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
【摘要】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是英國20世紀廣受好評的女作家,目前國內外伍爾夫的研究綜述基本止于2008年,本文以英國伯明翰大學的電子數據庫和藏書為基礎梳理了2009-2013年國外伍爾夫研究在書籍出版上的研究成果。近5年伍爾夫研究的重點是:伍爾夫作品與語言的關系研究,伍爾夫生態(tài)思想研究;伍爾夫現代主義研究;伍爾夫女性主義研究等。2009-2013年伍爾夫研究更多從哲學和文化(劇院、時尚、服裝)等角度挖掘出伍爾夫作品新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2009-2013;弗吉尼亞·伍爾夫;研究;述評
弗吉尼亞·伍爾夫被認為是英國20世紀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之一,從她在世起人們不斷研究她本人或其作品,近80年來,伍爾夫研究在國外的影響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減,反而每年有遞增之勢。以伯明翰大學圖書館為例,伯明翰大學圖書館是英國最大的學術類圖書館之一。內有250萬藏書和超過300萬手稿以及豐富的電子期刊數據庫。在伯明翰大學電子資料庫鍵入“伍爾夫”(Woolf)可以搜索到25300條結果,鍵入“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則可搜索到8537條信息,其中收入同行評審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s)共2381篇(部),全文網上收錄的有2278篇(部),論文(Articles )2407篇(部),評論綜述(Reviews) 424篇(部),書籍(Books) 614篇(部),學位論文(Dissertations )102篇,視聽資料(Audio Visual )4個,電子書(e-book)2篇,會議論文集(Conference Proceedings)34篇(部),期刊(Journals)兩個,電子期刊(e-Journals)1個,共收錄英語類資料2502篇(部),法語類25篇(部),西班牙語類15篇(部),意大利語類5篇(部),其他語類1篇(部)。從時間的分布來看,1930-1949年共收入有關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論文著作共93篇(部),1962-1972期間其搜索結果是103篇,其中論文57篇,書籍33篇,評論14篇,學位論文1篇,1973-1985期間則猛增到335篇(部),超過前四十年的總和,其中論文209篇,書籍72部,評論綜述54篇,畢業(yè)論文2篇。這是因為上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雌雄同體、現代主義與美學的興起,極大推動了伍爾夫的研究批評的發(fā)展?!拔闋柗蚺u趨勢與潮流經歷了幾個階段:時評已經20世紀40年代:革新、實驗與印象主義;50年代和60年代:哲學、心理學與神話;70年代:女性主義、雌雄同體、現代主義與美學;80年代: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和性/文本政治;90年代至今:女性主義、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與倫理學。[1]”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是西方各思潮風起云涌之時,伍爾夫的研究者受這些思潮的影響,提出更多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觀點。1986-1999年共收錄1051篇(部),其中論文575篇,評論353篇,書籍144部,視聽材料1部,學位論文1篇。2000-2006收錄962篇(部),2007一年收錄113篇(部),2008一年收錄144篇(部)2006-2008年共收錄405篇(部)。
目前國內外對國外弗吉尼亞·伍爾夫研究情況的綜述有高奮和魯彥2004年發(fā)表在《外國文學研究》的《近20年國內弗吉尼伍爾夫研究述評》、2006年英國敦提大學學者葛得曼(J.Goldman)出版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劍橋指南》(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Virginia Woolf),前兩位主要是對2004年之前國內外伍爾夫的研究現狀的歸納和總結,湖南商學院潘建教授2010年在《當代外國文學》發(fā)表的《國外近5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研究述評》,則對2004-2008年國外以英文類出版的伍爾夫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
潘建教授從女性主義、現代主義、心理學研究、人類學與倫理學研究、空間政治寫作研究等方面總結了2004-2008年國外伍爾夫研究的成果,尤其指出空間政治寫作學研究是伍爾夫研究的新的方向,是伍爾夫研究的新起點,并總結這五年伍爾夫研究出現了四個特色:1、伍爾夫研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2、原來單一性為主的研究走向了綜合性為主的研究,即她被置于共時性和歷時以及跨學科和多學科的語境中進行研究;3、伍爾夫的傳記研究再受青睞;4、伍爾夫國際學術研討會年會主題鮮明,每次年會的主題都不重復,并都有優(yōu)秀論文出版。2006年伍爾夫國際研討年會就在伯明翰大學舉行,該校并編寫并出版了該年會的論文集《伍爾夫的邊界:第16屆國際伍爾夫研討會論文選》(Woolfian Boundarie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Sixte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ginia Woolf) 。
不過潘建教授對國外伍爾夫的研究介紹基本限于2009年前,2009-2012年國外的伍爾夫的研究現狀仍然如火如荼,伯明翰大學的電子數據庫顯示2009-2012年收錄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相關的論文書籍共收錄623篇(部),其中書籍(Books)39部,評論綜述(Reviews)89篇,論文(Articles)共3431篇,會議論文(Conference proceedings)10篇,學位論文(Dissertations)16篇,電子書1部,僅2009-2010就收錄301篇(部)。2013又增加了21部,本文擬以伯明翰大學的數據庫和庫存圖書為資源,繼潘建教授之后對2008年之后的國外伍爾夫的研究在書籍出版方面進行介紹。
2009-2013年伯明翰大學電子數據庫共收錄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相關密切的書籍60余部,這些書歸納起來出要有以下幾大類:
(1)伍爾夫作品選編、書籍再版并加入新的觀點和內容。斯圖亞特·克拉克(Stuart N. Clarke) 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Vol. 5, 1929-1932. (2009);兩年后又出版了:《伍爾芙散文集第六卷和1906-1924》(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Vol. 6, 1933-1941 and additional essays, 1906-1924 (2011);赫爾邁厄尼·李(Hermione Lee):《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集》 (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 )( 2010 );邁克爾·赫伯特和蘇珊·塞勒絲(Michael Herbert and Susan Sellers)編輯的《海浪》 (The Waves)(2011);馬克·赫西(Mark Hussey)編輯的《幕間》(Between the Acts )(2011);道洛世·道奇編輯的( Dorothy Dodge Robbins) 《達洛維夫人》 (Mrs. Dalloway)(2012)。
(2)伍爾夫作品與語言關系的研究。如朱迪斯·愛倫( Judith Allens)的)《弗吉尼亞.伍爾夫與政治語言》( Virginia Woolf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2010) ;艾米莉. 達爾加諾(Emily Dalgarno)的)《弗吉尼亞.伍爾夫與語言遷移》(Virginia Woolf and the Migrations of Language)(2012)。不少作家注意到伍爾夫對外語有濃厚的興趣,艾米莉. 達爾加諾在這本書里認為,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豐富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使用,部分是由于她對外國文學和語言有著濃厚的興趣——主要是希臘和法國,也有俄羅斯、德國和意大利。在伍爾夫的作品《海浪》和《歲月》中,她預見翻譯跨越邊界時后殖民地社會的問題,在第一次的深入研究伍爾夫和歐洲語言文學后,艾米莉. 達爾加諾開啟了一個有益地解讀伍爾夫作品的新方式。西奧多. 庫魯瑞斯( Theodore Koulouris) 撰寫的 《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品中的希臘風格和損失》(Hellenism and Loss in the Work of Virginia Woolf )(2011)雖沒有直接說明伍爾夫作品中語言所表現出來的重要意義,但其論文中特別強調希臘語言和文學對伍爾夫作品的影響。
(3)承繼前五年的熱潮,伍爾夫的傳記作品依然熱度不減,瑪利亞·迪巴蒂斯塔(Maria DiBattista)評論性傳記《想象弗吉尼亞.伍爾夫:評論傳記的一個嘗試》 ( Imagining Virginia Woolf: An Experiment in Critical Biography ) (2009) ,是對傳統(tǒng)伍爾夫傳記的極好補充;海倫·索思沃思(Helen Southworth)的《倫納德和弗吉尼亞·伍爾夫,賀加斯出版社和現代主義網絡》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Networks of Modernism )(2010)則從伍爾夫的丈夫倫納德·伍爾夫以及他們擁有的賀加斯出版社的角度來講述倫納德和伍爾夫的故事。
(4)受近幾年生態(tài)批評的影響,國內外伍爾夫研究者開始著眼于伍爾夫作品中所體現的生態(tài)意識,目前國內較早研究伍爾夫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的是申富英的《伍爾夫生態(tài)思想研究》,2009-2013年期間,國外研究該主題的仍有不少,如沃特.克里斯蒂娜(Alt Christina )《弗吉尼亞·伍爾夫與自然研究》 (Virginia Woolf and the Study of Nature) (2010) 。早在1999年就有論文談及伍爾夫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并稱之為女性生態(tài)主義。伍爾夫非常熟悉當時生命科學的新進展, 她接受了從自然歷史傳統(tǒng)生物分類學和新的實驗室生物學到新興學科---動物行為學和生態(tài)學,她確信這些學科領域能幫助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提供一種新的寫作策略。以前很多學者發(fā)現或論證伍爾夫接受了生物科學和優(yōu)生學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在這本書里沃特.克里斯蒂娜舉例論證伍爾夫怎樣利用當時生命科學的方法和目標去進行自己的文學試驗。
(5)2004-2009年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研究表現在對比研究,有的通過對比探討伍爾夫的美學思想,有的研究戰(zhàn)爭敘事,有的則對利用先進技術情況感興趣,還有的研究她與市場經濟的關系。2009-2013年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研究仍在繼續(xù),此階段結合不同哲學思想如本雅明的哲學思想、觸覺現代主義、吉爾.德勒茲的后現代主義解析伍爾夫的作品,還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伍爾夫與時尚與戲劇等的關系。安吉利卡(Angeliki Spiropoulou)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現代與歷史:星座與本雅明》 ( Virginia Woolf, Modernity and History: Constellations with Walter Benjamin)( 2010) ,安吉利卡認為瓦爾特·本雅明的哲學思想提供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新視野去解讀伍爾夫的作品,去解讀具有歷史架構表現出顯著的政治傾向和興趣的作品,如涉及歷史怎樣被認知和記錄的作品,還解決了現代藝術作品的意義和地位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德里克·瑞恩 (Derek Ryan)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和物質性理論:性別、動物、生活》(Virginia?Woolf?and the Materiality of Theory : Sex, Animal, Life)(2013),通過緊扣文化與自然、具象與環(huán)境、人與非人、生命與物質的關系演示了伍爾夫的寫作里如何創(chuàng)立物質理論。他通過研讀伍爾夫的文本,包括《到燈塔去》、《奧蘭多》、《自己的一個房間》、《海浪》等,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伍爾夫所提供的關于自然世界、性別差異、性、獸性和生活本身等問題的全新見解。 瑞安開創(chuàng)伍爾夫研究新的理論范式即把伍爾夫放置于與法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對話中,吉爾·德勒茲引用了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美學作為他最重要的哲學概念的典范,著名的當代理論家包括?羅斯·布雷多替(Rosi Braidotti),堂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凱倫·巴拉德(Karen Barad),和簡·貝內特(Jane Bennett)等也是如此,他們全部影響著轉向新唯物主義的最新批評。在伍爾夫的寫作中定位理論和在理論中定位伍爾夫一樣,此書把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牢牢地帶入當前如女權主義哲學、酷兒理論、動物研究和后人文科學等文學研究論辯的最顯著的位置;阿比·加林頓(Abbie Garington)的《觸覺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寫作中的觸摸和觸覺》(Haptic Modernism :Touch and the Tactile in Modernist Writing)(2013),以現代主義經典的四大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弗吉尼亞·伍爾夫,勞倫斯(D. H. Lawrence)和多蘿西·理查森(Dorothy Richardson)的作品為例,提出觸覺體驗是在20世紀初期存在的核心,并且都用難以捉摸的觸覺展示它的所有魔力,這些作家進一步進行形式上的實驗,使自己的寫作激起讀者觸覺的反應。通過定義觸覺,通過觀察它在現代主義寫作中所擔任的角色,這本書顯示出文學研究領域以觸覺為導向分析文學的跡象,鑒定了我們可以稱之為“觸覺現代主義”的東西。
2009-2013年伍爾夫現代主義研究開始關注伍爾夫與戲劇舞臺的關系以及伍爾夫與時尚、文學現代性的關系,其中R.S·柯本 (R.S. Koppen)博士的《弗吉尼亞·伍爾夫,時尚與文學現代性》(Virginia Woolf, Fashion and Literary Modernity )(2009)有一定的代表性。書中表述了伍爾夫作品中所體現出的現代時裝意識,以及時尚和文學現代性的關系,伍爾夫作品里的帽子和面紗既是現實生活中的物品,又具有象征含義。服裝和裁縫樣式在現代文學的文本表達的意義在于把時尚、文化、文學在一起研究的跨學科方法,給予我們一個分析當代作品文化的具體化和表演化的特殊方法;研討伍爾夫和科學關系的還有哈里·亨瑞(Holly Henry)的 《弗吉尼亞·伍爾夫和科學話語:審美天文學》 (Virginia Woolf and the Discourse of science- The Aesthetic of Astronomy ) (2009) ,這本書探討在流行文化伍爾夫作品中的對星云的認識和描繪, 如她把地球想像成干燥的脆弱貝殼或玻璃圓球等。因為對天文學知識的興趣和宇宙世界的敏銳感知,伍爾夫表現出了特殊的宇宙意識,她反對民族主義,她希望突破民族主義的壁壘和差異,渴望一個包容所有人的地球村?!八芙^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反映了她在一個全球社區(qū)擁抱來自所有地區(qū)的人的愿望?!保?“Her rejection of any affiliation with country or nation, reflect her desire to embrace all peoples in one global community .”) [2];在現代主義研究中比較有特色的有斯蒂芬·普策爾(Steven D Putzel )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劇院》 (Virginia Woolf and the Theater) (2012)。其他伍爾夫學者認為戲劇對伍爾夫的影響主要來自于伍爾夫所閱讀的文本,普策爾卻認為是來自于劇院,是伍爾夫在劇院所聽到的,看到的和親自參與的戲劇的影響,比如伍爾夫童年時期所參與的戲劇;在《閱讀社會》劇本里的表演;上世紀20年代早期布魯姆斯伯里戲劇性的夜晚;她自己寫于1932年修改后1935年上演的電視劇本《清新的水》(Freshwater);她的不少散文探討戲劇和劇院;甚至她最后一部小說《幕間》完全實現了她想聯合詩歌、散文、戲劇等形式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的愿望;這些都證明了她的一生都與戲劇緊密聯系著。
(6)女性主義仍是伍爾夫研究不可忽視的研究重點,較有影響的是瑞里·迪金森(Renée Dickinson)《現代主義小說中女性化身和主體: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奧立佛·摩爾的嬗變術》 (Female Embodiment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Modernist Novel: The Corporeum of Virginia Woolf and Olive Moore )(2009),這本書如伍爾夫現代主義研究那樣,也采用比較的方法,比較伍爾夫和奧立佛·摩爾(Olive Moore)兩位作家各兩部代表性的作品來揭示女性主體性實現;克萊爾(Claire Drewery)《女性現代主義小說》 (Modernist Short Fiction by Women )(2011),轉向不被重視的短篇小說,比較伍爾夫和新西蘭短篇小說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以及其他兩位作家的短篇小說所體現的現代性,克萊爾堅信短篇小說是一種致力于突破邊界和規(guī)則的文學類型,這樣就給予檢驗現代性魔力限度的理想平臺。閾限的空間一方面是挑戰(zhàn)傳統(tǒng)文化和個人身份,而另一方面他們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后果即居于局外人的位置:邊緣性、精神病、和死亡。曼斯菲爾德(Mansfield)理查森(Richardson)辛克萊爾(Sinclair)和伍爾夫等四位女作家都在自己的短篇小說里表現出這種自相矛盾;此外還有蘇珊.·大衛(wèi)伯恩斯坦(Susan David Bernstein)的《房間景色:大英博物館的女性作家從喬治·艾略特到弗吉尼亞·伍爾夫》(Roomscape: Woman Writers in the British Museum from George Eliot to Virginia Woolf)(2013)。讀過伍爾夫《一個人的房間》的人都知道,伍爾夫在身體和象征性方面把女性寫作的房間作為劍橋、牛津的圖書館以及大英博物館的對立面。在這本書里,大衛(wèi)·蘇珊伯恩斯坦認為伍爾夫和喬治艾略特不喜歡閱覽室,相比她們在閱覽室的缺席,伯恩斯坦研究了維多利亞同時期的其他女作家如埃莉諾·馬克思(Eleanor Marx)、克萊門蒂娜·布萊克(Clementina Black)和康斯坦斯·布萊克( Constance Black Garnett)等,發(fā)現這些人不僅利用圖書館的書目資源,而且她們通過在圖書館的經歷和境遇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她們的作品,表明這些寫作女性不需要一份獨立的收入和一個封閉的房間,她們需要的是一個“讓女性在外面聚集寫作的場所”,布魯姆斯伯里就是這樣的場所。伍爾夫試圖建立一個簡單劃分私人和公共空間的二分法,即內在性和外在性。伯恩斯坦認為閱覽室挑戰(zhàn)這種劃分法。圖書館是維多利亞時期父權的象征,同時是引發(fā)完全不同的社會關系的催化劑。
2009-2013年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研究除了專題性的研究還有綜合性的合集出版,如論文集如吉娜·珀特絲(Gina Potts)和麗莎·沙希瑞(Lisa Shahriari )合編的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布盧姆斯伯里,第1卷,美學理論和文學實踐》 (Virginia Woolf ‘s Bloomsbury. Volume 1, Aesthetic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2010),側重于政治和美學的布魯姆斯伯里。文集中的各個章節(jié)的主題包括生態(tài)批評、女性知識分子和作家,空間和位置的影響,身份和自我意識的質疑,以及伍爾夫的作品在伍爾夫自己的文學圈和文化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了作家。吉娜·珀特絲和麗莎·沙希瑞又合編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布盧姆斯伯里,第2卷》 ?(Virginia Woolf ‘s Bloomsbury. Volume 2 )書中大量章節(jié)著重于根據一系列理論和跨學科視角,包括女性主義、經濟學、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在布魯姆斯伯里和伍爾夫作品中創(chuàng)建易于識別的新的團體和新的術語。
繼2004年《伍爾夫劍橋指南》后,2010年蘇珊·塞勒(Susan Sellers) 編寫了《伍爾夫劍橋指南》第2版(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麥琪·許姆(Maggie Humm)于2010年完成了《伍爾夫和藝術愛丁堡指南》(The Edinburgh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 and the Arts),這本書是伍爾夫藝術影響和協會組織較具權威性和最新的指南。里面包含了具有國際聲譽的作者所撰寫的大量獨創(chuàng)性的最新研究章節(jié)。有些章節(jié)深入涉及伍爾夫的作品里最有影響力的美學理論和藝術實踐,包括美學、藝術和種族、布魯姆斯伯里、凡妮莎貝爾和繪畫、藝術畫廊、劇院、音樂、舞蹈、時尚、娛樂、花園和書籍設計、廣播、電影及攝影,作者非常了解伍爾夫的重要作品和視覺文化,把伍爾夫放置于歷史、文化和藝術語境中廣泛分析。
綜上所介紹的2009-2013年出版的伍爾夫研究書籍,從心理學為基礎對伍爾夫進行研究的作品明顯減少,伍爾夫生態(tài)主義研究屢被關注,伍爾夫女性主義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其研究往往結合著現代主義研究共同進行,或與其他作家作品做比較研究。這個階段研究成果最多的是伍爾夫現代主義研究,其研究內容多從哲學和文化(服飾、時尚、劇院)等方面解讀伍爾夫的作品和思想,結合女性主義哲學、酷兒理論、后人文科學、觸覺現代主義、吉爾·德勒茲后現代主義,不斷開辟出伍爾夫研究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潘建.國外近五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研究述評[J].當代外國文學,2010,1:124.
[2] Holly Henry ,Virginia Woolf and The discourse of Science- The Aesthetic of Astronom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P 158.
情感讀本·理論篇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