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鎮(zhèn) 趙建中 程 蕾
河南南召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南召 474650
癲癇(epilepsy,EP)是神經科常見的慢性臨床綜合征,困擾著全世界約1%的人群,其在臨床上可表現為運動、感覺、意識、自主神經、精神等不同障礙,但其發(fā)病機制都是反復發(fā)作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而長期、頻繁或嚴重的癇性發(fā)作會進一步致腦損傷,甚至可發(fā)展為持久性神經精神障礙[1-3]。近年來,隨著動態(tài)腦電圖的開展,癇性發(fā)作的漏診率已大大降低,但癲癇的藥物治療仍然許多問題亟待解決[4]。新型抗癲癇藥物(AEDs)的出現,更是對傳統(tǒng)抗癲癇藥物的挑戰(zhàn),癲癇的藥物治療方法也推陳出新。本文采用加巴噴丁、拉莫三嗪、奧卡西平聯合治療癲癇,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09—2013-09在我科治療的癲癇患者120 例,年齡28~47 歲,平均(37.14±9.08)歲;男67例,女53例;患者病歷資料完整,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加巴噴丁組、拉莫三嗪組、奧卡西平組、聯合用藥組,每組30例。4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為癲癇患者;(2)受試前未進行過抗癲癇藥物聯合治療,僅服用過一種或未服用過抗癲癇藥物。(3)依從性好,能夠配合完成隨訪。排除標準[5-6]:(1)妊娠哺乳期婦女;(2)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3)酒精、藥物成癮患者;(4)受試前有過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1)拉莫三嗪組:初始劑量50mg/d,口服,2次/d。1周后開始加量,日劑量逐周上調25mg,直到100~150mg/d或達到患者自身有效治療量為止。(2)奧卡西平組:初始劑量600mg/d,口服,2次/d。3d后開始加量,日劑量每隔3d上調300mg,直至900~1 800mg/d為止。(3)加巴噴丁組:初始劑量300 mg/d,1 次頓服,第2 天增至600 mg/d,口服,2 次/d。第3 天增至900 mg/d,口服,3 次/d。后根據患者反應調整劑量,有效劑量900 ~1 800 mg/d。(4)聯合用藥組:聯合使用加巴噴丁、拉莫三嗪、奧卡西平3種藥物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將受試前3個月的月均發(fā)作次數為基準,持續(xù)治療3個月后根據隨訪結果與治療前進行比較,療效評定分為4級[7-8]:(1)控制:無癲癇發(fā)作;(2)顯效:平均發(fā)作次數減少>75%;(3)有效:平均發(fā)作次數減少<50%~<75%;(4)無效或惡化:平均發(fā)作次數減少50%及以下或發(fā)作增多。總有效率=(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ˉ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聯合用藥組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其他3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聯合用藥組和單藥組的療效比較 [n(%)]
癲癇是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認識較早的一種疾病,抗癲癇藥物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一線藥物和新型抗癲癇藥物兩類。傳統(tǒng)藥物包括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等,作為癲癇的一線治療藥物,療效肯定,接近80%的癲癇患者在使用,但傳統(tǒng)抗癲癇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如頭暈、共濟失調、肝功能受損、肥胖、皮疹等。郭麗冰等[9]報道,傳統(tǒng)抗癲癇藥物有52.5%的患者因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而停藥。
以拉莫三嗪、奧卡西平等為代表的新型抗癲癇藥物自1991年問世以來,以其不良作用小、妊娠婦女耐受性好等優(yōu)點一直受到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關注[10]。拉莫三嗪是苯三嗪的衍生物,主要通過抑制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等減少神經異常放電。奧卡西平是經典藥物卡馬西平的衍生物,通過調節(jié)電壓依賴性鈉通道發(fā)揮其抗癲癇作用。而加巴噴丁作為人工合成的抗癲癇藥,主要作用機制是增強GABA 介導的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減少異常放電。從機制上來看,這3種藥物具有協(xié)同效應,也有報道顯示在動物實驗中加巴噴丁和奧卡西平具有藥效學的協(xié)同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3個月內,三藥合用的療效比單藥更加顯著,且無患者因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退出研究,說明三藥合用在安全性上是可以信賴的,這對增加患者長期服藥的依從性十分必要。許多患者在治療癲癇時,往往因短期藥物血藥濃度尚未到達有效濃度,癲癇得不到控制,對癲癇正規(guī)治療失去信心,經常換藥,甚至轉而使用一些偏方或濫用中藥,這些都使得這類患者癲癇發(fā)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11]。故良好的短期療效能提高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療,對于提高長期療效有幫助。本研究因條件受限,未能夠測量體液中藥物濃度(TDM),得到3種藥物的確切血藥濃度,從而了解三藥聯合的藥代動力學,還需進一步研究。
[1] 王寅旭,王曉明.癲癇的神經調控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3):800-803.
[2] 劉遠琳,何小華,彭碧文.癲癇病的細胞水平研究及進展[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3(2):289-292.
[3] 范磊,陳海燕.472例癲癇患兒用藥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6):103-104.
[4] 宋紅偉,李曉麗,李世學.動態(tài)腦電圖在60例癲癇患者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5):90-91.
[5] 楊青云,段新,黃理鈞.拉莫三嗪添加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0,21(11):3-6.
[6] 周秀榮.聯合用藥與單藥治療癲癇臨床療效的對比[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3):197-199.
[7] 曾凡明.奧卡西平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16-17.
[8] 王馳,孟慶偉.奧卡西平單藥治療成人新診斷癲癇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刊,2010,45(5):52-53.
[9] 郭麗冰,吳志剛,李濟田,等.傳統(tǒng)與新型抗癲癇藥物治療新診斷癲癇患者的一年保留率比較[J].海南醫(yī)學,2013,24(13):1 895-1 897.
[10] 劉硯韜,張伶俐,黃亮,等.新型抗癲癇藥物治療兒童癲癇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4,10(1):99-104.
[11] 鄧智勇.癲癇控制不良的原因淺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8):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