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 要】教育復雜的原因在于教育對象的復雜性、教育過程關系的復雜性、教育目的的復雜性。然而教育評價在實踐中背離了教育復雜性要求,出現(xiàn)單一化、同質化弊病。為此,需要加強教育評價研究,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針對教育評價對象的特殊性科學設計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評價的精確性與模糊性是一對矛盾, 根據(jù)不同情況, 評價有時要求精確, 有時要求模糊。模糊評價改變了評價單一、封閉的評價方式, 克服了評價標準指向性過于具體的不足, 體現(xiàn)了把評價變?yōu)榻逃?、指導和改進的過程, 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復雜性 ? ?模糊評價 ? ? 教育
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世界、發(fā)現(xiàn)知識的社會活動。評價,是指以不同的價值標準,對一個過程或一個結果的反思和判斷。大多數(shù)人認為教育評價的基本精神是注重教育效果的質量和價值觀,教育評價就是為了促進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實現(xiàn),明確地制定教育目標,對照教育目標對教育行為和教育結果進行質量或價值判斷。當前,我國教育評價實踐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評價結果不足以解釋社會各界對教育質量及質量保證提出的種種質疑。教育評價在實踐中背離了教育復雜性要求,出現(xiàn)單一化、同質化弊病。究其原因,在于對教育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因此,充分認識教育的復雜性,需要加強教育評價研究,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同時,針對教育評價對象的特殊性科學設計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
一、教育的復雜性
埃德加·莫蘭是當代思想史上首次把“復雜性研究”作為課題提出來的人,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政治評論家,是復雜性研究思潮的開拓者,亦是“復雜性范式”的著名提出者。莫蘭從復雜性理論的角度來審查困擾當今世人的教育問題, 所獲得的成果倍受關注。
關于復雜性的定義,莫蘭在《復雜思想導論》中提出的一個定義是非常發(fā)人深省的:所謂復雜的東西,不能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 不能歸結為一條規(guī)律, 也不能化歸為一個簡單的思想。復雜性不是能夠用簡單的方式來加以確定并取代簡單性的東西。復雜與獨立單一相對,不是“一”而是“多”,不是“簡”而是“繁”,更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有各種不同的,數(shù)量眾多的部分、因素、概念、方面或影響的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
即使教育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它也有穩(wěn)定、確定、必然的時候,但是這樣的一成不變是不會發(fā)展的。教育活動也就是復雜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以下幾個方面就表現(xiàn)出教育的復雜性。
(一)教育對象的復雜性
教育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教育對象上,人是復雜的。傳統(tǒng)的教育一直將人視為教育的對象,但對人的認知卻與人的存在的復雜性不相符合,甚至違背人的復雜性,將人抽象化、簡單化,還原為低級的原始的生物,認為只要通過教育,傳授一些知識,就可以培養(yǎng)出有人性有靈性的人了。人們對人的整體認識的欠缺,導致當前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因此,人在當代教育看似作為教育的對象,在“教育以人為本”的口號下,卻看不到人。人從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忽而墜落為知識的奴隸。除此以外,我們有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意識。人從根本上講是精神、意義的存在物,這也是與其他事物的區(qū)別。人的意義與否來自精神,而精神來源于情感和思維。個體之間在性格、特質、情感以及思維上都具有差異性,就致使對人的認識變得復雜。
(二)教育特質的復雜性
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其中的精神生活。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
教育的特質是交往,交往體現(xiàn)于關系之中。在教育體系中,關系錯綜復雜。從對象來看,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所發(fā)生的行為,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關系,有老師與家長的交往關系,有老師與老師的交往關系,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關系,有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往關系;從結構來看,交往是“主體—中介—主體”的結構;從內容上來看,交往既可以是物質的交換,也可以是精神的交流,物質交流是主體間以物質為內容的交往,精神交往是主體間情感、思維、觀念等精神層面的交流;從交往過程來看,交往是雙向的過程,不是一方的控制和占有,而是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交往的對象、結構、形態(tài)、過程,每個部分里面都有繁雜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以及影響,是難于被認識與實踐的。
(三)教育目的的復雜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生命,在于智慧。智慧是在復雜的關系中去選擇與平衡。智慧的要素是什么?智慧是一種平衡的藝術,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平衡表現(xiàn)于關系和利益的平衡,意義與功用的平衡,適應與選擇的平衡。智慧具有實踐性、默會性、個體性、生活性與綜合性。作為教育者,去認識智慧,分析智慧的要素與結構,確定智慧的教育學價值,思考智慧培育的策略與方法,這也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
二、模糊評價
(一)模糊評價的內涵
大多數(shù)人認為教育評價的基本精神是注重教育效果的質量和價值觀,所以可以說教育評價就是在有效地履行培養(yǎng)人的這種社會活動方面,要明確地制定教育目標,對照教育目標對由于教育行為而產生的結果進行質量或價值的判斷。1965年,控制學家查德提出了模糊數(shù)學理論,從模糊的認識中得出確定性的結果。
模糊評價,絕不是評價模糊,更不是主觀隨意的個人判斷,而是指在具體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通過對傳統(tǒng)評價活動的行為取向、實施過程等環(huán)節(jié)的固有模式和固定程序加以模糊,以富有彈性的衡量尺度,可以變通的實施手段,含蓄委婉的表述方式,營造寬松、和諧的評價氛圍,充分發(fā)揮評價應有的功能。
(二)模糊評價的特點
評價標準的靈活性。評價標準是進行教學評價的衡量尺度,是教學評價得以進行的前提??梢哉f,有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評價結論。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教育評價的選拔淘汰目的影響,語文教學評價往往把學生置于一個共同的標準之下,用一元化的價值觀進行“一刀切”。在這種評價標準的約束下,學生的個性被忽視,創(chuàng)新被抹殺,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激勵功能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模糊評價不必以精確數(shù)據(jù)為條件,沒有嚴格、死板的程序,它“不拘一格”,可以根據(jù)學生在學習中的某方面表現(xiàn)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它具有靈活簡捷的特點。endprint
評價方式的機動性。評價方式是完成評價任務、實現(xiàn)評價目的的手段和載體。模糊評價就是要試圖改變以往以幾張試卷評定學生語文學業(yè)成績的弊端,著力探索符合語文學科要求,適合學生主動發(fā)展,激發(fā)他們主動積極學習的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評價主體的廣泛性。評價主體是指能根據(jù)評價要求,為達到改善教育活動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應措施的人。教師因為其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評價主體之一。但至于學生及其家長等是否參與評價的問題,卻長期得不到重視,教育評價活動中主體單一,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缺乏交流互動的問題也一直相當突出。對此,模糊評價主張沖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天然界限,不再把被評價者視為評價的待查客體, 而是把他也視為教育評價的主體。
三、教育需要模糊評價
事物的特性決定事物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育的復雜性就決定了教育評價的模糊性。教育評價在實踐中背離了教育復雜性要求,出現(xiàn)單一化、同質化弊病。評價的精確性與模糊性是一對矛盾, 根據(jù)不同情況, 評價有時要求精確, 有時要求模糊。為此,需要加強教育評價研究,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針對教育評價對象的特殊性科學設計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
教育對象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的模糊性。因為人從根本上來說是精神、意義的存在物,人的精神成長源于人的情感和思維,而對一個人情感和思維的評價就沒有一個確定精確的標準,沒有嚴格地規(guī)定什么樣的情感思維就是好的,就是在進步的,只能有一個整體的模糊的描述評價。教育是對人的培養(yǎng)與改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教育的復雜性。
教育特質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的模糊性。教育的特質是交往,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與人的交往就會產生各種關系,有對象的區(qū)分,也有層次性質的區(qū)分,是一個多面體,是難以被認識和判斷的。關系中涉及很多主觀性的情感的東西,不能用量化的方式評價。教育關系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各個方面,在辦學實踐過程中,政府、家長、教師、學生、社會團體等對教育提出各自不同的訴求,使得教育評價標準難以令各方面滿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利益相關者對教育的多種訴求會在教育評價活動中反映出來,每個利益主體既是評價者,同時又是被評價的對象.
教育目的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的模糊性。教育的目的是獲得智慧,智慧是在復雜的關系中去選擇和平衡。人們對于智慧本身的認識就很少也不系統(tǒng)全面,把它作為教育的目標,最后也是沒法通過具體定性的評價去判斷是否達到了這樣的標準。教育過程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教育過程的情境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結果的解釋力,這要求在評價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情境對教育活動和評價活動的影響,及時進行評價。因此,教育評價呈現(xiàn)出不可還原性。
精確與模糊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事實上,在評價過程中,模糊性與精確性相互包含、彼此滲透。進行模糊評價也離不開量的支撐,模糊評價不是隨意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 模糊評價從整體看是模糊的, 但它的內部細節(jié)卻是精確的,其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確定因素, 模糊評價中包含著精確因素。同樣,當我們用量化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進行精確描述時,也往往是表現(xiàn)了許多模糊因素。
【參考文獻】
[1]陳一壯.埃德加·莫蘭的“復雜方法”思想及其在教育領域內的體現(xiàn)[J].教育科學,2004(02).
[2]王軍紅.復雜視野下的教育評價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3).
[3]田桂芹,李群.淺談教育評價及模糊評價思想[J].專題探究,1998(02).
[4]管穎暉.試論語文教學的模糊評價機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03).
[5]王明東.試析語文教學中的模糊評價[J].新課程研究,2005(01).
[6]鄭素華.教育“遺忘”的兩個問題:在莫蘭的復雜理論視野下[J].當代教育科學,2013(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