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至兩漢時期甘青藏區(qū)羌人的地理分布

2015-10-25 01:46李虹瑤吳景山
咸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青藏南岳羌族

李虹瑤,吳景山

(蘭州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甘肅蘭州730020)

先秦至兩漢時期甘青藏區(qū)羌人的地理分布

李虹瑤,吳景山

(蘭州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甘肅蘭州730020)

藏族與古羌人在族源上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甘青地區(qū)是羌人的原始發(fā)源地,先秦至兩漢時期羌人在此地區(qū)的聚居范圍多有變化。先秦時期羌人分布受自然影響較大,從戰(zhàn)國后期開始,尤其是兩漢時期,戰(zhàn)爭、政府行為等人為因素表現(xiàn)更多。研究這一階段甘青地區(qū)羌人的分布,有利于了解該民族的時空分布及民族發(fā)展。

先秦;兩漢;羌人;甘青地區(qū)

羌族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人和古代羌人關(guān)系密切。先秦至兩漢時期,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隴南及川西北等廣大地區(qū)。這期間,羌人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都是眾多的分散部落,甘青地區(qū)是羌人的主要聚居區(qū)之一。關(guān)于羌人的分布,學(xué)者多有涉及。但關(guān)于先秦至兩漢時期羌人在甘青藏區(qū)的地理分布,專門研究較少,未成體系。研究羌族的發(fā)展歷史,掌握羌族的活動區(qū)域,對于了解甘青地區(qū)羌人的早期生活環(huán)境、探究藏族族源及其歷史傳承都是大有裨益的。

1 藏族與古羌族的關(guān)系及甘青藏區(qū)的范圍

關(guān)于藏族的起源問題,學(xué)術(shù)界至今尚無定論,但南來說(印度說)已基本上被摒棄,目前學(xué)界較為流行的說法為西羌說和混合說(藏族族源多源說)。不論西羌說還是混合說,均認為古羌人與藏族族源有關(guān)。費孝通先生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這樣說過:“即使不把羌人作為藏族的主要來源,羌人在藏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無可懷疑的?!保?]

關(guān)于今甘青藏區(qū)的范圍,目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學(xué)者在界定時略有分歧。安世興、杜生一與周偉洲講述的比較籠統(tǒng),認為甘青藏區(qū)廣泛來講是指今甘肅省和青海省境內(nèi)藏族相對聚居區(qū)。但后兩者又有所不同,杜生一把果洛藏族自治州同樣納入甘青藏區(qū),[2]8周偉洲則提出截然相反的說法,他將甘青藏區(qū)約同于安多藏區(qū),在對安多范圍的注解中明確說明:“大致包括今青海藏區(qū)(玉樹地區(qū)除外)、甘南、河西等地藏區(qū);不包括清代四川所屬的果洛及松潘等安多藏區(qū)。”[3]即甘青藏區(qū)并不包括果洛。楊紅偉在泛指上與上述三位學(xué)者一致,但在具體的位置界定上則有所區(qū)別:“所謂甘青藏區(qū)……為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邊緣地區(qū),包括青海全境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等地。”[4]他將整個青海納入其中。與之相對,李亞娟和陳柏萍二人均認為甘青藏區(qū)僅含今甘肅藏區(qū)(清際含部分臨夏地區(qū))、青海除玉樹以外的廣大藏族聚集地區(qū)和川西北的阿壩藏族自治州。[5-6]

因民族雜居、融合的復(fù)雜性,在地理上進行定位確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出現(xiàn)了上述學(xué)者對甘青藏區(qū)的多重解釋。但他們均有一個共同點,即以甘肅、青海及其邊緣地區(qū)的藏族文化帶為中心進行描述,因而甘青藏區(qū)并不僅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更是凝聚著藏族民族文化的共同體。另外,甘肅、青海自古即為多民族聚居區(qū),甘青藏區(qū)這一地理范圍在不同的時期因政權(quán)更替、本土認同、民族的遷徙與漢化等因素,其外延有所不同。

2 先秦時期甘青藏區(qū)羌人的族源與聚居地

最早明確西羌地理范圍并將其作為傳記載入史冊的是《后漢書》,其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guān)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接鄯善、車師諸國?!保?]2869南岳,即今衡山。①《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逼溆嗨脑谰芘c今地名相對應(yīng),唯獨南岳出現(xiàn)差異。對此,《春秋左傳注疏》解釋為:“按三代以上衡山亦稱霍山,是一山二名,如泰之名岱耳?!奔椿羯脚c衡山僅為一山二名。清代郝懿行提出質(zhì)疑:“霍山在今廬江灊縣,潛水出焉。別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曠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為南岳……以霍山即南柱,亦止得為漢武之南岳,而不得為《爾雅》之南岳矣?!薄稜栄拧分械哪显婪墙裰馍?,之所以被后人誤解,是由于漢武帝游覽衡山并尊其為神。不管是一山多名或文字誤解,歷代正史均以南岳為衡山。如《史記·封禪書》載:“南岳,衡山也。”《漢書·郊祀志》注:“南岳者,衡山也?!薄缎绿茣ざY樂志》:“南岳衡山于衡州?!笨梢娗甲遄钤缟钤诤怅柛浇?,后遷徙到三危。歷史上關(guān)于三危之地的地望所在記載多異,后人又各有所取,意見分歧,②李聚寶在《“舜竄三苗于三?!敝叭!痹诙鼗汀芬晃闹锌偨Y(jié)了古今學(xué)者對“三危”地望的十余種說法:一是三危為今甘肅省敦煌縣東南的三危山;二是三危為西裔或西裔之山,但終究現(xiàn)指何地何山卻無確切說法;三是三危為康、藏、衛(wèi)三地;四是三危在今云南省境內(nèi);五是三危在今甘肅、青海境內(nèi);六是三危在今四川境內(nèi);七是山有三峰者就是三危;八是三危在洞庭、彭蠡之間的山地;九是三危在青海省東南部,并包括甘肅省西南部及四川西北部交界的西傾山、積石山(即阿尼瑪卿山)、巴顏喀喇山三山所在的地區(qū),以及三山周圍的一些地區(qū);十是三危在今甘肅省隴西縣西北。此外,也有主三危在今甘肅之天水、渭源和臨潭者。此后的學(xué)者又持有其他的看法,湯洪、黃關(guān)蓉據(jù)先秦、漢初文獻認為“三?!北疽鉃槟:Z義之大地極西之山,后世不斷將語義闡釋而發(fā)生訛變。參見湯洪、黃關(guān)蓉《歷代注疏對〈楚辭〉地名解說的訛變》,載于《社會科學(xué)研究》2013年第5期。其中最為普遍的觀點為“三危為甘肅省敦煌縣東南的三危山”,③杜預(yù)《左傳·昭公九年》注、酈道元《水經(jīng)注》、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以及樂史《太平寰宇記·沙州·敦煌縣》均認為三危為今甘肅敦煌縣東南的三危山。本文以此為依據(jù)。河關(guān),即漢代河關(guān)縣,其縣治史書記載不詳,時斷時續(xù),亦難以確定地望。傳統(tǒng)說法有大河家說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吳調(diào)陽《漢書地理志詳釋》、丁謙《后漢書西羌傳地理考證》、梁份《秦邊紀略》以及今人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辯》、馬效融《河州史話》均認為河關(guān)縣在今甘肅積石山縣境內(nèi)。(今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長寧驛古城)與貴德說⑤龔景翰《循化志》、酈道元《水經(jīng)注·序》以及青海省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青海歷代建置研究》、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的“涼州”圖均認為河關(guān)縣在今青海貴德縣境內(nèi)。(今青海貴德縣河陰鎮(zhèn)一帶)。賜(析)支是古代羌族的居住中心,賜(析)支即賜(析)支河,“賜支河者,即青海南黃河曲處一部分之名”,田繼周言:“賜支、析支,指青海湖至扎陵湖、鄂陵湖一帶地區(qū)和居住于這一地區(qū)的民族?!保?]267張廣大據(jù)實地考證,證明賜(析)支河在今青海門堂至青海河南蒙旗縣譯曲河一帶廣大蒙藏地區(qū)(它包括今久治、阿壩、若爾蓋、瑪曲、碌曲、夏河、河南、澤庫等縣)。[9]二人表述大體一致,將賜(析)支鎖定在青海東部地區(qū)。賜(析)河為黃河上游,河首,也就是黃河的源頭地區(qū),在今青海南部地區(qū)。車師初興時居地在以吐峪溝為中心的今鄯善縣境。

由此可知,在古代,羌族最初生活在衡陽附近,后經(jīng)遷徙,聚居在以青海河曲為中心,東到今甘肅積石山縣,西至甘肅敦煌市三危山,南到四川西北部、西藏東部,北接新疆鄯善縣的廣大地區(qū)。

關(guān)于商周時期甘青地區(qū)羌人的分布,文獻記載較少。在甲骨文中,“羌”是唯一關(guān)于民族的文字,卜辭中對羌的記載最多,達937條,但有關(guān)羌人的地望卻較為籠統(tǒng)。卜辭中僅有“來羌自西”(《甲骨文合集》6596)的記載,即羌人的活動地域大致在商的西方。

從考古資料分析,先周時期的劉家文化與商代羌族的分布空間極為接近。劉家文化極盛時分布在甘肅東部偏南一帶,向西一度到達甘肅南部的渭水流域。羌族此時的活動范圍大致如此。周初的卡約文化分布于整個湟水流域;周初的寺洼文化最早發(fā)現(xiàn)于甘肅臨洮縣;西周中期的辛店文化分布于洮河流域;周厲王時期的諾木洪文化發(fā)現(xiàn)在青海省都蘭縣的諾木洪、巴隆和香日德??梢?,甘青眾多的文化類型與羌族有密切的聯(lián)系。[10]195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料中亦鮮見羌字。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強大,不斷向西拓展疆土,并多次征伐羌戎部落,致使羌人開始大規(guī)模的遷徙。有的向西發(fā)展,“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里”,有的可能到達天山南麓,有的遷至內(nèi)蒙古西部,還有大量向西南移動。[10]202此時,在陜甘高原上還分布有不少的羌戎部落集團,其中比較強大的是居住在秦國西北邊境的義渠國。關(guān)于該國的族屬,向來爭議較大。①有關(guān)義渠種族的歸屬問題,目前主要有氐羌、狄種、吐火羅族、允姓戎說和自為一族這幾種說法。義渠屬于氐羌的說法,古來有之,也是目前較為主流的觀點,本文以此觀點為依據(jù)。馬長壽從三個方面推斷義渠人與氐、羌人相近:一是義渠人實行火葬之俗;二是義渠安國對西羌的熟悉;三是范曄在撰寫《后漢書·西羌傳》時將義渠置于卷首加以敘述。[11]86義渠國的都城,據(jù)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義渠城在州西北”(州指寧州,今甘肅寧縣)。[12]673義渠國疆域十分廣大,《史記·匈奴列傳》記:“秦昭王時……遂拔義渠二十五城……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13]2885據(jù)《后漢書·西羌傳》,秦惠文王曾“伐義渠,取郁郅”,取其“徒?jīng)芏宄恰?,后秦敗義渠,遂置“隴西、北地、上郡焉”。[7]2874顯見,義渠的分布除北地(今陜西、甘肅、寧夏一帶,治所為今甘肅慶城縣西南)外,遍及隴西郡(今渭水上游,治所為今甘肅臨洮縣南)、上郡(今陜西榆林市東南)。

戰(zhàn)國后期,大部分分布于山西、河南、陜西的羌人已經(jīng)融入華夏族,甘青地區(qū)的羌人主要分布在青海東部的涇、渭上游和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曲一帶以及甘肅慶陽市西南、臨洮縣南。

3 秦漢時期甘青藏區(qū)羌族的擴張與遷徙

秦朝時,羌族范圍擴展到今甘肅甘南?!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西至臨洮羌中”,臨洮,即今甘肅岷縣。漢初,羌人分布很廣,但大部分仍聚居在甘青河湟一帶?!扒既顺糠稚钤陔]西外,大都仍散布在長城以西,特別是河湟地區(qū),主要居住地是隴西(今甘肅臨洮縣)、金城(今甘肅皋蘭縣)、上郡(今陜西榆林市東南)、西河郡(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安定郡(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保?4]

秦漢羌族的分布,可以從地方羌的名稱中窺探一二。根據(jù)《漢書·地理志》,可繪制表1:

表1 秦漢時期甘青地區(qū)以地方羌命名的郡縣空間分布統(tǒng)計表

可見河西一帶在漢初已有羌的地名分布,“羌族是河西走廊歷史上分布地域最廣、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民族”。[16]

影響秦漢時期甘青羌人聚居范圍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遷徙。羌人的遷徙開始于秦滅西戎之后,羌人迫于秦的軍事壓力開始遷徙。西漢時期,羌族遷徙的規(guī)模小、次數(shù)少,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也不大,基本上是本民族主動的遷徙。漢景帝時,“研種留何率種人求守隴西塞,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至臨洮、氐道、羌道縣”。[7]2876漢武帝時,為了“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guān)”,漢軍數(shù)萬人渡河筑令居塞,先零羌糾集封養(yǎng)牢姐種,合兵十萬,共攻令居(今甘肅永登縣西北)、安故(今甘肅臨洮縣西),圍枹罕。元鼎六年(前111),武帝遣李息、徐自為率軍討伐西羌,這次征戰(zhàn)將羌人逐出湟水流域,退至青海湖、鹽池附近。宣帝元康三年(前63),先零羌渡過湟水,到達金城郡北部。宣帝神爵二年(前60),趙充國平定羌亂,設(shè)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15]2993綜觀西漢一代,羌人或自行求附,或為漢兵破降,這些羌人皆就近安置在隴西、金城等郡。

東漢時期,羌族的遷徙次數(shù)較之西漢更為頻繁,范圍也愈加擴大,已深人到安定、漢陽(今甘肅武山縣東)等地。與西漢遷徙相比,東漢羌族“以強迫性遷徙為主。羌族的遷徙,雖有少量主動或自愿性的,但大多是在戰(zhàn)爭中被俘或在軍事壓力下發(fā)生的”。[17]東漢建武九年(33),班彪言:“今涼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發(fā)左祍,而與漢人雜處?!保?]2878是時涼州已有羌人活動聚居。建武十一年(35),先零羌復(fù)寇臨挑,隴西太守馬援破降之,后悉歸服,并被遷徙到天水、隴西、右扶風(fēng)(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開創(chuàng)羌人內(nèi)遷的先例。[7]2878-2879中元二年(57),燒何酋比銅鉗為盧水胡所擊,“乃將其眾來依郡縣”,[7]2880徙至臨羌縣。永平二年(59),滇吾復(fù)降,《后漢書·西羌傳》言:東吾之孫麻奴“初隨父降,徙居安定”??芍?,滇吾部落降后,徙居于安定。元和三年(86),迷吾戰(zhàn)敗被俘,隴西太守張紆令其各歸故地,迷吾退居洞北歸義城(今青海貴德縣東北黃河北岸)。永元九年(97),迷唐率八千人寇隴西,征西將軍劉尚等率軍討伐,迷唐懼,棄老弱奔入臨洮南。永元十三年(101),金城太守侯霸率兵于允川(即大允谷)擊敗燒當羌迷唐,降者六千余,分徙于漢陽、安定、隴西。永初二年(109),當煎、勒姐羌攻沒破羌縣,鐘羌又沒臨洮縣。東漢一朝,羌人的內(nèi)徙相當頻繁,到東漢末年,西北各地都已聚集大批羌人。經(jīng)過遷徙,羌人除了原來在隴西、金城的聚居地外,在關(guān)中、涼州、上郡、北地、西河又形成了新的聚居區(qū)。

4 結(jié)語

羌人在藏族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甘青地區(qū)是古羌人的原始發(fā)源地,即為今藏族的祖屬地。自先秦至兩漢時期,羌人聚居的范圍伴隨著羌族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期間亦受到中原王朝政治經(jīng)濟形態(tài)的影響,這些對羌族、羌族文化和相關(guān)民族的發(fā)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羌人遷徙的過程是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調(diào)節(jié)與適應(yīng)過程,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融合,至東漢末年,漢羌民族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此外,東漢后期西北民族疆域格局發(fā)生了新的改變,客觀上促進了鮮卑民族的崛起并向內(nèi)地擴張。

[1]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9(4):1-19.

[2]杜生一.甘青藏族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周偉洲.清代甘青藏區(qū)建制及社會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3):10-31.

[4]楊紅偉.近代甘青藏區(qū)市場空間分布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4(1):110-121.

[5]李亞娟.略論明代治理甘青藏區(qū)的政治軍事政策[J].和田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漢文綜合版,2006(6):212-213.

[6]陳柏萍.論清朝前期對甘青藏區(qū)的施政方略[J].西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3):76-82.

[7]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田繼周.秦漢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9]張廣大.析(賜)支河曲之地望考略[J].西北民族研究,1990(2):241-244.

[10]何光岳.氐羌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1]馬長壽.氐與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12]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顧頡剛.從古籍中探索我國的西部民族——羌族[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80(1):117-152.

[1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張力仁.地名與河西的民族分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1):203-210.

[17]王力,王希隆.東漢時期羌族內(nèi)遷探析[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3):48-60.

Qiang People’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an Qing TibetanArea Between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e Han Dynasties

LI Hongyao,WU Jings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e Colleg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Gansu,China)

Tibetan and ancient Qiang people had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Gan Qing area as the original birthplaces of Qiang people,changed in inhabited areas between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The Qiang people’s distribution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nature in the Pre-Qin Period.The war,the government behavior factors played such greater role starting 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especially between the Han Dynasties.Study on the Qiang people in Gan Qing area concerning distribution of this phase helps to underst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the Pre-Qin Period;the Han Dynasties;Qiang people;Gan Qing area

K289

A

1672-2914(2015)01-0040-04

2014-12-15

李虹瑤(1990-),女,河北滄州市人,蘭州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古籍整理。

猜你喜歡
青藏南岳羌族
傳承南岳游干班紅色基因 奮力譜寫高質(zhì)量發(fā)展南岳篇章
田漢與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緣
羌族古籍瑰寶《刷勒日》圖經(jīng)
觀日臺弄笛
南岳壽文化的現(xiàn)代養(yǎng)生價值研究
打開藝術(shù)的寶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樣化文體與敘事探索
青藏星夜
理縣蒲溪村羌族釋比戲文化初探
融入情境 落實新課標 凸顯地理實踐力——以騎行青藏為例
羌族作家谷運龍散文簡論
肃宁县| 元朗区| 周至县| 贵州省| 兴仁县| 新邵县| 固始县| 永济市| 孟津县| 普洱| 大丰市| 台北县| 临泉县| 湖南省| 红河县| 万山特区| 楚雄市| 酒泉市| 英吉沙县| 玛沁县| 边坝县| 唐河县| 四平市| 平乡县| 昭通市| 梁山县| 门源| 宜城市| 灵丘县| 浮梁县| 炉霍县| 杭锦旗| 廉江市| 申扎县| 静海县| 金寨县| 洞口县| 凤山县| 西华县| 奉贤区|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