙子,黃色底圖→小男孩沒有頭發(fā),藍色底圖→老爺爺沒有胡子,我按底圖分組準備紙條。孩子們剪了許多粉紅色、玫紅色、淺紫色的紙條貼在小女孩的身上,給小女孩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剪了許多七彩紙條貼在小男孩的頭上,給小男孩設計了一個新的發(fā)型;剪了許多白色的紙條貼在老爺爺的下巴上,變成白胡子神仙老爺爺。
最后,我展示了孩子們的美工作品,和孩子們一起欣賞評析。三張底圖上的小女孩、小男孩、老爺爺們,一個個因為有了五顏六色的紙條點綴,而變得生動可愛,孩子們剪的紙條整齊中帶著俏皮,笨拙中帶著可愛,有一種成年人無法復制、無法模仿的美。通過活動,孩子們不僅手部技能得到了鍛煉,在活動中更滲透了自己的情感,接受了情感的啟迪和教育。
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藝術領域目標要求小班幼兒:“會用剪刀隨意剪紙,知道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練習按自己的意愿控制剪刀。”而現如今,家長和老師為了孩子的安全,都盡量避免孩子接觸到尖銳的東西,孩子使用剪刀的機會少之又少。而且,現在獨生子女大都嬌生慣養(yǎng),家長事事包辦,孩子的手指靈活性欠缺,動手能力極差。小班的教師,相比較而言,也往往更傾向于讓孩子涂涂顏色、玩玩橡皮泥,不敢讓孩子過多地去接觸剪刀。我想,因為擔心安全,就簡單地禁止孩子認識和使用剪刀,讓剪刀成為區(qū)角的擺飾品,這是不科學的,是典型的“投鼠忌器”。與其擔心害怕,不如教會孩子去正確面對和使用。更何況,剪紙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呢?!因此,我邊實踐邊探索,有意識地在小班開展剪紙活動。
我利用布置環(huán)境剩余的五顏六色的邊角料,讓孩子們玩“做面條”的游戲。記得第一次讓孩子剪“面條”時,很多孩子雖然興致勃勃,但都不知道怎么拿剪刀,還有的拿了剪刀不知道如何剪,手指不知如何協(xié)調。我細致地引導孩子學習怎樣取、放、使用剪刀,并制訂了使用剪刀的一系列規(guī)則,用規(guī)則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在使用剪刀的同時具備正確的安全意識。
一個學期的實踐證明,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正確使用剪刀,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促進了他們小肌肉群的發(fā)展,使他們手眼協(xié)調,更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后,我將會引導他們學習更多的剪紙技能,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收獲更多的快樂和成功。
只有在嘗試的基礎上,才能有體驗,才能有創(chuàng)新。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