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謝樹蓮
(1.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地衣中共生藻的光合作用為地衣體制造有機營養(yǎng),而共生菌則吸收環(huán)境中的水分和無機鹽為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目前已報道的地衣共生藻約有40屬120種,主要分布于是藍藻和綠藻。Honegger[1]指出地衣共生藻在受到外界環(huán)境劇烈變化時(如低溫、干旱等),其原生質(zhì)體會大幅收縮,從而促使地衣體進入生理休眠狀態(tài),反之,當外界環(huán)境有利于地衣體生長時,其生理活動也能迅速恢復。
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了一系列適應(yīng)低溫變化以增強其抗寒性的能力。當植物遭受低溫傷害時,其自身會合成或分解形成一些小分子物質(zhì),增加細胞內(nèi)的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維持細胞膜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緩解或降低低溫所造成的傷害[2]。此外,低溫脅迫會影響活性氧的產(chǎn)生與清除,造成氧化脅迫,進而引起細胞膜脂過氧化、核苷酸損傷和蛋白質(zhì)變性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甚至導致細胞的死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體內(nèi)重要的抗氧化酶,維持活性氧在植物體內(nèi)的代謝平衡,減輕活性氧的對其的傷害[3-4]。丙二醛(MDA)是膜脂過氧化重要的產(chǎn)物,其含量的變化能間接反應(yīng)細胞膜系統(tǒng)的損傷和抗逆性。一般認為植物在低溫脅迫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會有所上升,以修復低溫對植物細胞所帶來的損傷[5-7]。
本實驗以采于山西管涔山的殼假網(wǎng)衣(Porpidia crustulata)為材料,研究了其共生藻在不同培養(yǎng)溫度條件下,其SOD活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期了解地衣共生藻對溫度變化的響應(yīng),為今后從地衣體中篩選抗逆性的藻株提供參考。
殼假網(wǎng)衣(Porpidia crustulata),采自山西寧武管涔山。憑證標本保存于山西大學植物標本館(SXU)。共生藻經(jīng)分離純化后保存于本實驗室,經(jīng)鑒定為小球藻屬植物(Chlorellasp.GC)[8-9]。
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150mL已滅菌的BG11培養(yǎng)液(pH=7.5),接種1mL藻液,Chlorellasp.GC的初始接種濃度分別為3.8×106個/mL。實驗設(shè)置6個溫度梯度,分別為5℃、10℃、15℃、20℃、25℃和30℃,在人工氣候箱(上海博訊,BSG-300)中培養(yǎng),每個溫度設(shè)置3個平行,光暗比12h∶12h,光照強度2000lx。
1.2.1 MDA 含量的測定
MDA含量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MDA酶標法試劑盒測定。在培養(yǎng)0、3、6、9、12d時分別取5mL藻液,在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TGL-16G-C,上海安亭)中離心15min,4500r/min,10℃,棄上清液,加入1mLPBS(pH7.2,0.05mol/L)。在細胞破碎儀(JY92-Ⅱ,寧波新芝)中進行破碎,功率600W,工作8s,間隙5s,20min。冷凍離心10min,3500r/min,4℃。取50μL上清液,加入1000μL工作液,混勻。95℃水浴20min,取出后冷卻。在530nm處,用多功能酶標儀(MD,SpectraMax-M5,美國)測吸光度。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提供的計算公式計算。
1.2.2 SOD活力測定
SOD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W(wǎng)ST-1法試劑盒測定。在培養(yǎng)0、3、6、9、12d時分別取5mL藻液,在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中離心15min,4500r/min,10℃,棄上清液,加入1mL PBS(pH7.2,0.05mol/L)。在細胞破碎儀中進行破碎,功率600W,工作8s,間隙5s,20min。冷凍離心10min,3500r/min,4℃。取20μL清液,加入20μL工作液,200μL底物應(yīng)用液。37℃恒溫培養(yǎng)箱(HPX-9052MBE,上海博訊)溫浴20min。在450nm處,用多功能酶標儀測吸光度。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提供的計算公式計算。
1.2.3 可溶性糖含量測定
采用蒽酮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吸取濃度為0、10、20、30、40、60、80μg/mL的標準葡萄糖液1mL,加蒽酮試劑4mL,各管快速搖勻后立即放入沸水浴10min。取出后冷卻,以空白作對照,用多功能酶標儀測定其在620nm波長下的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可溶性糖含量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在培養(yǎng)0、3、6、9、12d時分別取5mL藻液在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中離心15min,4500r/min,10℃,棄上清液,加入1mL PBS(pH7.2,0.05mol/L)。在細胞破碎儀中進行破碎,功率600W,工作8s,間隙5s,20min。冷凍離心10min,3500r/min,4℃。取200μL上清液,加入800μL蒽酮試劑沸水浴10min,取出后冷卻。在620nm處,用多功能酶標儀測其吸光度??扇苄蕴呛浚?)=(C×V總×D)/W×V測×106×100,式中:C由標準曲線所得的糖含量(μg),V總提取液總體積(mL),D稀釋倍數(shù),W 樣品重量(g),V測吸取的提取液體積(mL)。
1.2.4 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
可溶性蛋白含量使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蛋白定量測試試劑盒(考馬斯亮藍法)進行測定。在培養(yǎng)0、3、6、9、12d時分別取5mL藻液,在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中離心15min,4500r/min,10℃,棄上清液,加入1mL PBS(pH7.2,0.05mol/L)。在細胞破碎儀中進行破碎,功率600W,工作8s,間隙5s,20min。冷凍離心10 min,3500r/min,4℃。取50μL上清液,加入3mL考馬斯亮藍應(yīng)用液,混勻,靜止10min后精確吸取250μL加入酶標板。在595nm處,用多功能酶標儀測吸光度。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提供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1.2.5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并用t-檢驗方法對回歸方程進行回歸顯著性檢驗;P<0.05時,差異顯著。
由圖1可知,共生藻在5℃、10℃和15℃的低溫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3d后,MDA含量迅速上升,之后,MDA含量又呈下降趨勢。0到3d的培養(yǎng)過程中MDA含量的迅速上升表明在5℃、10℃和15℃的低溫培養(yǎng)條件下,共生小球藻的細胞膜系統(tǒng)受到了損傷。培養(yǎng)3d后共生藻逐步適應(yīng)了低溫的生長環(huán)境,其MDA含量也回落。
Fig.1 Changes of MDA content of Chlorellasp.GC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圖1 不同培養(yǎng)溫度下共生小球藻MDA含量變化
在適宜的培養(yǎng)條件下,藻細胞內(nèi)的活性氧處于動態(tài)平衡。當藻細胞的生長受到外界環(huán)境影響時,其SOD活力的高低間接反映了機體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剛分離出的共生藻SOD活力遠高于經(jīng)過培養(yǎng)后的(圖2),這可能與其長期生活在寒冷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培養(yǎng)3d后SOD活力整體呈下降趨勢,30℃培養(yǎng)條件下SOD活力最高,5℃到20℃培養(yǎng)條件下SOD活力逐漸升高,間接表明溫度的上升影響了共生藻細胞的生長。培養(yǎng)3d后SOD活力越來越低,這可能與其逐漸適應(yīng)培養(yǎng)條件和“地衣化”影響有關(guān)。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共生關(guān)系,共生藻有著更強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
Fig.2 Changes of SOD activity of Chlorellasp.GC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圖2 不同溫度培養(yǎng)條件下共生小球藻SOD活力變化
可溶性糖是植物細胞重要的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對細胞質(zhì)膠體和細胞液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植物細胞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與其抗寒性呈正相關(guān)[7]。由圖3可知,共生藻初始可溶性糖含量較高。隨著培養(yǎng)天數(shù)的增加和共生藻擺脫“地衣化”而自由生活,可溶性糖含量逐步升高。5℃和10℃培養(yǎng)條件下,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培養(yǎng)溫度,表明共生藻在低溫條件下加強了水解作用,將淀粉、蛋白質(zhì)等大分子化合物大量降解成可溶性糖,增加細胞液濃度,以調(diào)節(jié)細胞滲透壓,提高機體抗寒能力[10-11]。由此可見,共生藻對低溫有較好的耐受性。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共生生活,共生藻可能逐漸建立起了適應(yīng)寒冷氣候的適應(yīng)機制。
Fig.3 Changers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s of Chlorellasp.GC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圖3 不同溫度培養(yǎng)條件下共生小球藻可溶性糖含量變化
Fig.4 Changers of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of Chlorellasp.GC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圖4 不同溫度培養(yǎng)條件下共生小球藻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變化
植物細胞內(nèi)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與其抗寒性密切相關(guān),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植物體的抗寒性。從圖4可以看出,共生藻初始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較少,這可能與其被“地衣化”影響和生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經(jīng)歷了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過程。5℃和10℃培養(yǎng)條件下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較其它培養(yǎng)溫度下更高,表現(xiàn)出具有較好的抗冷性。這可能與其長期生活在寒冷的氣候環(huán)境有關(guān),在與地衣的共生中建立了適應(yīng)寒冷氣候的機制。
據(jù)報道,低溫可降低植物細胞的代謝活力[12],破壞細胞膜系統(tǒng)[13-16],引起膜脂過氧化[17-19],破壞活性氧代謝系統(tǒng)的平衡[20],減弱呼吸作用,使細胞內(nèi)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1-22]。本研究采用多項指標對殼假網(wǎng)衣共生藻對溫度變化的響應(yīng)進行了初步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5℃和10℃的培養(yǎng)條件下,地衣共生藻MDA含量逐漸減少,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逐步增加,與有關(guān)文獻的結(jié)果相一致。
Thüs等[23]指出,自由生活的藻細胞在逐漸演變?yōu)榈匾鹿采寮毎倪^程中,其細胞結(jié)構(gòu)和生理特性會受到“地衣化”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本實驗中殼假網(wǎng)衣共生藻在與真菌體的長期互惠共生中,可能逐漸建立起了適應(yīng)管涔山地區(qū)寒冷氣候的機制,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冷性。
由于地衣這一特殊的生物類群,生境要求嚴格,多數(shù)種類生長相對較慢。因此,目前關(guān)于地衣共生藻生理生化特性方面的研究還很少。但正是由于其特殊性,有些地衣共生藻具有抗逆性較強、營養(yǎng)物質(zhì)積累較多等特性,這也提示我們今后應(yīng)重視和加強對這一類群的深入研究,為篩選優(yōu)良藻種提供更多的途徑。
[1]Honegger R.The Symbiotic Phenotype of Lichen-forming Ascomycetes[M].Fungal association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1:165-188.
[2]康俊梅.低溫脅迫下野牛草生理生化響應(yīng)及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D].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8.
[3]馮建燦,張玉潔,楊天柱.低溫脅迫對喜樹幼苗SOD活性、MDA和脯氨酸含量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2,15(2):197-202.
[4]Chris B,Marc V H,Dirk I.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Stress Tolerance[J].Annu Rev Plant Pysiol Plant Mol Biol,1992,43:83.
[5]嚴寒靜,談鋒.桅子葉片生理特性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05,14(4):21-24.
[6]戴玉池,鄧霞玲,姜孝成,等.不同水稻品種幼苗期的耐寒生理鑒定及其利用[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4,27(3):86-89.
[7]王靜,楊持.冷篙抗寒生理特性的研究[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3(6):673-676.
[8]Li B,F(xiàn)eng J,Xie S.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Study of Algal Partners Associated with the Lichen-forming Fungus Porpidia Crustulata from the Guancen Mountains,northern China[J].Symbiosis,2013,61(1):37-46.
[9]Li B,F(xiàn)eng J,Xie S.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gal Partners and the Growth of Lichen-forming Fungus Porpidia Crustulata[J].Symbiosis,2014,62(2):101-109.
[10]彭金光,孫玉宏,師瑞紅,等.10℃低溫對西瓜幼苗耐性生理指標的影響[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6,12(10):42-45.
[11]朱政,蔣家月,江昌俊,等.低溫脅迫對茶樹葉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38(1):24-26.
[12]Anderson I C,Robertson D S.Role of Carotenoids in Protecting Chlorophyll from Photodestruction[J].Plant Physiol,1960,35(4):531.
[13]滕中華,周黨衛(wèi),師生波,等.青藏高原三種高寒植物的質(zhì)膜透性變化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J].中國草地,2001,23(4):37-47.
[14]嚴寒靜,談鋒.自然降溫過程中桅子葉片膜保護系統(tǒng)的變化與低溫半致死溫度的關(guān)系[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0,24(1):91-95.
[15]王善廣,張華云,郭鄭,等.生物膜與果樹抗寒性[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00,6(1):37-40.
[16]楊亞軍,鄭雷英,王新超.低溫對茶樹葉片膜脂脂肪酸和蛋白質(zhì)的影響[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5,34(1):5-9.
[17]宋鳳鳴,葛秀春,鄭重.活性氧及膜脂過氧化與棉花對枯萎病抗性的關(guān)系[J].植物病理學報,2001,5(2):110-116.
[18]路丙社,白志英,李會平,等.水分脅迫對阿月渾子幼苗葉片膜脂過氧化和膜磷脂脫酷化反應(yīng)的影響[J].果樹學報,2004,21(1):33-36.
[19]楊盛昌,謝潮添,張平,等.低溫脅迫下弓葵幼苗膜脂過氧化及保護酶活性的變化[J].園藝學報,2003,30(1):104-106.
[20]李瀚海,尹飛,王群.不同耐旱性玉米雜交種及其親本葉片活性氧代謝對水分脅迫的響應(yīng)[J].生態(tài)學報,2006,26(6):1912-1918.
[21]武維華,張蜀秋,等.植物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88-189.
[22]郭惠紅.金邊衛(wèi)矛低溫抗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4.
[23]Thüs H,Muggia L,Pérez-Ortega S,et al.Revisiting Photobiont Diversity in the Lichen Family Verrucariaceae(Ascomycota)[J].Eur J Phycol,2011,46(4):39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