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所有知識均是按編碼系統(tǒng)排列組合的,學習就是編碼系統(tǒng)的形成過程,這種有內在聯系的知識可以使人超越給定的信息飛速前進。而“發(fā)現法”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感態(tài)度對實現教學目標所起的作用,通過探索和學習,發(fā)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同時體驗到發(fā)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種興奮感和自信心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習的成功最易轉化為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克服了一定的困難,從而獲得成功,那么他們以后的學習就會更積極主動,興趣就會愈加濃厚?!鞍l(fā)現法”便是可以讓學生處于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發(fā)現法” 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防止學生的分化現象、提高教學質量非常重要。
◆事例選擇很重要
應用“發(fā)現法”教學,事例的選擇尤為重要,正確的選擇會使“發(fā)現法”的運用更加深入、效果更好。如在“慣性”教學中,經常會接觸到離弦飛箭、汽車啟動、緊急剎車時乘客的運動狀態(tài)變化等問題。學生由于初學物理,知識尚不夠豐富,問題中的知識和規(guī)律很難靠他們自己“發(fā)現”,因此不太適合應用“發(fā)現法”。而在“透鏡”教學中,教師把透鏡(凹透鏡和凸透鏡)分類后讓學生觀察,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發(fā)現不同透鏡的特點,再在教師的指導下用不同的透鏡觀察物體,通過改變透鏡和物體之間的距離,體會成像清晰程度的變化以及像的大小變化。接下來在光具座上的實驗,學生便可通過觀察蠟燭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虛實等問題,輕松總結出結論。
◆具體實施三步走
初中生的好奇心特別強,而在好奇心背后隱藏著的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抓住學生特點,發(fā)掘教材的啟發(fā)性和趣味性,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發(fā)現法”是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法,實施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課題的引入要有吸引力。正所謂“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必須在講課的開始階段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快被激發(fā)。一般的做法是在引入新課時,巧妙地設置懸念。例如在講“浮力”一課時,教師先拿出三個雞蛋,分別置于三杯水中,這時學生發(fā)現的是一個奇特的現象:這三個雞蛋一個沉在水底,一個浮在水面,一個則懸于水中,當學生大惑不解時,教師再往杯中分別加進一些“水”。這時,學生又看到了更為奇怪的現象:沉底的雞蛋慢慢地浮了起來,漂浮在水面上的雞蛋卻沉入水底,而那個懸浮在水中的雞蛋更為奇怪,通過加“水”的手段,既可讓它上浮也可讓它下沉。這三個平平常常的雞蛋立即成為學生思考和議論的中心,迫切揭開浮力之謎的學習積極性也隨之被調動起來。
第二步,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逐步解開懸念。比如,當掌握了“沉浮條件”之后,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雞蛋重量并未改變,那么促其上浮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在得出“浮力改變”的答案之后,教師可繼續(xù)發(fā)問:是什么促使浮力發(fā)生了改變呢?由此可直接導出一個公式:F浮=ρ液gV排,g和V排是不變的,那么肯定是液體密度,即“水”發(fā)生了變化。
第三步,要想不斷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再設置懸念。比如,學完“浮力”之后,教師可以再拿出一個熟雞蛋,將其平放在桌子上,用力使其高速旋轉,讓學生觀察,幾秒鐘之后,這只雞蛋神奇般地直立起來,面對如此奇怪的物理現象,教師不須作任何解釋,而是將這個問題留給學生去思考、研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最好的學習動力。事實證明,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發(fā)現法”,有利于學生接受并牢固掌握物理知識,從而提高物理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