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八飛,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柏林洪堡大學博士后、洪堡大學語言與語言學系博導、德國語言研究院國際科學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認知語言學會常務理事,曾出版《沉浮萊茵河》《永遠的白玫瑰》《大師的小樣》等作品。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日中天,可另一場席卷物理學的大風暴卻起于青萍之末。在德國北面,一群更年輕的物理匪徒云集丹麥哥本哈根,匪首為玻爾(1885—1962)。他比愛因斯坦小七歲,其他人更小,甚至還有碩士生。這群嘴上沒毛的小子戲劇性地修正了物理史前進的軌道。他們理論一個小小的副產品是半導體,而半導體的后果是計算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比爾·蓋茨的金主。
該股土匪創(chuàng)立了哥本哈根學派,其理論叫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源于量子論。量子論其實并非一種理論,而是與牛頓和麥克斯韋所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完全不同的一種思想,它強調世界不是連續(xù)的,就是說世間萬物包括人、狗、能量、運動和時間,都不能無限細分,都有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例如運動,一個電子從A點運動到B點,可以不經過A、B之間的任何地方,就是說,它可以瞬間從北京到達上海。微??梢运查g移動,憑空出現,憑空消失,此即量子效應。量子論運用到力學研究,結果即量子力學。
咱們說過愛因斯坦是典型的山高人為峰,但量子力學卻是他一生都未能跨越的高峰。玻爾算愛因斯坦晚輩,因此很多人認為量子力學出現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之后。其實不確。量子力學奠基于愛因斯坦相對論誕生之前。普朗克提出量子論基本思想時愛因斯坦剛從ETH大學畢業(yè),還在瑞士到處找飯碗。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提出驚世駭俗的假設:物質輻射的能量E不是連續(xù)的,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為最小能量單位hv的整倍數。此即量子假說。普朗克稱這個hv為“能量子”,簡稱量子,英文為“quantum”,原意“小塊兒”或“一截兒一截兒的”。
到底是啥子意思嘛?
普朗克之前,大家都認為物體的運動是連續(xù)的,這種連續(xù)性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礎。例如我們開汽車,時速總是從0公里到10公里到20公里……最后到100公里,從來沒有哪輛汽車能夠直接從0公里蹦到100公里。2014年世界上加速最快的汽車是雪佛蘭的Dagger GT,從0公里到100公里只需要1.5秒,但就是這輛牛車,它也是從0到10到20公里……最后到100公里的,只是之間僅耗時1.5秒而已。同理,水的流動也是連續(xù)的。孫悟空本事那么大,但花果山水簾洞的瀑布也是連續(xù)流的,從來沒一截兒一截兒地流過。
如果運動是連續(xù)的,那它就可以無限細分,永不間斷??墒且磺Ф嗄昵埃@個論斷就提前遭遇了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的“阿喀琉斯悖論”。
話說阿喀琉斯是希臘神話中跑得最快的英雄,有天他遇到一只烏龜,這只狂妄的烏龜居然說阿喀琉斯追不上它。阿喀琉斯以為烏龜吃他的豆腐,大笑說:我就是慢跑,速度都是你的10倍,會追不上你?烏龜說:就算你速度是我的10倍。那么假設你離我100米,現在你來追我,你跑到我現在的位置,就是100米,這時我已經向前跑了10米了;等你又追了10米的時候,我又跑了1米了,等你再追1米,我又跑了十分之一米了……總之,雖然你的速度是我的10倍,但你只能無限接近我,卻永遠都追不上我。
任何人都知道阿喀琉斯很快就能追上烏龜,但有趣的是,大家卻怎么也駁不倒這只烏龜。之所以駁不倒,就是因為我們認為世界上所有運動都是連續(xù)的,可以無限細分下去。
但是,到了原子以下的微觀世界,事情就起了變化,物質的能量可以不再是連續(xù)的,而是一截兒一截兒的!
What? Are you joking?
您沒聽錯,這并非玩笑。這個結論的來源,是物理學史上著名的“紫外災難”難題。這是當時牛頓物理學的兩個練門。
19世紀后半葉,牛頓物理學在解釋地球上的物理現象時獲得巨大成功,當時公認物理學已臻完美,不可能再發(fā)現重大物理理論了。德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因此差點變成音樂家。普朗克是北德基爾人,幼時音樂和文學天賦驚人,不幸上中學時聽物理老師繆勒講了個故事??娎赵谡f明能量守恒時說,我們修房子時花了很大力氣把磚搬到屋頂,放穩(wěn)后走了,但我們做的功卻沒消失,而是變成能量貯存在磚里面。當磚風化松動掉下來砸到我們腦袋時,能量又被釋放出來,所以我們會被砸得頭破血流。
此即能量守恒。
故事改變世界,小普朗克被這個神奇的故事帶離了音樂和文學。他1874年進入慕尼黑大學,三年后去柏林洪堡大學聽著名物理學家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的課。他晚年回憶說,兩位學者的人品和治學態(tài)度對他影響至深,但課都很無聊。于是,他自學克勞修斯的名作《力學的熱理論》,發(fā)誓要找到新的物理學定律??垂夙氈敃r物理學已非顯學,普朗克想跟慕尼黑大學物理教授若利學習,結果若利說:“物理學中的一切都被研究透了,只剩一些無足輕重的縫隙”。1900年4月27日,發(fā)現“開爾文溫標”和絕對零度的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1824—1907)在倫敦阿爾伯馬爾街皇家研究報告20世紀物理學展望,他說的話成為所有物理學史必提的著名論斷:“物理學大廈已經落成,所剩的只是一些小修飾?!辈贿^,開爾文在屁股后頭搞了一句:“在物理學晴朗的天際,還有兩朵令人不安的小小的烏云?!?/p>
這兩朵“小小的烏云”,即牛頓物理學始終無法解釋的兩個實驗:邁克爾森的以太實驗和黑體輻射實驗中的“紫外災難”。開爾文的屁股很快被證明為物理學史上最豐滿的屁股,因為,這兩朵“小小的烏云”不僅很快變黑,而且迅速占領整個物理學天空,最終把牛頓物理學推落云端。
以太實驗咱們已經說過,邁克爾森以生命完成了這一實驗,而最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劍封喉,徹底結果以太。
徹底結果“紫外災難”的,即普朗克。
看官須知,按物理學,世界上所有東西其實并無顏色,一個物體是白色,是因為它反射了所有頻率的光波,一個東西是黑色,是因為它吸收了所有頻率的光波。物理實驗使用的標準“黑體”是個空心球,其內壁涂了強烈吸引輻射的涂料,上面只開一個小孔,從小孔射進去的光線既無法穿出小球,也不會反射出來,所以這個小孔看上去就是絕對黑色。此即物理學定義的“黑體”。
那么,它又為什么成為完美牛頓物理學天空中“一朵小小的烏云”呢?
因為,當時物理學家發(fā)現,如果使用牛頓物理學公式,實驗時小球內的輻射強度會無限增大,而實驗得出的數據并非如此。這事兒無論大家如何努力,就是找不到合理解釋。這些公式得出荒謬結果都落在波長較短的紫外區(qū),因此這個問題被物理學界稱為“紫外災難”。
1896年普朗克開始研究熱輻射,1900年10月,開爾文做出以上斷言后半年,他在《德國物理學會通報》發(fā)表三頁的論文《論維恩光譜方程的完善》,提出完全符合實驗結果的“黑體輻射經驗公式”。12月14日,他在德國物理學會例會上做報告《論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德國物理學界頓時湯澆蟻穴,因為普朗克說,要解決“紫外災難”,只能假設物體在輻射或吸收能量時并非連續(xù)進行,而是一截兒一截兒地,就像買水果糖,最少也只能一塊兒一塊兒地賣,沒見過半塊兒或者四分之一塊地賣的。
普朗克把這塊水果糖稱為“能量子”,簡稱“量子”,其方程式為:
E=hv
E是輻射光波的能量,v是輻射光波的頻率,而h被普朗克稱為“基本作用量子”,它描述了量子的大小,現通稱“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數h = 6.626196×10^-34J·S。這是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常數,它打破了牛頓物理學“一切自然過程都是連續(xù)的”這一神話,深刻揭示宇宙的非連續(xù)本性,牛頓物理學這只毛毛蟲借普朗克常數一朝羽化為美麗精靈的現代蝴蝶。這個方程式立斬黑體輻射實驗所有問題,“紫外災難”煙消云散,普朗克就此成為德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同時,量子論輕松化解了芝諾的“阿喀琉斯悖論”。因為,量子論證明世上一切并非連續(xù),因此就不能無限細分,包括時間和空間。我們現在知道最小的長度就是普朗克長度,而最短的時間就是普朗克時間。
這是啥子意思?
意思就是,長度不能無限細分下去,它的最終單位即“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有多長?就是1后面加33個零分之一厘米!我們這些物理盲連零都數不清楚。反正就是很短。
阿喀琉斯之所以能夠輕松追上烏龜,正是因為普朗克長度。烏龜細分長度到普朗克長度時到了頭兒,就像跑進了死胡同,只能停止,于是,阿喀琉斯在這里追上了它。
物質的連續(xù)性,只是人類的一種美好想象。
有意思的是,普朗克長度如此驚世駭俗,就連發(fā)現者普朗克本人也不相信。他自己評論“這是個純形式假設,我那時完全沒拿它當回事兒”。量子論名家海森堡后來說:“普朗克的世界觀超級保守,他無法咽下這個結果”。量子論出現后的十四年里,它最堅定的反對者是其發(fā)現者普朗克!他說:“光量子理論不是后退了幾十年,而是后退了幾百年?!痹谶@十四年中,普朗克絞盡腦汁想把普朗克常數收歸牛頓物理學。物理名家洛倫茲等在幾年后仍將普朗克常數設為零,這樣整個公式就符合牛頓物理學了。
可普朗克明白,普朗克常數肯定不是零,否則他早就收回這個方程式了。
普朗克斷然否定量子論五年后,卻意外得到了一支偉大的同盟軍——愛因斯坦。這個瑞士專利局小公務員從伯爾尼聲援普朗克說,光也是一截兒一截兒的!他把這些小截兒稱為光量子,光電效應因此得到圓滿解釋。1909年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的波粒二重性,即光既是一段連續(xù)的光波,又是各自獨立的一小粒兒一小粒兒的粒子。歐洲物理學家集體崩潰。因為,牛頓物理學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包括人和光線,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波是一段連續(xù)不斷的空間波動,而粒子是一個個超微實體,它們不可能是一回事兒。當時歐洲物理界沒人能接受光既是連續(xù)不斷的,又可以劃分為一些小粒兒。這實在太違反人類日常經驗了。只要開關沒關,燈光都是連續(xù)的,誰見過夜空中的探照燈光柱是一截兒一截兒的?
不過,咱們都知道,距離光源越遠,光線就越弱,距離增加一倍,光源亮度會變成四分之一,即亮度與距離成反比。循此推論,如果星光是連貫不斷的,它在夜空中均勻傳播時就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越來越暗,當它穿過遙遠的太空到達地球時,其亮度早就暗得我們根本看不見了。可是,我們仍然能看到星星(即遙遠星體發(fā)出的光),其原因正是因為光線不是連續(xù)的!光子不是連續(xù)的波,而是一截兒一截兒地以微粒子形式在太空傳播,它們到達地球時仍然是完整光子,所以,我們才能看見星星。
這個駭人聽聞的論點不僅歐洲物理學界不信,愛因斯坦自己也拿不穩(wěn),直到1911年他還感嘆:“至于這些光量子是否確實存在過,我不再過問了,我也不再設法去解釋它們,因為我明白,我的大腦無法完全弄懂它?!焙芏嗄旰笏f:“雖然我思考‘光子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超過50年,可我從來沒感覺自己接近過答案”。
然而,就在愛因斯坦也準備放棄的1911年,他也得到了強大的援軍——新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1871—1937)。雖然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就提出“原子”這個概念,但直到1911年盧瑟福才做出了原子模型。它看上去很像咱們的太陽系: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的,中間是原子核,體積雖小,但質量很大并帶正電荷;帶負電荷的電子則圍繞原子核運動。
這個天才模型一出生便差點夭折:它遇到了牛頓物理學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按這個理論,當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時,正負電荷會相互吸引靠近,同時釋放能量,于是原子的能量會越來越小,而電子最后會落到原子核上消失,因此,按照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所有的原子存在不會超過一秒鐘。
這是啥子意思?意思是,所有原子一秒鐘之后都會消失,所以,世界根本不會存在,更甭說人了。這顯然無法自圓其說,因為咱們顯然是存在的,否則誰來提出這個愚蠢的問題呢?
這時,束手無策的盧瑟福也獲得了援軍——一個足以媲美愛因斯坦的丹麥天才,玻爾!玻爾父親是生理學家,曾獲諾貝爾獎提名。1911年,26歲的玻爾到英國師從盧瑟福。他敏銳地意識到,能夠解釋宏觀物理現象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對微觀世界的粒子如原子和電子等不一定有效。1913年,他套用普朗克量子假說做出一個原子模型,提出原子光譜線不是連續(xù)不斷的,而是一截兒一截兒的,因此,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時不是連續(xù)不斷的,而是呈間斷梯度變化的,就像咱們走樓梯,總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向上邁,從沒有哪一步踏在兩個樓梯之間的。電子也一樣,它無法出現在原子里的兩個樓梯之間,因為電子運動的軌跡是間斷的,不是連續(xù)的。在能量最低的軌道上,電子等于是在“平地”上運行,獲得能量后它就向上攀登一個階梯,在新的軌道上運行,而這兩個軌道之間沒有聯結,就像樓梯臺階一樣,是間斷的。如果能量耗盡,它就又跌落到平地上。這種升升降降在量子力學中稱為“電子躍遷”。正因為量子是一截兒一截兒的,才能有電子躍遷,也正是這樣,原子才能達到平衡,不會在一秒鐘之后消失。
這樣,才有的世界,和我們這些吃飽了沒事兒干寫文章玩兒的人。
玻爾這個理論實在匪夷所思,讓他頓時成為世界物理學界的匪類。他的劍橋導師約瑟夫·湯姆森拒絕評論他的發(fā)現,有的物理學家在課堂上說“如果物理現象只能用量子論來解釋,那我寧愿沉默”,還有的物理學家干脆宣布,如果量子論正確,他們將就此金盆洗手,從物理學江湖隱退,連本身就是物理學土匪出身的愛因斯坦也相當不以為然。
可是,對原子輻射光譜線的實驗觀測很快證實了玻爾的理論,昨天還是千夫所指的土匪,第二天早上一起床,發(fā)現整個世界都匍匐在自己臥室門外。勝利來得如此之快,讓這個勝利者根本沒時間品嘗勝利的快樂:他對自己如此輕易地贏得整個世界非常茫然。他的恩師盧瑟福希望他領導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但玻爾選擇回到物理學貧困地區(qū)哥本哈根,一手把哥本哈根大學建成現代物理學重鎮(zhèn),創(chuàng)立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他充滿活力和學術自由的研究精神,在物理學史上被稱為“哥本哈根精神”。21世紀的納米技術和激光蓋棺論定證實量子論:愛因斯坦錯了,玻爾是正確的,雖然他獲得諾貝爾獎名義上比愛因斯坦晚了一年。
順便說一句,正是這個盧瑟福,后來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時將50毫克放射性實驗鐳贈送中國訪問學者趙忠堯。趙忠堯回國后帶回清華大學,8年抗戰(zhàn)時期日軍進入北京,清華大學緊急撤退長沙,獨處危城的趙忠堯第一念頭不是趕緊逃命,而是專程請梁思成開私車冒生命危險橫穿京城進入清華大學搶出這50毫克鐳,然后在一個多月中徒步3千里,從北京走到長沙,一路上要飯為生,蓬頭垢面渾身虱子回到清華大學,為中國保住了這50毫克鐳。
中國抗戰(zhàn)8年,死亡1千多萬,慘勝日本,是因為有無數趙忠堯這樣今天我們根本沒聽說過的偉大英雄。
玻爾雖然認識到電子運動軌道不是連續(xù)的,但他還未完全擺脫牛頓物理學的窠臼,他仍然認為電子有確定的運行軌道。1922年夏天玻爾到德國哥亭根大學做了7場學術報告,當時還是博士生的二愣子海森堡當場站起來反駁玻爾,倆人爭得面紅耳赤,結果是海森堡直接變成玻爾的博士生,與泡利一起成為量子理論哼哈二將,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那時他在哥本哈根吃玻爾喝玻爾,經常住在玻爾家里,被全城目為玻爾“家人”。
正是海森堡(1901 —1976)發(fā)現了量子力學。當時他正在德國赫果蘭島上療養(yǎng),夜里3點,當計算成果出來時,他完全被自己嚇到了。當大家還在殫精竭慮尋找電子運動軌道時,海森堡徹底放棄了這個軌道。1925年7月,他在《物理學雜志》發(fā)表論文,直接用矩陣量子方程代替牛頓力學方程,此即后世之“矩陣力學”。矩陣力學一刀拿下電子運動軌道,結果不僅整個物理學界大嘩,連量子論先行者之一的愛因斯坦也多次質問海森堡。他實在無法接受原子核中有電子在運動,可這個電子卻沒有運行軌道!物理實驗明明已經觀測到電子運動的軌跡,怎么可能有軌跡卻沒軌道呢?
此時愛因斯坦已獲諾貝爾獎,相對論如日中天,但物理學新教皇愛因斯坦的怒斥并沒有嚇倒海森堡。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他發(fā)現,通常物理實驗觀察到的“電子軌跡”并非真正的軌跡,而是一系列電子運動形成的水滴形狀,這其實正是電子運動時一系列不連續(xù)、不確定的位置。所以,電子的速度(動能)和位置,無法同時測準。
此即量子力學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測不準原理。正是這個原理讓量子力學成為牛頓物理學的死敵。
該理論是這樣的:人類日常生活常識是,如果能測出一輛法拉利跑車的速度是多少公里,那你當然也就同時知道這輛跑車在什么位置。海森堡卻說,在微觀世界中不是這樣!在原子以下的微粒子世界中,微粒子(比如電子)的重量(質量)非常小,極其微小的能量也會造成其運動速度陡然加快,因此,一個微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同時測準,而且,其中一個測得越準,另一個就越不準。
是的,真不是玩笑。其原因很簡單:我們測定微粒子時必須用另一個微粒子去測,而這個微粒子會推動被測的那個微粒子。如果我們想測定一個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我們拿什么去測?我們只能用光子去測??晒庾訙y量電子時,它必須接觸電子才能完成測量,在接觸過程中光子的一部分能量必然打到電子上,這樣,電子的速度就會加快。為避免電子跑得太快造成測量失敗,就不能讓光子攜帶太多能量,可這樣光子波長就會變長,往返時間隨之變長,而被測的電子在不斷運動,它在光子把信息傳回給觀測者的這短暫時間內又移動了位置,所以,如果我們想測準電子的速度,我們就測不準它的位置;而如果我們想測準電子的位置,就測不準它的速度。
玻爾和海森堡對量子論的解釋,即物理學史上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釋”。它認為電子波就是電子被發(fā)現的百分比。哥本哈根解釋,是量子力學標準解釋。玻爾與海森堡,是物理學中最偉大的一對師生之一。
然而,這對師生最后卻分道揚鑣。
因為希特勒!
1940年4月9日,納粹坦克輾過德丹邊境,弱小的國王被迫接受最后通牒放棄抵抗,德軍兵不血刃,丹麥當天淪為德國“保護國”。德軍進城后很快光臨玻爾物理研究所,一臺由洛克菲勒基金資助的嶄新回旋加速器被列入德國“鈾俱樂部”清單??垂夙氈?,該俱樂部并不提供美酒美女,它只提供一道無人能夠消化的大餐——原子彈,所以需要這臺加速器。
玻爾的親學生海森堡,即這個俱樂部的重要成員。
其實,納粹上臺后,德國種族主義物理學家斯塔克于1937年發(fā)起清洗“白色猶太人”運動,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海森堡。白色猶太人指血統(tǒng)非猶太人,卻具有猶太思想的白人。地道的思想犯。一時之間,海森堡看上去在劫難逃。不過,納粹蓋世太保頭目希姆萊跟海森堡是慕尼黑同鄉(xiāng),兩人母親是朋友,于是一封海森堡的信通過兩個母親送到希姆萊手中,后者立刻出手干預。在其后進行的嚴格政審中,審查官里又有一個海森堡的學生。天無絕海森堡之路。1年后(1938)海森堡通過第三帝國政審,平反,重用。再過不到一年(1939年9月1日)納粹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對納粹重用感激涕零的海森堡立刻應征入伍,非常重視人才的納粹立刻安排他進入“鈾俱樂部”,負責研究原子彈。
1941年9月,海森堡蒞臨哥本哈根。
此時希特勒北面控制丹麥、挪威、瑞典,南邊搞定南歐,勢力直到北非,西線全面拿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和法國。1941年6月22日,納粹已經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攻入蘇聯,蘇軍崩潰,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
海森堡到達哥本哈根的氣場,可想而知。
他首先在德國文化研究所演講,書面邀請玻爾參加??垂夙氈?,丹麥算是被德軍“和平解放”的,所以德軍剛開始很克制,連丹麥猶太人都不騷擾,但對丹麥這個驕傲的海盜民族而言,“和平解放”就是占領!玻爾因此從不參加德國組織的活動。所以,海森堡演講邀請玻爾,其實已是對丹麥和玻爾的極大冒犯,玻爾當然不會出席。海森堡卻在演講一開始就表示非常遺憾玻爾沒來,話說得很客氣,但玻爾是他伯樂加恩師,按輩分和情誼,在這種場合說這種話,嚴重些說就算欺師滅祖。
玻爾毫不示弱,立邀海森堡到玻爾研究所面談。
這是物理學史上最羅生門的師生談判。遙想當年(1927)海森堡在哥亭根當眾頂撞玻爾,其結果是他們變成了師生,而14年后他倆再次針鋒相對,其結果是他們變成了不是師生。事后大家打聽他們談了什么,玻爾只說了一句話:“誰都有權愛自己的國家。”
玻爾的意思是,海森堡有權愛德國,而他有權愛丹麥?,F在德國占領丹麥,海森堡貴為占領軍顯要,但他玻爾仍然有權愛丹麥!
列位看官,這是我的解釋。因為當天會談只有他倆,并無文字記錄,且二戰(zhàn)后師生兩人對會談內容至死諱莫如深,因此,為還原這次會談,就得再來一回“哥本哈根解釋”。玻爾1962年逝世后,蘇聯的《物理科學的成就》出紀念???,蘇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塔姆在《前言》中說,玻爾1961年訪蘇時對他說過,當時海森堡向玻爾夸口德國造出原子彈指日可待,希特勒征服世界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所有物理學家都應該趕快在希特勒面前“掙表現”,以保性命和飯碗。
玻爾是半個猶太人,海森堡來訪讓他明白丹麥無法獨善其身。1943年9月玻爾出逃瑞典,一個月后納粹開始大規(guī)模迫害丹麥猶太人。玻爾從瑞典乘丘吉爾親自派出的蚊式轟炸機逃到英國,然后再逃到美國,其后參加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這對情同父子的師生,不僅就此陌路,而且各為其主展開原子彈研究百米競賽。與1927年那次爭論不同,這次得勝的是老師。兩年后德國戰(zhàn)敗,海森堡于1945年5月被美軍特別行動組抓捕。有趣的是,海森堡在監(jiān)獄里得知美國已造出原子彈時,他根本不相信,認為這是美國的戰(zhàn)爭宣傳。
因此,拜托不要再跟我說“科學家沒有國界”這類正確的廢話。
他們有。
然而,海森堡也并非量子論最后一位大師,他提出“測不準原理”后的1923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1892—1987)橫空出世。這德布羅意是巴黎聲名狼藉的花花太歲,1919年,27歲的他突然慨別酒池肉林百花叢,義無反顧踏入物理研究的廣袤森林,而且出手就是當時最熱門的爭議:物質的波粒二重性。
咱們都知道世界上所有東西都可以越分越小,最后分為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等等微粒子。因此,說物質是粒子,大家沒爭議。問題是,物質怎么會是波呢?在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之前,人類天經地義的概念是:一個東西要么是波(如光),要么是粒子(如人),波不可能是粒子,就像人不可能是光。
可是,到了德布羅意這兒,波不僅可能同時又是粒子,而且它就是粒子。這個思想居然來自量子論死敵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德布羅意說:粒子都具有重量(質量),按相對論,質量即能量,而有能量必有頻率,有頻率必有脈動,因此,粒子都有脈動。
脈動,就是波!
德布羅意的論證很復雜,不是我這種物理盲說得清楚的,但他的結論很清楚:當我們看不見電子時,它就是一道波,在空間中彌漫,當我們看見波時(即當光照到電子上時),電子的波即刻坍塌,形成一個“尖峰”,集中于一個點,于是我們看見的電子看上去就像一個粒子。此即電子的波粒二重性。電子波在空間高速彌散,形成一團“電子云”,我們只能大概知道電子位于這團“電子云”之中,但并不知道其確切位置,只能說在A點發(fā)現電子的可能性是30%,在B點是70%。玻爾認為這完美地解釋了電子的“波粒二重性”。
從1900年普朗克發(fā)現能量是一截兒一截兒的,到1909年愛因斯坦發(fā)現光的“波粒二重性”,到1923年德布羅意發(fā)現電子的“波粒二重性”,粒子(物質)與波的任督二脈,終于被德布羅意天才地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兒徹底打通。也就是說,不僅光是波(牛頓提出),而且世界上一切物體都是波,因為物質(粒子)就是波。
這可以說是相對論之后物理學最慘無人道的成果。如果該理論正確,豈不是人可以變成一道光飛走?那豈非人人都是孫悟空?孫悟空是文學虛構,但物質就是波,居然還是事實,居然所有物質,包括我們人的身體,都具有波動性。所有人體內都有波。
不過,列位看官其實也不用擔心,我們肯定不會變成一道光飛走,即使我們愿意。因為人體內的波跟光波不是同樣的波。
不過,德布羅意還不是量子力學的最后工程師。那個工程師名叫薛定諤。此人堪稱最瘋狂的物理大師。1926年薛定諤找到物質波運動方程,量子力學這才功德圓滿。
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文·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于維也納大學獲博士學位后留校,1920年到德國耶拿大學協助維恩工作,次年受聘瑞士蘇黎世大學數學物理教授,在那里工作6年,薛定諤方程即源于這一時期。
薛定諤方程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方程,其地位類似經典力學中的牛頓定律,它完美解決所有相對論無法解決的微觀物理問題,廣泛運用于原子、分子、固體物理、核物理和化學等領域。該方程的主要貢獻在于用一個波函數(表示波動的函數)描述了電子運動狀態(tài)。如前所述,這個波不是普通的波,而是一個按照百分比變化的波。我不是搞物理的,說不清楚這個方程,但它的基本意思是:在宏觀世界中我們知道汽車的速度就能知道汽車的位置,但在原子核以下的微觀世界中,我們只能說,按照這個速度,這輛微粒子汽車出現在某一位置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
薛定諤方程無疑是薛定諤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但薛定諤威震物理江湖,靠的卻是那只神鬼莫測的“薛定諤的貓”。這是他為說明薛定諤方程想出來的一個假設,該假設讓所有精神正常的讀者無一例外統(tǒng)統(tǒng)發(fā)瘋。
大家還記得海森堡的測不準定律:在原子核中,電子可以幾乎同時位于“電子云”中幾個不同的位置,直到它被觀測到的那一刻,才確切地出現在一個位置,即它被觀測到時那一刻所處的位置。舉個例子,你到我家做客,推門進屋后并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可以在客廳、書房、餐廳、廚房、廁所、臥室等任何地方,直到你在客廳看見我的那一刻,我才“突然出現”在客廳,當然,我也可以“突然出現”在書房或廁所馬桶上。在你看見我的那一刻之前,你根本無法確定我在什么位置,就像我可以穿透墻壁在家里四處游蕩一樣。
“薛定諤的貓”講的是同一回事:把一只貓放進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和一個毒氣玻璃瓶。大家知道放射性原子核的衰變沒有固定周期,完全是概率性的,就是說衰變可能發(fā)生在下一秒鐘,或一年后,或一萬年后,只要我們沒看見它發(fā)生衰變,就永遠不能確認它是否已經衰變。
現在我們假設盒子里的放射性原子核一小時之內有50%的可能性會衰變,衰變時它將發(fā)射出一個粒子,而這個粒子會打碎毒氣瓶,毒氣溢出殺死貓。如果原子衰變了,毒氣瓶被打破,貓就死了。如果原子沒衰變,那貓就仍然活著。
您至今為止還沒瘋吧?
這并不證明您神經強大,因為這個故事至此是正常的。
令人發(fā)瘋的是這個故事的后半截:
問題在于,貓到底死了沒死,只有我們打開盒子看的那一刻才能確認,既不是在打開盒子之后,而且居然也不在打開盒子之前!
在人類世界中,我們打開盒子之前,盒子里的貓只有兩種可能性:死了,或者沒死。但在量子論中,根據薛定諤方程,這只可惡的薛定諤貓?zhí)幱谝环N“死”與“活”的疊加態(tài)。原子核既是已衰變的,又是未衰變的;毒氣瓶既被打破了,又還未被打破;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它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我們只有在揭開蓋子的那一瞬間才能確認薛定諤的貓到底是死是活。于是,按照量子論,在沒打開盒子之前,薛定諤的貓?zhí)幱凇八?活疊加態(tài)”,就是說,這只可惡的貓已經死了,但同時還活著!只有等到我們打開盒子看它一眼那一刻,這種疊加態(tài)才突然結束,于是,我們的這一眼決定了薛定諤貓的生死。
這才叫眼神殺人?;蛘邭⒇垺?/p>
薛定諤的貓的巧妙之處在于通過“檢測器—原子—毒藥瓶”的因果鏈串聯了鈾原子的“衰變/未衰變疊加態(tài)”與貓的“死/活疊加態(tài)”,使量子力學中的微觀不確定性變成了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微觀中的混沌變?yōu)楹暧^中的荒謬——貓要么死了,要么活著,兩者必居其一,不可能既死又活!怎么能既活著又死了呢?貓當然不能既死又活,也不能又死又活。這顯然是個佯謬。問題是,在我們打開盒子看見薛定諤的貓之前,這個佯謬居然一直存在,并且無法推翻。
怎樣?您瘋了有半分鐘了吧?不過您不用沮喪,因為您并非第一個被薛定鍔貓搞發(fā)瘋的。這個想象中的實驗提出后已經讓無數人發(fā)了瘋。愛因斯坦之后最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聽說“薛定諤的貓”之后的反應是:“我去拿把槍來打死貓!”
霍金是以荒謬對荒謬,因為他全身癱瘓,只有眼睛能動,根本無法起身去拿槍。不過,他仍然要感謝薛定諤,因為,他現在雖然不能突然起身拿起槍,但在薛定諤的幫助下他仍然獲得了生殺大權——他可以看一眼盒子的貓,而這一眼足以殺死這只貓。
薛定諤的貓是個玩笑性質的假設,但這個玩笑卻相當認真,因為它說明了量子論與相對論的關系。薛定諤的貓大聲宣布:宏觀人類世界與微觀原子世界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就像牛頓的地球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天體力學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薛定諤的貓要說明的是世界的不確定性。
這事兒說起來輕巧,卻等于拿著生銹的鋸子鋸全體物理學家的神經。因為,直到今天,絕大部分物理學家——其實也是包括您和我的絕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可用物理方程來解釋。但是,如果事實如此,那就意味著宇宙從誕生起就注定了結局,而從誕生到結局之間的所有現象都只是物質的機械物理運動。也就是說,宇宙與每個人的命運早已注定,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更改。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掌握了足夠的計算能力,我們就可以預測未來,因為未來已經注定,只是現在我們計算能力不夠,無法解開這個方程而已。
用我的一擔挑兒的話來說,無論你暴得大財還是窮困潦倒,其實你都不用悲喜,因為:“這就是命!”在哲學上,這叫機械主義宿命論。量子論這記重拳直接KO機械主義宿命論:它宣布宇宙之中一切皆有可能。宏觀物理理論不適用于微觀物理,宇宙的未來發(fā)展有千萬種可能,雖然每種出現的概率大小不一,但沒有任何事情會必然出現。過去與未來一樣皆可改變,連時間都不一定非要按“過去→現在→未來”的方向流動。
也就是說,歷史,或者說宇宙,其實不見得只有一個。
也也就是說,上帝不認可牛頓物理學的確定性。
上帝是玩骰子的。他玩的是心跳。
夠不夠震撼!
薛定諤的貓給我們帶來的震撼還有很多。在量子論中,所有的世界都是可能的,一旦用一次測量來確定,比如打開盒子看一眼,這一眼就讓世界一分為二:在一個世界里薛定諤的貓活著,在第二個世界中薛定諤的貓死了。在量子論中,這兩個世界同樣實在,打開盒子的那兩個人也同樣實在,然而,這兩個世界并不通聯,每個世界中的人和貓都只能感覺到他們存在的那個世界。
此即大名鼎鼎的平行宇宙。
問題是,平行宇宙互不通聯,它們之中的人永遠不能相互拜訪。我們甚至根本不能觀測到平行宇宙,因為我們被死死局限在我們自己所在的這個宇宙中,根本無法確認是否存在其他的平行宇宙。
列位看官,這就是量子論那攝人心魄而又令人瘋狂的偉大歷程!
1933年希特勒上臺,薛定諤反對納粹迫害愛因斯坦,憤而離開洪堡大學移居牛津,同年與狄拉克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6年他回奧地利任格拉茨大學理論物理教授,不到兩年奧地利被納粹吞并,他被迫再次流亡愛爾蘭,出任都柏林高級研究所所長,從事理論物理研究,還研究科學哲學和生物物理,出版名著《生命是什么》,試圖用量子論闡明遺傳結構的穩(wěn)定性。1956年薛定諤回奧地利出任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教授,奧地利政府專設以薛定諤命名的國家獎金,由奧地利科學院頒發(fā)。
前面說過,愛因斯坦是量子論奠基者之一,而且,他還反復運用量子論來發(fā)展自己的物理創(chuàng)想。1913年玻爾天才地把量子引入原子光譜的解釋,愛因斯坦于1916年敏銳地運用玻爾理論推導出普朗克當初被迫引入量子概念的輻射公式,而這篇文章的一個副產品是激光理論的產生原理。
看官須知,激光,要50年后才被真正發(fā)現。
到1918年,愛因斯坦終于承認了光量子:“對于輻射中量子的實在性,我不再存疑,盡管至今只有我一個人相信它們。”看官須知,在量子論出現的前14年,整個物理界只有愛因斯坦一個人相信它,連它的發(fā)現者普朗克都堅決反對???4年后,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承認了量子論,愛因斯坦卻轉而反對,從此成為整個物理史中最堅定的量子論反對派,直到1935年,大部分科學家包括普朗克都已投奔量子論,愛因斯坦還與兩個年輕人玻多爾斯基和羅森合作發(fā)表論文“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稱為完備?”全盤否定量子論。
愛因斯坦否定量子論,在他承認光量子之后。
量子論剛提出時,玻爾遇到的阻力比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還大,因為他們在前輩大師的眼里比當初的愛因斯坦還業(yè)余,他們的科學討論被普遍看作小孩子的過家家。在遭受無數譏諷和白眼之后,他們決定向愛因斯坦求助。愛因斯坦目光非凡,向來熱心扶植后輩。而且說到底,光量子假說也是他提出來的,他本來就是量子論奠基者之一。
1920年,玻爾親赴柏林拜訪愛因斯坦,渴望得到科學新教皇的肯定。
玻爾萬萬沒有想到,最應該肯定他們的愛因斯坦,卻一口否決。愛因斯坦完全無法接受玻爾用百分比來解釋世界。量子力學的主要觀點就是:在微觀世界,所有粒子的運動都沒有確定軌道,你只能預測它們出現在某一點上的可能性有百分之多少。
到底是啥子意思?
大家打過麻將吧?我有個朋友是國家麻將隊兒的,他說決定麻局勝負的關鍵大部分不在牌技,而在骰子,因為骰子差一個點兒,你抓到手里的就完全是另一副牌了。你要一抓四個混兒,不就把把天和,把把連莊了嗎?
擲骰子,是典型的百分比(概率)。所以電影里的“賭王”都非麻將打得好,而是骰子想擲幾點就擲幾點。
不打麻將的人還是沒聽懂?再舉個例子:戰(zhàn)斗的民族喜歡玩兒“俄羅斯轉盤”,就是在6個彈孔的左輪手槍中裝上一顆子彈,把彈倉嘩啦一轉,您就不知道子彈在哪個彈倉中了,然后朝自己太陽穴開槍,如果槍響了,您就到那邊兒去了。如果沒響,您就拿走所有的賭注。
這就是概率!六分之一。一邊是死亡,一邊是發(fā)財。
戰(zhàn)斗的民族,端的不是說來耍子的。
我不知道愛因斯坦會不會打麻將,但我知道愛因斯坦知道骰子。他當天把嘴上沒毛的玻爾訓了一頓后說了一句物理學史名言:“記住,仁愛的上帝絕不會擲骰子!”
年輕氣盛的玻爾不顧禮貌針鋒相對地反駁:“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會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這句話成為物理學史名名言。
玻爾對愛因斯坦的威脅比日本對釣魚島的威脅大多了。因為,他可是個真正的天才。從此,他倆成為物理學死敵。1926年愛因斯坦致信物理學家麥克斯·波恩說:“量子力學非常值得關注,但我心里卻有一個聲音告訴我,目前的研究并不正確。這個理論成果眾多,卻不能讓我們離真理的奧秘更近一步。我堅信上帝不會擲骰子?!?/p>
1927年10月,愛因斯坦在布魯塞爾第5屆索爾維大會上與玻爾激辯量子論,后來被楊振寧稱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交鋒”,這兩個偉大的天才在會上會下針鋒相對,從白天爭到黑夜,誰也無法說服誰。艾倫菲斯特后來說:“像下棋一樣,愛因斯坦永遠能舉出新的例子……玻爾就不斷在哲學云霧之外尋找工具來粉碎這些例子,而愛因斯坦就像盒子里的彈簧人,每天早晨都能精神抖擻地跳將出來”。1930年10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6屆索爾維大會是愛因斯坦最后一次出席這一會議,在會上他再次與玻爾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除了這樣大規(guī)模的思想交鋒,兩人在無數小型學術會議上只要碰面就拔刀相見,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每一次他們都跟張飛殺岳飛一樣戰(zhàn)成平手——他們確實不屬于同一個時代,他們最后誰也沒說服誰。直到1942年愛因斯坦致信朋友時還說:“想偷看上帝要出什么牌確實很困難。但我一秒鐘也不會相信上帝會選擇跟這個世界玩兒骰子。”
想知道玻爾聽見這句話之后的回答嗎?
他針鋒相對地回擊:“嗨,請不要再教上帝該做什么!”
這場關于跟上帝打麻將的討論從此成為物理學史上的經典橋段。百年之后,斯蒂芬·霍金比玻爾更進一步,他說:“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他總是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后來有很多人把這場爭論當成愛因斯坦信奉上帝的證明,其實完全搞錯了。愛因斯坦在這里說的是量子論,跟上帝毫無關系。他只是拿上帝舉個例子。愛因斯坦、玻爾和霍金這三位大物理學家,其實都不信基督教的那個上帝。事實上,在愛因斯坦之前,絕大多數物理學家是相信上帝的,他之后,絕大多數不信。
否定量子力學是愛因斯坦犯過的最嚴重科學錯誤。時至今日,無數實驗提供牢不可破的堅實證據,量子力學在被愛因斯坦全盤否定之后日臻完美。20世紀30年代之后,絕大多數物理學家的工作都轉向量子力學,愛因斯坦幾乎單槍匹馬在對面叫陣。
因此,被前輩大師判定無能,并不一定真是你無能。
有意思的是,普朗克出道時也曾被科學前輩全盤否定,他后來寫道:“新的科學真理不用忙著去說服反對者,它只消靜候那些反對者老死,而讓新的一代從頭熟悉這一真理。”這句話十分尖刻,卻切中人類天性,出世后廣受歡迎,現在被奉為“普朗克科學定律”。
因此,無論什么事情,不要費力去說服持反對意見的同齡人。
直到去世,愛因斯坦都拒絕承認量子力學。在這一點上,他遜于當初激勵他發(fā)現相對論的馬赫。馬赫臨終前見到愛因斯坦時說,只要愛因斯坦能找到確切的科學證據,他就準備承認此前他完全否認的“原子”。
上帝確實把骰子擲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上帝跟我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愛因斯坦本身就是一個蔑視權威的人。1905年還是物理青年的他居然在業(yè)余時間寫了5篇論文來否定牛頓??傻?930時他不得不自嘲:“作為對我蔑視權威的懲罰,命運把我自己變成了權威?!?/p>
愛因斯坦不是謙虛,他說的是實話。咱們見到專家教授這些“權威”就雙膝發(fā)軟,納頭便拜,可愛因斯坦一輩子對“權威”不以為然,包括他自己。1951年,他已是世界物理學界當之無愧的超級權威,等閑教授見到他都要激動得雙手哆嗦,語不成句。那年2月他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綜合醫(yī)院接受最新腦電圖(EEG)檢查。研究人員測出他的腦電圖背景值之后恭請他思考科學問題,以便繪下這個偉大科學天才的大腦活動圖。愛因斯坦遵囑在心里默解一元二次方程,儀器指針立刻劇烈上躥下跳,研究人員不禁大贊自己三生有幸,能夠目睹絕世天才腦電波活動現場直播,可就在此時指針忽然趴窩,研究人員趕緊上前請問他老人家正在想什么頂級科學問題,居然讓如此精密的儀器都跟不上。
愛大爺說,他聽見外面下雨,忽然想起雨鞋套忘在家里了。
一個思想超過人類如此之遠、其理論時至今日仍然得到連綿不絕證明的科學家,是不是變成權威,并不以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v觀科學史,科學家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時刻,通常在他成為權威之前;而成為權威之后,他通常會犯一些十分愚蠢的錯誤。只有在這個問題上,愛因斯坦沒有超越牛頓。我在寫這個系列的文章之前完全沒想到,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天才,居然在46歲當選國會議員后以加倍的熱情和執(zhí)著研究神學、煉金術和長生不老藥,并為此寫下150萬字手稿??垂夙氈?,牛頓寫這些東西并非“失了心瘋”,事實上他寫這些垃圾時頭腦跟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一樣清楚。當上國會議員和科學權威后,牛頓開始厭惡給他帶來巨大榮譽的科學,拒絕繼續(xù)研究物理學。到晚年,牛頓不僅否定科學的意義,而且虔誠信仰上帝,孜孜埋首于神學研究。當他最后無法用物理學來解釋天體引力時,他便提出“神的第一推動力”,完全放棄他揭竿而起發(fā)動科學暴動的原野,回到上帝仁慈的溫暖懷抱。他說:“上帝統(tǒng)治萬物,我們是他的仆人。我們敬畏他、崇拜他?!?/p>
愛因斯坦確實在這點上未能超越牛頓,因為他在量子力學論戰(zhàn)中不折不扣地扮演了固執(zhí)的權威。其實愛因斯坦本人的研究就屬于量子力學。1924年他與印度物理學家玻色共同提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其實質就是量子論的應用。這個理論被譽為“諾獎級別”。它預言,如果特定原子氣體以超低溫冷卻,那么所有原子會突然以可能的最低能態(tài)凝聚。如果把一堆原子看成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那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出現后,它們就在一秒鐘之內變成令行禁止的岳家軍。我們可以通過調控激光能量來控制原子的狀態(tài),讓原子在一秒鐘之內由超流體變成完全絕緣體,這兩種狀態(tài)正好可以分別充當一和0。進入21世紀后傳統(tǒng)硅芯片計算機無法突破耗能和散熱等極限問題,科學家普遍認為出路是量子計算機,而這正好用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F在科學家認為銣原子的“磁”和“矩”屬性可用來表示一和0,美國《自然》雜志發(fā)表文章說,根據“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銣原子可成為量子計算機存儲器,如果有兩個銣原子存儲器,就可以實現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機的出現,也許將是又一場我們從未設想過的工業(yè)革命的開始。面對量子計算機,所有摸過計算機的手都會在頃刻間因為心花怒放而劇烈顫抖,就像全體同時得了帕金森:只要想一想,手提電腦將一輩子都不用充電,硬盤(如果還有硬盤的話)存了全世界所有信息后還有四分之三的空間……
而這只是量子計算機最微不足道的兩個新功能之一!
1995年,美國的康奈爾、維曼和德國的克特勒通過實驗證實“玻色/愛因斯坦凝聚”,2001年,他們獲諾貝爾物理獎。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的否定,持續(xù)到他生命的盡頭,從未改變。但他最后依然超越了牛頓。他與牛頓的不同不僅在于他成名后堅決拒絕當官兒,更重要的是,他并沒有因為成為權威而成為物理學的暴君和獨裁者。愛因斯坦與玻爾這兩個一生的敵人,一見面就張飛殺岳飛,但其實誰也沒真打算殺了對方。愛因斯坦后來還專門請玻爾去普林斯頓做過演講。此事有據可查,因為當時坐在下面洗耳恭聽的,就有今天的物理泰斗楊振寧。
就是這個與愛因斯坦在同一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獎的玻爾,這個理應仇恨愛因斯坦一生否定量子力學的后起之秀,他后來說:“愛因斯坦的成果使人類地平線無限展開,而同時我們對宇宙的想象畫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完美與和諧?!?/p>
1922年11月,瑞典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1921年空缺的物理獎補授愛因斯坦,同時把1922年物理獎授予玻爾,11月11日玻爾致信正在亞洲旅行的愛因斯坦:“關于授予諾貝爾獎金一事,我很高興地致以最衷心的祝賀。這種外界推崇對您可能毫無意義,不過這筆錢或許有助于改善您的工作條件……倘若我竟被提名與您同時獲獎,這可稱我從外界所能得到的最大榮譽和愉快。我知道我是多么地不配,但我想說——且不論您在人類思想方面付出的崇高努力——,僅僅您在我從事的專業(yè)領域里所奠定的基礎就足以與盧瑟福和普朗克并肩。其實在考慮給我這個榮譽之前,應當首先考慮您的貢獻。在下實乃三生有幸?!?/p>
1923年1月11日,仍在旅途中的愛因斯坦回信:“我在日本啟程前不久收到您熱誠的來信。毫不夸張地說,它像諾貝爾獎一樣讓我快樂。您覺得您在我之前獲獎有些不妥,您的憂慮讓我倍覺可愛——它彰顯了玻爾本色。您的原子最新論著在這次旅行中陪伴著我,也倍增我對您精神的敬佩。”
此生得一友如愛因斯坦者,此生得一敵如玻爾者,足矣!
他們才是偉大的科學家。
我們熱愛愛因斯坦,并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
(2015年5月26日11稿畢于北京天堂書房)
責任編輯 ? 洪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