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籍毅++王鑫強
摘要 電影療法是近二十年來興起的一種心理咨詢模式,它是一個系統(tǒng)的干預或援助過程,是在良好的治療關系的基礎之上以影視或影視片段作為治療媒介,結合其他有效的治療技術,對來訪者在觀看影片過程中或之后所產生的內心體驗以及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動力關系進行分析、解讀,促進來訪者自我領悟或習得問題處理技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文章從以往研究對電影療法的定義、作用機制、治療階段等方面回顧了電影療法的發(fā)展,并概述電影療法的干預模型,述評經典案例,最后提出了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 電影療法;電影治療;干預流程
分類號 B8491引言
電影療法是20世紀90年代在歐美國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治療新模式。在國外,電影療法的應用范圍日趨廣泛;但在我國,將電影療法作為一種醫(yī)療康復的方法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則只有數年時間。電影療法整合了電影觀賞與心理治療等多門學科知識,強調來訪者在與咨詢師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下,以影視作品為媒介,通過自我投射與自我審視,促進自我的重新整合和個性發(fā)展,以達到治愈心理問題的目的。
目前,關于利用電影療法作為治療手段的研究還很少。傳統(tǒng)關于電影和治療的研究都只關注電影中如何描繪心理治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人員,很少提及電影療法的應用。在國內,電影療法大部分情況下仍被作為藝術治療的一個方面提及。因此,有必要系統(tǒng)地回顧以往研究者對電影療法概念的界定、作用機制及梳理其干預流程。
2電影療法的定義
電影療法是閱讀療法的延伸,在治療過程中可以被看作一場具有刺激性的討論或一次隱喻性的干預。以往研究者對電影療法(cinematherapy)的簡單定義是:選取具體的商業(yè)電影讓來訪者獨自觀看或集體觀看以此獲得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技術(BergCross,Jennings,& Baruch,1990)。有些研究者稱這些“使用商業(yè)電影的理論”為“觀影任務(video work)”,并把“觀影任務”定義為:使用電影來促進自我領悟,使得治療方法更多樣化,為之后的干預手段作鋪墊(Hesley W & Hesley G,1998)。也有研究者認為電影療法是一個運用電影作為隱喻來提升來訪者洞察力和引導其積極成長的治療過程(Powell,Newgent,& Lee,2006;Kuriansky,Ortman,DelBuono, & Vallarelli,2010)。由此可見,以往研究者對電影療法的定義雖然各有側重,但都概括了電影療法的要素,即電影療法是以電影或電影片段作為治療媒介,對來訪者在觀看影片過程中或觀影后所產生的內心體驗以及治療中產生的動力關系進行分析、解讀,促進來訪者自我領悟或習得問題處理技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3電影療法的作用機制
電影療法的作用機制概括起來包括三個方面:滲透性、安全距離及隱喻作用。
滲透性指的是被試身處電影營造的氣氛中時能潛移默化地發(fā)生改變。盡管被試的心理阻抗程度不一,但這并不影響電影的滲透作用。已有研究發(fā)現電影療法的效果與其心理阻抗水平不存在顯著相關(Wang & Zhang,2011),因此,電影療法被認為是具有內隱性、保護性、滲透性優(yōu)點的干預方式(王鑫強,張大均,2011)。
安全距離指的是電影療法使來訪者不必直面問題,而是利用電影作為載體給他們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方式闡述自身問題,這樣能降低來訪者的阻抗。電影可以讓來訪者通過對劇中人物的認同以及對電影人物行為和動機的分析進行自我探索,而且會讓來訪者以一個更高的新視角來看待他們的問題,并且有望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izza,1997)。電影療法能為來訪者和治療師提供一個共同探討的機會,從而鞏固他們的關系(Berg-Cross,Jennings,& Baruch,1990),來訪者不僅可以從電影中學到解決策略,也可以針對現實生活提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法(Newton,1995)。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年第7期 (總第23期)黃籍毅王鑫強電影療法的作用機制、干預流程及案例述評電影療法之所以能夠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除了電影本身具有的“滲透性”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電影會提供給來訪者一個“隱喻”。商業(yè)電影中的隱喻是被熟知的廣泛應用于娛樂、誘發(fā)強烈情感和認知探索的媒介(Marvasti,1997)。電影可以通過隱喻投射來訪者的無意識情結,喚起來訪者更多的洞察力和慰藉,電影中的隱喻描述著來訪者的問題,通過刺激暗示來訪者對自我認同進行探索促進他們的成長,這是電影療法的終極目標(Hesley,2000; 2001)。有研究證實:電影療法不僅僅是簡單地觀看電影,電影療法包括對規(guī)定的電影治療性的討論以及來訪者就相似的人物性格通過策略性的質疑和隱喻性語言的討論,避免來訪者在處理困難情境時產生阻抗,利用電影創(chuàng)造出的有針對性的隱喻來捕捉當前問題的本質并就此展開討論。這些電影不僅能起到直接治療的效果,還能進一步提升病人對自我困境的覺察(Sharp,Smith, & Cole,2002)。電影使用隱喻作為提高來訪者洞察力的跳板,有助于團體治療的建立(BergCross,Jennings,& Baruch,1990; Dermer & Hutchings,2000)。
4電影療法的適用對象及頻率
電影療法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有自己的適用群體。傳統(tǒng)的電影治療主要應用在大學、臨床門診、精神病醫(yī)院等領域。在青少年中,電影治療主要用于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在臨床門診上,主要用于進食障礙患者(Dumtrache,2014)、情緒障礙患者(Powell,Newgent,& Lee,2006)的心理問題干預;在精神病治療中,電影治療主要針對物質濫用、抑郁癥等。同樣,電影療法適用于各種有心理困擾的個人、夫妻以及家庭成員(Dermer & Hutchings,2000)。此外,電影治療還被應用于犯罪人員心理矯正等領域(張愛寧,2008)。
縱觀國外的研究可以發(fā)現,電影療法多數時候是作為一種輔助的干預手段對已經接受一定時長的治療的患者進行康復干預。國外關于電影治療的研究范圍較廣,研究發(fā)現電影療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來訪者,有文獻指出,精神狀況較為活躍、亢奮的精神病患者不適合使用電影療法。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即使是處于低功能水平的患者,電影療法仍具有一定的潛在幫助。
雖然王鑫強等人的系列研究發(fā)現,僅干預一次的電影療法具有即時療效并能持續(xù)一周左右(Wang,Zhang,Wang,Xu,& Xiao,2010;Wang & Zhang,2011;王鑫強,張大均,2011),但值得重視的是,電影療法仍是一個長期的、有固定頻率的治療手段,電影療法的頻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觀影次數應不低于四次,頻率不低于每月一次。
5電影療法的干預流程
電影療法的干預流程按照觀影的前后順序,可分為觀影前、觀影中、觀影后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包含的要素如下圖所示:
5.1觀影前
5.1.1診斷
為了使治療更有成效,評估診斷觀影的對象是十分必要的。觀影前咨詢師應對來訪者進行初步的診斷評估。
第一,確定目標。根據來訪者的具體問題,咨詢師應與來訪者共同商討或幫助其制定治療目標。例如,預計五次治療能提升到怎樣的水平,并共同商定幾個指標作為評定標準,指標應該包含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
第二,被試分組。從群體治療的角度來說,來訪者問題同質時治療效果更好,即被試同樣為人際信任困難群體或同為情緒障礙群體等。根據以往的研究來看,來訪者問題處于中等水平效果最好,不宜過于嚴重。此外團體治療每組人數應在適宜范圍內(已有臨床研究一般每組8~10人左右),人數太多可能會影響療效。
第三,主動性原則。從心理咨詢的角度看,當來訪者意識到自己的困惑或問題,有自我改變的意愿和動機,愿意接受電影療法時,輔導的效果相對較好。也有實踐者提出學校心理咨詢不必堅持“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主動性原則,因為電影療法不僅僅是針對已有臨床癥狀的來訪者,還是一種預防和發(fā)展性的教育輔導方式。不過,這仍需要輔導人員從學生的自身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運用鼓勵、商量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揮其參與觀影活動的主動性。
5.1.2選片
有效的電影治療始于對指定電影的精心選取,電影選取的適宜性關系到整個治療的成敗。電影療法的電影選取非常費時,治療師要根據不同需求選取電影。例如,不適宜指定一部非常悲傷的電影給重度抑郁來訪者觀看,除非電影中已充分表明解決辦法。要選取電影,必備步驟是對電影進行評估。
首先,完善對內容和來訪者參與度的評估是使任何類型的干預成功起效的必要步驟,電影療法也不例外(Christie & McGrath,1989)。評估一部電影應該基于治療師對治療成員當前問題、興趣愛好、干預目標的綜合考量。Hesley W和Hesley G(1998)建議治療師詢問被試的電影偏好,并從他們選定的電影名單中提名。有研究者認為一個家庭干預使用的電影評估過程依次為:提出現有問題及治療目標;評估難度;確定來訪者的電影理解能力以及對電影人物的分辨能力;考慮其他問題(例如來訪者的文化程度、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性取向、性別等);根據評估結果,尋找匹配來訪者問題的電影。
電影療法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具有時間限制和主題定向的團體輔導(Duncan,Beck,& Granum,1986),因此在評估電影的過程中要針對治療的問題來選擇電影,如果電影內容沒有針對性則可能會增加治療過程中的阻抗。然而,選定的電影在隱喻層面上與治療主題相關比僅在文字上相關效果更好。另外,在電影選擇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是否存在不恰當的內容。電影的治療價值應與限制級水平(例如暴力或其他有可能引起來訪者阻抗的內容)進行權衡。需要特別關注電影中治療師的不正確舉動,若電影中出現治療師羞辱、攻擊來訪者等鏡頭,則會影響來訪者對治療的信任程度,這樣的電影不應列入參考范圍。
其次,本土影片優(yōu)先原則也是需要注意的。例如在土耳其研究者所做的利用電影療法治療重癥精神病患者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被試更青睞本土化的電影,好萊塢出品的電影雖然場面宏大,但由于缺乏與本土文化的契合,一些細節(jié)之處并不能完全被被試理解(Yazici,Ulus,Selvitop,Yazici,& Aydin,2014)。因此我們在篩選影片時應考慮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本土電影也許更能觸及被試心里的隱秘情感。
再次,兒童及少年的干預影片選擇應考慮理解能力。在Powell等人(2006)利用電影療法提升青少年自尊水平的研究中,被試的平均年齡為1129歲,當時研究人員沒有針對這個年齡選取電影,導致最后電影治療效果不顯著。這啟示我們當面對年齡較小的被試時應考慮被試的理解能力,選擇他們理解能力范圍內的電影,相對于好萊塢出品的國際大片,也許本土動畫作品的效果更顯著。
5.1.3觀影前的準備
為了能更合理地指導來訪者觀影,治療師應提前觀看選定的電影,并決定接下來是哪一部分的來訪者觀影。咨詢師在給來訪者觀影前應遵循以下步驟。
首先,治療師再次觀影。治療師在播放電影之前,要再次觀看電影,熟悉電影內容。從治療的角度來看電影,跟娛樂性的角度看電影是有很大不同的。第二次觀看電影能更好地關注電影的治療價值。例如治療師會評估影片的感染力,考量電影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被試共鳴。
其次,確定觀影的地點、時間以及成員。治療師應提前確定觀影地點和時間,提前通知來訪者,保證團體治療按計劃進行。其中,還應注意的是觀影設備的播放效果以及觀影地點的容納程度,并根據治療計劃選取相應的被試數目。
5.2觀影中
5.2.1影前導看
在分配觀影任務時,治療者應預先描述電影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推薦。觀影前的導讀包括對電影簡要的介紹(包括演員、導演、獲獎情況、名家影評、大眾反響,但不包括故事梗概),目的在于激發(fā)來訪者觀影的興趣,這也是干預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Wang et al.,2010)。
Horne 和Passmore (1991)闡述了在指定觀影作業(yè)時語調的重要性。他強調提前描述任務和給來訪者一張手寫的指令很重要。另外,讓來訪者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任務(回答任務)也很重要。這能讓來訪者清楚地意識到他們被寄予怎樣的期待,更可能完成任務。如果來訪者沒有完成任務,那么治療師就可以排除指令不清的緣故。
5.2.2記錄反應
在觀影的過程中,被試的反應也是應該被記錄下的指標。例如被試鼓掌的次數、流淚的次數或其他反應,這可以作為后續(xù)討論的問題之一。
Bierman等(2008)曾對青春期少女做過團體電影療法研究,研究者為少女們提供了充足的爆米花,并把少女們添加爆米花的次數作為焦慮的指標之一記錄下來,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發(fā)現少女們焦慮水平有所降低。
5.3觀影后
5.3.1討論
在觀影結束后,治療師應安排一次會議用于討論。會議可以與觀影間隔一小段時間,讓被試回味電影梳理情緒。討論的內容可以是來訪者對電影的整體印象,或者就電影與患者現有問題相關或無關的概念和想法進行討論。電影中的主角一般都作為討論的焦點,典型問題如下:
跟我說說電影里的主角;
電影里主角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電影主角怎么看待他的主要問題?
電影主角怎么解決他的主要問題?
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主人公可以使用?
電影主角與其他角色的關系是怎樣的?
你最喜歡電影中的哪個角色?
大多數的來訪者會選擇電影中最明顯的主角或與他們聯系最緊密的角色來討論,治療師也可以問電影中特定的角色。
探索從電影中創(chuàng)立的隱喻的可能性。在張愛寧(2008)的研究中,被試在觀看《千與千尋》后,有人將“湯婆婆的油屋”看作精神世界的象征,有人將“戴面具的影子”看作失去靈魂,只剩下軀殼的人。對同一部電影,不同的被試有可能從中創(chuàng)造不同的隱喻。
來訪者從電影中得到的啟發(fā)也許能幫助他們產生新的想法、新的感覺以及新的行為。在Gramaglia等(2011)的研究中,被試L通過觀看電影并參與討論發(fā)現了自身存在的高強度的內隱攻擊性及自我貶低的特質,這啟發(fā)她改變與人溝通交流的模式并正視自身問題,努力尋求改變。
總之,簡單的觀看電影并不能構成電影療法,治療者可以針對被治療者的經歷問特定的問題或者使用間接的問題讓討論處于隱喻性層面,這樣可以減少患者的抵觸和阻抗心理。這種討論既可以是及時的討論,也可以是觀影結束后布置撰寫心得體會,延后一個星期后再進行討論,不過關于及時與延后討論效果的差異比較,目前尚在研究之中。
5.3.2被試反饋
治療師應詢問被試的觀影反饋并根據反饋對被試進行再評估,后期的報告可以根據治療師個人風格和治療類型而定。例如當被試表示電影時間過長,注意力不能集中時,治療師就應適當縮短觀影時長或選擇耗時更短的電影。后期的報告可以依照治療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側重,例如人際交往團體的電影治療側重點可以是人際交往態(tài)度的改善或提升。此外,還可以詢問被試對電影的喜愛程度和對輔導活動的建議等。
5.3.3后續(xù)追蹤
為了研究觀影實驗的后續(xù)作用,可以在觀影輔導結束的一段時間后對被試進行回訪追蹤測試。追蹤測試可以有效觀察到輔導的持續(xù)效果,能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但應注意的是回訪追蹤測試耗時不應過長。
6電影療法的干預案例
6.1一例精神病患者團體治療的干預案例
土耳其某精神研究所利用電影療法治療重癥精神病患者并取得了較好療效(Yazici et al.,2014)。觀影每周一次,四周一期。研究人員將可用于住院治療的電影列出,將電影的適用性、存在問題逐一對比,排除含有攻擊行為、性、侮辱性場面的電影,排除觀影當天較為亢奮的患者,在觀影中允許重放片段幫助被試理解,并記錄被試的反應(如大笑、哭泣、沉睡、鼓掌、憤怒等)。上午觀影結束后下午團體治療,治療主要包括治療師與患者就電影某些場景進行討論,鼓勵患者用自己的思想評價電影。這個研究因成功鼓勵患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產生不同的看法而取得成功,這表明精神病患者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除此之外,患者之間的交往增多,男士在每周例會之前都會刮胡子、穿正式的衣服,女士則會化妝精心打扮自己,這在以往的治療中是從未出現過的。
6.2一例進食障礙患者的干預案例
該案例的被試是一名患有嚴重進食障礙并伴有中度抑郁癥的中年女性,她經常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并不太配合治療(Gramaglia et al.,2011)。研究人員在常規(guī)治療中加入了電影療法,在觀看電影后患者會有45~60分鐘的討論時間與其他患者分享感悟,研究者通常會使用開放式的提問并根據患者的反饋問更多具體問題。在討論結束后,患者將要寫下她的感悟。她在觀影中意識到了劇中主角與自己性格的相似性,提升了自我洞察力并愿意改變,接受治療。
6.3一例不同程度成癮患者的團體治療
本次研究的被試是15名有不同程度的歷史成癮問題(性癮與藥物濫用)的少女(Bierman et al.,2008)。電影治療每月一次,安排在寬敞明亮的休息室,休息室內還準備了零食,女孩們可以隨意就坐并添置零食。研究人員會在電影前要求被試填寫一張關于觀影后的討論主題的表格。在觀影中治療師不會經常評價女孩們的行為表現,只問了很多開放性的問題,如“你覺得電影如何”“你如何看待母女關系”,電影提供了讓姑娘們了解具體沖突發(fā)生的方式并觀察在相似的情景中如何處理的機會,同樣鼓勵姑娘們研究自身動態(tài)的行為特點。隨著團隊凝聚力的增強,少女們逐漸降低了自我阻抗,開始在討論中聽取別人給予的建議。女孩們十分喜愛電影治療的體驗,不斷詢問治療師下一次什么時候開始。
7結論
電影療法是使用電影作為干預手段的療法,是一種間接地用于解決多種現存問題的方法(Lappin,2007),因其適用范圍廣,被試參與程度高,且作為適合多種治療的輔助手段而漸漸被治療師所重視。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仍多有空白,國外的這些研究給我國臨床工作者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電影療法為心理治療研究增添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因此可以將電影療法當成新的研究視點進行挖掘,開展一系列的本土化研究,將電影療法更好地融合進其他干預手段中,為我國的各類人群服務。
參考文獻王鑫強, 張大均. (2011). 有指導電影賞析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及其個體差異.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 Social Harmony.張愛寧. (2008). 觀影療心——電影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應用. 碩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BergCross, L., Jennings, P., & Baruch, R. (1990) . Cinematherap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sychotherapy in Private Practice, (8), 135-156.Bierman, J. S., Krieger, A. R., &. Leifer, M. (2008). Group cinematherapy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for adolescent girls. Residenti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 Youth, 21(1), 1-15.Christie, M., & McGrath, M. (1989). Man who catch fly with chopstick accomplish anything:Film in therapy—The seque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0(3), 145-150.Dermer, S. B., & Hutchings, J. B. (2000). Utilizing movies in family therapy:Ap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couples, and famil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8(2), 163-180.Duncan, K., Beck, D., & Granum, R. (1986). Ordinary people: Using a popular film in group therap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1), 50-51.Dumtrache, S. D. (2014). The effects of a cinema-therapy group on diminishing anxiety in young peopl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7, 717-721.Gramaglia, C., Abbate-Daga, G., Amianto, F., Brustolin, A., Campisi, S., & De-Bacco, C., et al. (2011). Cinematherapy in the day hospit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case study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Arts in Psychotherapy, 38(4), 261-266.Hesley, J. W. (2000). Reel therapy. Psychology Today, 33(1), 54-58.Hesley, J. W., & Hesley, J. G. (1998). Rent two films and let's talk in the morning: Using popular movies in psychotherapy.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Hesley, J. W. (2001). Using popular movies in psychotherapy. USA Today Magazine, 129(2668), 52-55.Horne, A. M. & Passmore, J. L. (1991). Family counseling and therapy (3rd ed.). Itasca: F.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Kuriansky, J., Ortman, J., DelBuono, J., & Vallarelli, A. (2010). Cinematherapy: Using movie metaphors to explore real relationships in counseling and coaching. In The Cinematic Mirror for Psychology and Life Coaching (pp. 89-122). NY:Springer.Lappin. (1997). Two thumbs up:A supervisors guide to the use of films. In Storm & T. C. Todd(Eds.),The reasonably complet systemic supervisor. Boston:Allyn and Bacon.Marvasti, J. A. (1997). Using metaphors, fairy tales, and storytelling in psycho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H. Kaduson & C. Schaefer (Eds.), 101favorite play therapy techniques (pp. 35-39). Washington DC: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Newton, A. K. (1995). Silver screens and silver linings: Using theatre to explore feelings and issues. Gifted Child Today, 18, 14-19.Powell, M. L., Newgent, R. A., & Lee, S. M. (2006). Group cinematherapy: using metaphor to enhance adolescent self-esteem. Arts in Psychotherapy, 33(3), 247-253.Rizza, M. (1997). A parents guide to helping children: Using bibliotherapy at home.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1997 winter newsletter, from http://www. gifted. uconn. edu/nrcgt/newsletter/winter97/wintr972. html.Sharp, C., Smith, J. V., & Cole, A. (2002). Cinematherapy: metaphorically promoting therapeutic change.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5(3), 269-276.Wang, X. Q, Zhang, D. J, Wang, J. L, Xu, H., & Xiao, M. (2010). Effects of supervised movie appreci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meaning sense. Health, (7), 804-810.Wang, X. Q, & Zhang, D. J. (2011). Movie genre,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 of supervised movie appreciation on improving meaning in life. The 9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Yazici, E., Ulus, F., Selvitop, R., Yazici, A. B., & Aydin, N. (2014). Use of Movies for Group Therapy of Psychiatric Inpatients: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64(2), 255-270.
Review of the Study,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Process of CinematherapyHUANG Jiyi;WANG Xinqiang(School of Psychology, 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Science of Jiangxi,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Abstract: Cinematherapy is a growing approach in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recently. It contends that self can be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 movi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paper reviewed on definitions in the past gathers up functional mechanism, intervention process and comments on some typical researches basis. In future studies, the cinema-therapists will improve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look for new fields, appl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etc.Key words: Cinematherapy;movie treatment;intervention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