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純潔師生關系是指讓師生關系的發(fā)展有正向的反應,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本文分析家長在純潔師生關系中的作用。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幼兒階段,家長起到疏導作用。小學階段,家長起到支持、幫助作用。初中階段,家長起到引導、協(xié)調作用。
關 鍵 詞:家長;師生關系;家校合作
作者簡介:趙瀾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的行為適應、學校適應、社會適應,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影響學生的一生。但是我們的研究,或停留在對師生關系靜態(tài)的描述上,或從某一具體學科的視角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較少從教育的視角,從行為改善、干預措施的視角去研究動態(tài)的師生關系。純潔師生關系研究能夠彌補目前研究的不足。純潔師生關系不是指僅使師生成為一種關系關聯(lián),而是指如何讓師生關系的發(fā)展有正向的反應,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純潔師生關系有諸多因素和途徑,比如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水平、班級管理方式;學生的性格、性別,等等。本文僅分析家長以及由家長為參與主體的家長教師協(xié)會組織在純潔師生關系中的作用。
一、幼兒階段:家長的疏導作用
(一)幼兒時期師生關系的特點
對于兒童早期師生關系的研究,多是以親子依戀理論為框架,從師生互動交往的角度研究。幼兒時期,家長是幼兒的重要他人,構建良好健康的親子關系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但是在這一階段,幼兒又需要從家庭走向社會,這是幼兒第一次正式離開家庭,離開家長,步入社會,建立他的人際關系的開始。幼兒離開家長的懷抱,會覺得焦慮和不安。因為他失去了支持系統(tǒng),他需要建立起新的支持系統(tǒng),幫助他適應新的環(huán)境,主動構建自己。其中師生關系的質量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包括同伴關系、社會情緒、學業(yè)適應和行為適應等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家長發(fā)揮疏導的作用
幼兒階段尚屬于構建親子關系時期,同時要建立新的關系——師生關系,這其中,家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幼兒的焦慮和不安,甚至與老師發(fā)生沖突,厭惡幼兒園,不愿意去幼兒園的行為,家長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首先,認真傾聽幼兒的敘述,不打斷,找到幼兒焦慮的事實。其次,重復幼兒的語言,對幼兒有同理心,確認幼兒焦慮的原因。家長不要用自己的主觀認知去判斷孩子的心理體驗。面對孩子的敘述,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焦慮的原因。接著,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然后,與當事教師溝通,協(xié)商解決的辦法。與當事老師的溝通,一是再次確定發(fā)生的事情,二是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且不能讓孩子知曉。最后,當面肯定老師的努力和改變。以小a入園適應為例。
小a在入園的第二天即出現(xiàn)焦慮的情緒,放學時,小a見到媽媽,委屈地大哭不止。老師解釋說:可能是因為中午梳小辮的時候弄疼了?;厝サ穆飞?,小a媽媽問:“能告訴我發(fā)生什么事情了嗎?”
小a:“老師梳的小辮不對?!?/p>
媽媽仔細看了小辮,發(fā)現(xiàn)和早上去幼兒園的時候梳的不一樣,于是問道:“怎么不對?”
小a:“老師扎的紅頭繩和姥姥扎的不一樣?!?/p>
媽媽:“我明白了,你希望老師扎的和姥姥扎的一樣?!?/p>
小a:“嗯,姥姥扎得漂亮,老師扎得不漂亮?!?/p>
媽媽:“所以你很委屈?!?/p>
小a:“嗯?!?/p>
媽媽:“我理解你。那你明天早上還要不要扎紅頭繩了呢?”
小a:“不扎了。”
媽媽:“可是你很喜歡紅頭繩??!”
小a:“是的。”
媽媽:“那怎么辦好呢?”
小a:“如果老師會扎就好了。”
晚上,媽媽和老師悄悄通了電話,希望老師能給孩子扎紅頭繩。老師答應了。第二天,小a要求梳了個簡單的發(fā)式去上學。中午,老師拿出自己買來的紅頭繩幫小a扎頭發(fā),小a非常滿意。晚上放學的時候,媽媽感謝老師對小a的愛和耐心。一周以后,小a對該老師明顯親近了。
幼兒能夠與教師形成這種關系的能力是幼兒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指標。家長要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幫助孩子與老師建立起溫暖、安全的關系。
二、小學階段:家長的支持和幫助作用
(一)小學階段的師生關系特點
在對中小學師生關系特點的研究中,得出的相同結論是:小學階段的師生關系體現(xiàn)出親密性、主動性、合作性、沖突性。而且,小學生的年級和師生關系有顯著的關聯(lián):師生關系的主動性和親密性隨年級的升高而降低。如五年級表現(xiàn)出明顯的高親密性、高反應性和高沖突性,六年級則表現(xiàn)出低親密性、低反應性和低沖突性。而且?guī)熒P系的幾個特點發(fā)展并不均衡,合作性較高,主動性最低,親密性居中。
分析認為,小學一年級師生關系跟幼兒園表現(xiàn)基本相似,因為小學一年級,學生同樣要面臨與新的老師建立關系、適應學校的一個過程。因此家長如何發(fā)揮作用可以比照幼兒園階段,也就是需要繼續(xù)發(fā)揮疏導的作用。五年級學生表現(xiàn)出的師生沖突在一定意義上和初中階段的師生沖突類似,家長這方面如何發(fā)揮作用在后面的初中階段部分分析。
根據前人的研究,對小學階段師生關系進行干預的關鍵點體現(xiàn)在主動性上。因為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所以他們會主動表現(xiàn)出與老師的親密,在情感上會有所依賴和信任。另外還體現(xiàn)在合作性上,因為老師和學生的很多活動、任務都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合作性特點明顯。這些都需要家長的支持。除此之外,家長應引導孩子主動與老師構建師生關系,以便師生進行良性的互動。
(二)家長發(fā)揮協(xié)助作用
1.支持孩子對老師表現(xiàn)的親密和合作
小學階段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重要的人際關系,因為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從親子關系轉向師生關系的階段。孩子對于老師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完全聽從,而且內心希望家長也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對此,很多家長會有一些失落感,覺得孩子不和自己親近了。其實,這只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家長應支持孩子對老師表現(xiàn)出的親密與合作,順應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才能幫助他長大。
2.幫助孩子完成親子家庭作業(yè)
小學階段也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時期,老師會安排一些親子體驗的實踐課程,比如親子小制作、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家長對這些活動要給予支持和幫助。第一,了解這些家庭作業(yè)的培養(yǎng)目的和主要內容。第二,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家長可以提出建議并適當動手支持。第三,幫助孩子準備參觀之前的資料,協(xié)助孩子完成外出參觀的小方案,比如參觀的時間、地點、目的、內容等。孩子能夠很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他就會更加自信、主動地與老師溝通。當然,切忌家長代替孩子完成相關家庭作業(yè)。
3.引導孩子遵守學校制度
遵守制度是一種品質,具有規(guī)則意識是一種美德。但規(guī)則意識真正在內心建立起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些小學生對老師有不滿情緒,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實質是外在的規(guī)則和內心的需求在孩子心中發(fā)生了沖突。甚至有的孩子沒有遵守制度,反而“惡人先告狀”,在家長面前盡數老師的不是。這時候,家長就要疏導孩子的心理,和老師一起引導孩子,幫助孩子遵守學校制度。
4.協(xié)助老師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
性格內向、膽小的孩子一般不會主動與老師溝通,他們一般作為觀望者,遠遠地看著老師的一舉一動,同時課上很少舉手發(fā)言,集體活動不主動參加。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會在群體中被邊緣化,被老師忽略,師生關系就會呈現(xiàn)出矛盾和困頓。其實他們內心非??释玫嚼蠋煹年P注,但是因為怯于和老師主動溝通,老師又容易忽視他們,他們就會存在矛盾的心理,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影響其心理成長。遇到這樣的孩子,最需要家長主動與老師溝通,請老師有方向、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揚長避短。
以某校二年級家長教師協(xié)會與老師良好溝通促進孩子成長為例說明。該校二年級家長教師協(xié)會一名家長的女兒是一個文靜、靦腆、說話細聲細語的小姑娘,有些膽怯,不善于表現(xiàn)。在協(xié)會召開例會分析孩子的成長問題時,這位家長和幾位協(xié)會成員談起孩子,大家都認為班里的幾個孩子都比較靦腆內向。于是協(xié)會召開了一次協(xié)調會,準備借“全校古詩文誦讀展示”的機會給這些孩子一次鍛煉的機會。達成共識后,協(xié)會中的家長委員制定了“鼓勵方案”。教師先在全班學生面前鼓勵這些孩子,給他們信心。然后,每一位家長回家后做孩子的工作,勉勵他們積極參與,大膽展示,并表示要和他們一起參與詩文誦讀。于是,家長們每天利用下班時間和孩子一起排練。孩子們在受到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鼓勵后,異常興奮,排練起來也特別認真。最后,演出非常成功,所有孩子都得到了鍛煉。尤其是這位家長的女兒從此愛笑了,活潑了,還做了低年級部的升國旗主持人。她與老師的互動和交往越來越主動,師生關系也越發(fā)融洽、親密。
三、初中階段:家長的引導和協(xié)調作用
(一)初中階段的師生關系類型
的研究結果表明,初中生師生關系由理解性、回避性、親密性、反應性和沖突性等五個因子組成。師生關系表現(xiàn)為矛盾困頓型、沖突回避型、親密和諧型、平淡順應型。其中,矛盾困頓型與沖突回避型是消極的師生關系,親密和諧型是積極的師生關系,平淡順應型是普通的師生關系。
分析認為,最需要干預的因子是理解性、回避性和沖突性,這三個因子的存在使得初中生的師生關系外顯為消極。處于矛盾困頓型師生關系中的學生,他們如果能夠得到教師的積極關注和教育干預,一定能夠朝著積極的師生關系方向發(fā)展。家長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前文所述,要積極與老師溝通,請老師有方向地幫助孩子。對于沖突回避型師生關系中的學生,他們從青春早期,也就是5年級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明顯加強。到了初中階段,正處于發(fā)展為青年的過渡期,成人感較強。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尊重、信任和認可。如果沒法實現(xiàn)這些渴求,他們就會閉鎖心扉,與教師和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會發(fā)生沖突。這時候,家長或家長教師協(xié)會要起到一定的引導和協(xié)調的作用。
(二)家長和家長教師協(xié)會的作用
筆者以某校初二年級“優(yōu)盤丟失”案例引發(fā)師生沖突為例說明。
一位數學老師在給初二(3)班上完課后,回到辦公室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盤不見了。他檢查過辦公桌,并在路上仔細尋找仍舊沒有找到,就認為是在(3)班丟失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從教室到辦公室,沒有到其他地方去;二是優(yōu)盤中有重要的期中考試資料,他認為是學生偷去了。于是他回到(3)班教室,請學生們配合查找。但是學生們許久都沒有找到。數學老師認定是學生偷拿了,就要一一檢查學生的書包和口袋,遭到學生的強烈反對。數學老師找到班主任。班主任說服了學生讓數學老師檢查,結果仍舊沒有找到。全體學生開始指責并攻擊數學老師,認為他侵犯人權,并要求老師道歉。一部分學生開始埋怨班主任維護數學老師。班主任老師等學生們發(fā)了20分鐘的牢騷后,讓數學老師離開,他再次尋找優(yōu)盤。10分鐘后,數學老師返回,稱已經在辦公桌的作業(yè)本下找到,并真誠向學生們道歉。晚上回到家后,小d向爸爸轉述了事情的整個經過,表達了對老師的不滿。爸爸說,既然數學老師已經道歉,你們就應該原諒他。但是小d認為老師的行為有些惡劣,僅僅原諒是不夠的。這之后2天的數學課,老師都上得非常不順利,學生不配合,無人回答問題,老師非常尷尬。師生關系處于極度緊張中。
這是典型的師生沖突案例,而且是學生群體與老師的沖突。如何緩解并化解學生和數學老師的矛盾,并讓學生能夠理解班主任老師的做法,班級家長教師協(xié)會(由班主任和家長代表組成的組織,其職責是發(fā)揮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紐帶作用,助力兒童的健康成長)發(fā)揮了協(xié)調的作用。委員們召開會議進行協(xié)商,并邀請數學老師參與。會議達成共識:召開一次“理解與寬容”主題班會,解開學生的心結。主題班會以討論會的形式召開,學生、教師圍繞這次事件,各自陳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充分表達對理解與寬容的認識。數學老師再次向學生道歉,表示自己的愧疚。最后大家擁抱在一起。沖突變?yōu)槔斫狻?/p>
這個案例帶來的啟示有四點。
一是家長作為第三方,是協(xié)調師生關系的最佳角色。學生和老師作為沖突的當事人,不好解決問題,需要第三方來協(xié)調。這個班級的家長教師協(xié)會的家長代表們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后,主動找到班主任老師,協(xié)商問題的解決。這是最佳途徑,家長非當事人,能夠客觀、公正地對待問題。
二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尤其是孩子有道理的時候,用接納、肯定、理解的態(tài)度替代教育、指責是最好的方法。在主題班會上,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情緒得到宣泄和釋放,并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
三是陳述自己的觀點,保持價值中立,不強求孩子認同。家長同時作為主題班會的參與者,不僅表達出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且和孩子一起參與討論這個話題,引出了主題班會要討論的話題:理解和寬容。表達了自己對于理解和寬容的認識,比如理解班主任的做法,寬容是一種勇氣和力量等,激勵孩子,但不是教育孩子。
四是提出思考問題的方向,引導孩子學會分析問題。從師生沖突事件,到討論“理解與寬容”這個話題,已經從就事論事解決一個問題的角度,變成了討論事件背后的關鍵:如何理解和擁有一種美德。主題班會的召開,給孩子們提出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向,引導孩子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反思問題。
良好的親子溝通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對自己、對他人、對環(huán)境都有積極的情緒體驗。這有助于孩子主動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家長起著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作用,與自己的孩子形成良性互動,與老師形成常態(tài)的溝通,尤其是加入到家長組織中,協(xié)助班級和學校開展有意義的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師生關系。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