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莉
縱觀目前中國整體教育模式,感恩教育長期處于荒漠地帶。高考前“高考”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和學校教育孩子的唯一動力,通過高考后家長“功成身退”,科研成果和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成為了學生和高校老師追捧的對象,長此以往,學生進入社會后感恩意識淡薄、處理人際關系能力較弱,甚至出現(xiàn)了比“富二代”更嚴重的“啃老族”。這些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教育的孩子,從小處著眼,他們是父母未來的依靠,在將來還必將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從大處而言,他們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未來的頂梁柱,中國對內的社會發(fā)展、對外國際地位的提高都離不開他們的智慧。因此,重視感恩教育是高校工作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 大學生感恩意識現(xiàn)狀的調查
(一)調查引言
在新華網(wǎng)上看到一則消息,貧寒學子畢業(yè)后詐騙資助者千萬,上演了一場新版“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這讓筆者想起之前網(wǎng)上所報著名歌手叢飛一生助人,生命垂危之際探望者卻寥寥無幾,如此冷血無情之事發(fā)生在這些所謂的國家棟梁身上,真讓人無比寒心!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筆者以南京某高校為例,結合筆者自編問卷并采用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本科學生共150名,有效被測試者145名,以他們的感恩意識為調查中心進行了系統(tǒng)的問卷調查,希望通過分析調查結果以尋求增強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途徑。
(二)問卷分析
問卷總共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年級、性別、專業(yè)、家庭狀況、學習成績等;第二部分包括對父母、他人、社會的感恩意識,以統(tǒng)一標準整體評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現(xiàn)狀。
分析表1可知,51.72%的大學生會打電話回家報平安,6.90%的大學生不知道父母雙方的生日,17.24%的大學生沒想過計算自己的花銷,10.34%的大學生從不幫忙做家務,3.45%的大學生從未考慮過報答父母。這些比例表明,只有少部分大學生不懂體諒父母,大部分學生能夠感恩父母并從內心希望報答父母。
分析表2可知,68.97%的大學生會視情況而幫助有困難的同學,65.52%在接受他人幫助后會再去幫助他人,68.97%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一開設感恩課程,58.62%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58.62%的大學生說不清報效祖國對于自己的意義??傮w而言,大學生是理性的,他們會視情況而幫助他人并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回報他人的幫助,但是他們說不清報效祖國對自己的意義,這是高校工作者應該深思的一件事。
二 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表現(xiàn)
孔子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接受父母養(yǎng)育卻不知感恩,那跟養(yǎng)狗養(yǎng)馬沒什么區(qū)別。然而,不少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脫離家長的管教,如同脫韁野馬自由散漫,逃課、上網(wǎng)、奢侈消費、視父母如取款機,對父母、老師等毫無感恩之心,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無視感恩
有些大學生體會不到父母掙錢的辛勞,他們追求時尚,崇尚消費,“重物質享受,輕精神追求”。[1]他們將父母視為取款機,為了能從父母那里取得金錢而不惜使出渾身解術。回到家后,他們常常以學習為名而逃避家務,將自己偽裝成勤奮好學的樣子。實際上,他們在學校里常常成群逃課,在宿舍上網(wǎng)或者逛街購物,只有老師點名或者劃重點時才迫不得已去上課,學習成績60分萬歲,甚至為了追求及格而作弊;即便是人在課堂,也是心在手機上,有的甚至隨便進出課堂,不懂尊重老師,而是熱衷于對老師穿著談吐品頭論足。所以他們在擇業(yè)時往往只考慮個人利益,工作中視同事為工具,對他人的幫助不會感謝。有些接受社會捐助的學生竟然說,“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所圖的,我的工資不高,不能夠幫助別人?!?/p>
(二)不會感恩
更多的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卻不知如何表達。他們明白父母的艱辛,也知曉大學生活來之不易,所以他們的感恩方式局限于取得好成績回報父母。其實,適當?shù)难哉Z關懷、力所能及的家務分擔有時候比空虛的分數(shù)更讓父母感動,根據(jù)問卷調查顯示,僅有51.72%的學生會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同時,由于和老師的接觸往往只有上課45分鐘,且大部分大學都是一個專業(yè)集中上課,即便內心想對老師表達感恩之情,也會因為害羞、家境貧困或者其他原因而未能實現(xiàn)。而那些接受社會資助的貧困學生往往因為缺乏與社會機構的聯(lián)系渠道也無法感恩,他們更傾向于將感恩之情藏于內心,希望通過好好學習回報社會。
三 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原因透析
研究表明,人的道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在早期發(fā)展中對自己父母或養(yǎng)護人的價值標準加以內化;第二個階段是人在擴展了公共生活中由于不斷做出同情共享的反應而掌握價值標準;第三個階段是人能夠主動判斷、選擇價值標準并加以持守。[2]可以得出,家庭是學生初識感恩的搖籃,學校是學生在血緣關系外進一步了解感恩的奠基石,而社會則是檢驗學生感恩意識的“試金爐”。令人難過的是,有些大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助學崗位挑三揀四,有些人視國家助學金為理所當然,甚至有些人畢業(yè)工作了遲遲未還助學貸款。這種文化水平與道德水平不一致的現(xiàn)象折射出了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淡薄,而其中的原因包括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對讀書的盲目崇拜促使很多家庭對文化教育頂禮膜拜,將讀書視為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同時,父母本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即便是家庭條件再困難也會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這就使得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忽略了父母的艱辛并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另一方面,“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使得很多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以為物質滿足可以填補一切,也灌輸給了孩子“金錢是萬能的”的思想,一切唯物質論。綜上,種種原因綜合起來造成了家長對道德教育不屑一顧,更妄論感恩教育!長此以往,孩子道德觀必然會扭曲。盧梭曾說過:“當舒適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盵3]事實勝于雄辯,這在湖南臺播放的《變形計》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那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由于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而淪落為問題少年,卻往往因為農(nóng)村人的絲絲溫暖而得以重生。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讓孩子從小在家庭教育中對感恩耳濡目染是至關重要的。endprint
(二)學?!拔ǚ謹?shù)論”
《舌尖上的中國2》提到了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家長和孩子圍繞著高考展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一直以來,雖然不少學校提倡全面發(fā)展,但在大部分家長和老師心里學習成績仍然占據(jù)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這種思維也影響了孩子,狹隘的學習觀使得孩子覺得考入大學就是對家長和老師最好的回報。步入大學后,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促使大部分學生專注于專業(yè)成績和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而脫離家長和老師高壓管制的新氛圍也導致更多學生荒蕪學業(yè),虛度四年大學時光。所以就學校這塊而言,其在學生的感恩教育中作用甚微,這絕對是與真正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馳的。
(三)社會功利性太重
郭美美案件甚囂塵上,這樣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本應該有著積極向上的美好生活,卻因為對拜金主義的盲目崇拜而忽略對現(xiàn)有生活的感恩而即將面臨牢獄之災。事實上,在這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郭美美”呢?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同時也暗藏著各種各樣的誘惑與壓力,大部分大學生既沒有社會經(jīng)驗又沒有人脈關系,忙于奔波的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在社會中立足,沉迷于勾心斗角的他們往往會犧牲看似分文不值的感恩意識;同時,網(wǎng)絡等媒介魚龍混雜,色情、暴力文化,低俗娛樂新聞一次次刷新著大學生的感恩底線,在這樣一個大染缸里他們極容易迷失自我。事實上,社會并不是靠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構建起來的,因為專業(yè)知識僅僅是工具,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立足社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自然包括感恩意識,馬克思曾說:“恩情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良好紐帶。大到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4]當然,這并不是說感恩是萬能的,但“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絕對是無法為社會容忍的。
四 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對策
《資治通鑒》里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蹦壳岸?,不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還是學生自己都更多關注“才”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德”的重要性,造成了社會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諸如“劉霆背母上學”的報道,在劉霆看來是理所應當?shù)氖聟s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由此可見,社會群體對“德”的期望值依然很高,尤其是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因此,筆者認為需要通過如下幾個途徑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以提高他們“德”的水平。
(一)建立感恩意識傳播載體
大學生自我意識強、思維活躍,他們排斥傳統(tǒng)枯燥的理論說教,更喜歡新鮮活躍的教育方式,他們更喜歡的是實踐而非說教,因此,我們需要建立感恩意識傳播載體,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認識。一是可以在每年寄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附上暑期感恩實踐表,要求新生在高考后的暑假里做些感恩的事,諸如幫父母做家務、感恩高中老師等;二是在新生開學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上增加感恩內容的宣傳,專門開辟一節(jié)課以播放諸如“感動中國”的視頻,并請同學們互相推薦一名懂得感恩的同學,講述他或她的感恩事跡;三是在校學生專欄的網(wǎng)站上刊登那些懂得感恩的學生的事跡、主辦以“感恩”為主題的論文比賽、演講比賽,邀請感恩代表到學校舉行講座,開通“微博”“人人”等宣傳渠道等[5];四是開辟為期一周的感恩實踐課,要求學生計算這一周的花銷、參加校園清潔服務、到社區(qū)或景區(qū)服務等。
(二)改進感恩意識教育方式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學老師是學生即將踏入社會的引路人,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也許有的學生會對老師的課不感興趣,卻會因為老師的一兩句話而終生受益。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老師的師德建設,鼓勵老師除了教授專業(yè)課外也要與學生多交流,這對于輔導員而言更是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在學校組織的第二課堂、暑期“三下鄉(xiāng)”、社區(qū)服務等活動中,老師也要以身作則,帶領學生身體力行,用實踐行動灌輸給學生服務他人的感恩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將感恩意識化被動為主動,體現(xiàn)在日常點滴生活中。
(三)貫徹感恩教育評價體系
大學在學生的人生之路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從家長手中接過學生的接力棒,又是負責將學生送往社會的奠基石。南京某大學曾出現(xiàn)過著名的“陪讀村”,這是大學在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中失敗的表現(xiàn)。筆者認為,大學應該除了成績單外,還要建立一個感恩評價體系。這一體系將最終作為表格附隨在大學生檔案里,它不僅包括大學生在大學生活里所做的所有感恩事跡,也包括家長、學校、社會和其他學生對他或她的感恩評價。這個體系也有一定的分數(shù),對于沒有達到分數(shù)的學生要求他們自己寫一份檢討信附隨在檔案里,讓他們終身銘記。
參考文獻
[1]辛如彬.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淺析[J].四川文理
學院學報,201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盧梭.懺悔錄[M].馬振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林藩.學校思想道德教育過程辯證性探析[J].龍巖學院
學報,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