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恒
尼泊爾4·25地震發(fā)生后,3個小時,僅僅3個小時。
作為自治區(qū)“抗洪抗雪應急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工程應急搶險隊”三支應急力量的西藏軍區(qū)駐拉薩某旅611名官兵、136臺機械已在營區(qū)集結待命,隨時準備開向尼泊爾8.1級強震后波及受創(chuàng)的樟木鎮(zhèn)和聶拉木、吉隆、定日縣等地。
接到上級命令后,1個小時,僅僅1個小時。
身為政工主官的旅政委梁真海就帶領部隊馳援而去。災情發(fā)生后的第三天,正在內地休假的旅長周靜出現(xiàn)在了救災現(xiàn)場。
震區(qū)十萬火急,大軍雷霆出擊。這次行動,是一次生死時速攻堅戰(zhàn)。
近40天的緊急救援,該旅官兵歷盡千辛萬苦,在救災一線挺起鋼鐵般的脊梁,與災區(qū)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搶險救災與守護生命中讓群眾看到了希望。
聶拉木,轉移群眾生活用品6萬件
歷經(jīng)17個小時的長途奔波,梁政委帶領的先遣隊58人、13臺裝備于4月27日22時到達重災區(qū)聶拉木縣。
漆黑的夜晚,災民在呼喊。微光中,看到一隊駕駛著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的軍人走來,村莊里的大人小孩自發(fā)地雙手合十:“菩薩來了!救命恩人來了!”
災場就是戰(zhàn)場,時間不等人,一分鐘也不能拖延救援時間。能征善戰(zhàn)的工兵勁旅官兵,來不及休整、來不及喘息,趕到現(xiàn)場就立即投入緊張的搶險救援。他們操縱著大型工程機械,在災區(qū)一線攻堅克難,發(fā)起一次次工兵突擊,被災區(qū)群眾稱為“災民的暖心人”。
作為一名主官,在旅長休假回內地不在工作崗位的情況下,政委梁真海始終牢記身先士卒,是一名指揮員的基本操守。
扎西宗村,一個受災嚴重、面目全非的小山村。
74戶民居垮塌,群眾期盼、焦慮的目光像針一樣深深地刺在該旅先遣隊官兵的心上。
緊要關頭,梁政委立即將救援人員和機械分為4個小組,迅速組織官兵開始搶救受災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物資。
他甚至不顧次生災害頻發(fā)的危險,第一個沖進垮塌民房,帶領基建營房工程人員認真勘查每一棟房屋的結構和損毀情況,科學制定救援方案,將次生危險降低到零。
他第一個掄起鐵鍬去挖,第一個用雙手去刨,在廢墟中尋找生命的希望,在廢墟中搶救災民的生活用品。
他第一個扛起災民家里的青稞袋子,150斤的麻袋,一口氣接連扛了15包。
他還沖進扎西次仁家里垮塌的牛棚扛出即將春耕的一麻袋種子,老百姓都在夸贊說:“也只有1米8幾的梁政委才能扛起200斤重的種子,這可是我們來年的口糧?。 ?。
他從早上8點到下午4點半,沒有坐下來歇一口氣、沒有停下來喝一口水。嘴唇干裂了、臉龐曬脫皮了、手掌磨破出血了也不顧,與官兵一道搶救出受災群眾的生活物資3.5噸、衣物和被褥2600件、家用電器和炊具3000余件,牲畜飼料10000公斤。
駐扎西宗村的干部、聶拉木縣委組織部部長強巴旦增拉著梁政委的手激動地說:“非常感謝解放軍,大難當頭,雨季又將來臨,如果群眾的財產(chǎn)不能及時轉移,今年的春耕將無法投入生產(chǎn),老百姓的損失會更加慘重,解放軍來得太及時了,是你們挽救了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物資呀!”
4時38分,帶領官兵完成兩個村莊的搶險救災任務后,梁政委立即帶領先遣隊的官兵前往江崗村搭建帳篷。
不到20分鐘,11頂宿營帳篷矗立在江崗村旁,村民站在村口,向解放軍投去敬佩的眼神。
藏族人民的呼喊牽動著金珠瑪米的心,震區(qū)群眾的安危連著西藏軍人的心。
地震發(fā)生后,聶拉木縣進入樟木鎮(zhèn)的咽喉要道被堵塞,各路救援大軍被阻在鎮(zhèn)外。
4月27日拂曉,擔當先遣分隊的該旅50余名突擊隊員,爭分奪秒清理路上亂石。大型機械在轟轟烈烈地操作著,官兵們則使用簡易工程機械清理廢墟,晝夜奮戰(zhàn),當天就清除路障3公里。
一切按計劃進行,一切按照《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預案》行動。
該旅奔赴樟木、聶拉木、定日、拉孜救援的人員、裝備一一作了分組,并按作戰(zhàn)序列指定負責人。
陸續(xù)奔赴各點的百余臺大型專業(yè)化救援裝備火速馳援而來。
挖掘機巨臂揚起來了。
裝載機揚手動起來了。
推土機使勁頂起來了。
官兵們很快便疏通了這條“救援生命線”。
沿著剛剛鋪就的新路,軍用民用的一輛輛指揮車、救護車、運輸車緊接著呼嘯而來。
疏通道路,搜救財物,這個旅的官兵始終奮力拼搏在救災第一線。
就在聶拉木縣的江東村,一位藏族老阿媽找到官兵求救,她家的“傳家寶”——唐卡和經(jīng)卷被埋在地下了。
梁政委急忙帶領一臺挖掘機和一臺推土機緊急趕往老阿媽家已經(jīng)坍塌的房子。
隨著轟隆轟隆數(shù)聲巨響,房屋頂部被挖掘機掀開了,存放唐卡和經(jīng)卷的“保險柜”被挖掘出來了。
抱著失而復得的唐卡和經(jīng)卷,老阿媽老淚縱橫地說:“金珠瑪米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救了我的老命,還幫我搶回了寶貝!”
一座座斷壁殘垣的廢墟,一個個沖鋒在前的身影。
挖掘機操作手郝建,連續(xù)三天三夜奮戰(zhàn)在搜救一線中,每天休息時間不到4個小時。在他心里,災區(qū)每一名受災群眾都是親人,每一個災民焦急的表情都牽動著他的心。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機械操作手,他要用自己精湛的技術好好為群眾服務。
情況告急
4月29日9時,聶拉木縣副縣長索朗旺堆急沖沖地跑來,向部隊通報災情:“全縣受災情況較重,特別是附近的江東村和扎西宗村已造成98戶人家房屋垮塌,500余名群眾只能暫住部隊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村民的糧食、牲畜的草料和春耕的種子以及家中的貴重物品全部壓在倒塌的房屋里,村民只能靠政府賑災物資維持生活……”
梁政委二話沒說,帶著170余名官兵、21臺挖掘機、裝載機分兩個方向前去救援。
截止當天下午7時50分,共轉移春耕種子、糧食和牲畜飼料6.5噸;衣物3500余件以及各種生活用具、電器12000余件。
目睹自己生產(chǎn)生活物資從廢墟中救出,堆放在安全地帶,受災群眾臉上露出了微笑。
深夜,狂風嘶吼,寒冷刺骨。
在聶拉木縣江東村救援地上,作訓參謀楊凱與官兵戰(zhàn)斗正酣。村長尼瑪次仁一邊給官兵們送來熱氣騰騰的酥油茶,一邊勸說官兵休息,等天亮再干??墒牵@些隨時能應急的年輕戰(zhàn)士,始終視災區(qū)為故鄉(xiāng),把災民當父母,顧不上高原反應和休息調整,加班加點,高強度施工,凌晨6點30分,天空出現(xiàn)魚肚白的一剎那,道路疏通,任務竣工。
災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任務一個緊接著一個,困難接二連三。
救援沒有停歇。官兵們又開著大型工程機械,來到扎西宗村。
陳工程,是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裝載機挖掘機操作手。來災區(qū)的第二天,他1歲零2個月的孩子生病住院。這一消息,曾經(jīng)讓陳工程火急火燎。但是,看到那么多的受災群眾,他內心的那桿秤,立即分清了孰重孰輕。他除了每天給妻子和孩子打一次電話,大部分時間都工作在救災現(xiàn)場。一次次聽到妻子在電話的另一端說:“孩子好多了,你安心救災,家里有我呢?!标惞こ痰难蹨I一次次滴落在冰冷的機械上,流向干涸的泥土。
救援始終是難題,災區(qū)群眾安置又是一項重大任務。
4月29日18時,打通了樟木鎮(zhèn)至聶拉木縣的生命通道,大批群眾需要轉移。
一邊要繼續(xù)搶險救災,一邊要轉移受困群眾。在這個既沒有偏向更不能有側重點的緊要關頭,政委梁真海果斷決定,由在現(xiàn)場參與救援的旅政治部楊賽拉副主任帶領5臺運輸車前往受災重鎮(zhèn)樟木轉移災民。
一路上,河流湍急,滾石不斷,險象環(huán)生,精干的指揮員嚴密組織,技術過硬的駕駛員科學規(guī)避。8小時之內,125名群眾被轉移至210余公里遠的拉孜縣臨時搭建的帳篷入住。
5月2日9時30分,抗震救災前方指揮組又一次發(fā)來指令,該旅余洪兵副參謀長和政治部楊賽拉副主任,再次帶領143人、15臺運輸車前往聶拉木縣扎西崗村、江崗村、塔杰村,幫助受災群眾轉移生活物資。
人民檢驗子弟兵戰(zhàn)斗力的時候到了。
6個小時,官兵們轉移193戶1050人的生活物資11噸,衣物7000余件,家用電器21000余件,另有唐卡、佛像、飾品540余件。
殘壁,廢墟,破損的瑪尼堆,搖曳的經(jīng)幡,經(jīng)書、法器等文物被壓在廢墟下,急需搶救。手刨,鎬挖,只能挖掘到淺表層的文物,于是這個旅的工程機械便成了攻堅利器。
寒風中,官兵們的臉都被凍得通紅。挖掘機操作手張玉存,坐在冰冷的駕駛室內,依舊緊握著操縱桿,一刻也不肯停歇。
張玉存累了,馬利斌便上;馬利斌累了,王能科上。操作手袁興斌、孫軍,軍醫(yī)彭陽陽,副指導員李衡輪番作業(yè)。機械從不停歇,人員從不停歇。
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哪怕再苦一點,哪怕再累一點,救援官兵都心甘情愿。
多個村莊群眾家里的數(shù)千件佛像、經(jīng)卷等貴重物品被一件件挖了出來。僅4月30日一天,官兵們便用挖掘機,挖出400多座佛像和11臺保險柜。
一流的操作手就是一流的操作手。
官兵小心翼翼,確保挖出來的每一件物品完好無損,絕不損傷佛像等貴重物品的身,絕不傷害藏族群眾的心。
人民軍隊為人民。通過幾天的緊急救援,該旅官兵為災民搶救出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及各種貴重物資,經(jīng)聶拉木縣政府工作組評估,價值超過1000萬元。搶救、搬運的整個過程,人員、裝備、物件安全,深受當?shù)卣蛷V大群眾好評。
拉孜,連夜搭建帳篷1千頂
軍人職責無假期。災情,就是命令。救災現(xiàn)場,就是軍人的又一戰(zhàn)場。
4月27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該旅抗震救災又一個分隊奉命向日喀則吉隆災區(qū)進發(fā)。
這天,原本是該旅旅長周靜從西藏休假回四川綿陽的第三天。
然而,當天15時50分,周旅長的身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前往吉隆災區(qū)的路上。
軍人,始終在關注著祖國和人民的安寧。
地震發(fā)生后,該旅在3個小時內便完成了救災所需的物資器材、車輛機械準備,只待上級一聲令下便可出動。
此時,周旅長休假回到老家還不到1天,通過電視知道尼泊爾發(fā)生8.1級強震波及中尼邊境后,他立即撥通了梁政委的電話。梁政委非常肯定地說:“我們已經(jīng)做好了一切準備,只等軍區(qū)一聲令下?!?/p>
周旅長又撥通參謀長董鋒的電話,得到的回答是:“請旅長放心!”
這些聲音讓周旅長暫時松了一口氣。
可是,在接下來的一天時間里,周旅長終日心神不寧,心里始終牽掛著災情和救災的事。
26日,當部隊接到出動的命令時,周旅長真的坐不住了,立即訂了連夜返回拉薩的機票。
回到部隊后,周旅長來不及換上軍裝就跑到抗震救災后方指揮辦公室,進一步了解部隊救災情況,并決定立即向災區(qū)出發(fā),奔赴前線指揮官兵救援。
27日18時40分。
周旅長心急如焚,追上旅里派往災區(qū)的另一支救援分隊,與大家一同向吉隆災區(qū)開進?!敖K于歸隊了!”在車上,周旅長自言自語,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得知旅長也趕來了,帶領先遣隊正在災區(qū)忙著救援的梁政委在電話里打趣說道:“歡迎歸隊!就知道你這個急性子‘熬不過今天?!?/p>
抗震救災的又一個方向,一個個挽救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戰(zhàn)斗正在打響。
“這幾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現(xiàn)在只要一閉上眼睛,我就能立馬睡著?!?月29日,上士周英明在談及參加抗震救災三天以來的感受時,他神色略顯疲憊,但是從他的行動中卻看不出絲毫的倦怠。
不用質疑,不必猜測。該旅像周英明這樣戰(zhàn)斗在災區(qū)、積極參與救援行動的官兵還有很多很多。
拉孜縣與尼泊爾強震受創(chuàng)重災區(qū)——樟木的直線距離200余公里,這里地勢平坦、未受地震影響,設置在此的安置點將接受樟木災區(qū)和來自尼泊爾的部分受災群眾。
根據(jù)統(tǒng)一部署,該旅連同救災的友鄰部隊和地方群眾,將于4月30日前在拉孜縣的野外搭建完成1500頂帳篷,并配套相關生活物資,作好接受2000名受災群眾臨時安置的準備。
29日凌晨,正趕赴吉隆災區(qū)的該旅救援分隊途經(jīng)拉孜縣城時,臨時接到上級任務轉接、搭設安置區(qū)帳篷的命令。
兵貴神速。拉孜的曠野,冷風嚎嚎?,F(xiàn)場受領任務后,旅長周靜帶領副旅長劉恒,在半個小時內就完成了任務編組、器材準備等工作。
為了能夠按時完成安置點4個區(qū)域的帳篷搭建,該旅官兵不顧連夜趕路的疲勞,火速投入到新的任務中。
現(xiàn)場的天氣變幻異常,前一刻還烈日炙烤,下一刻就風雪交加,但是官兵們絲毫不受如此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場地開設,帳篷搭建,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地進行。
一組負責搭建篷桿框架,另一組負責覆設篷布,最后還有一組專門負責整理加固。分批次的“流水線”作業(yè),避免了相互干擾,加快了搭建速度。解放軍的活,分工明確,忙而不亂。
跑上跑下的四級軍士長呂勝松,此刻本應該是在家休假,但災情就是命令,他主動提出推遲休假的申請,和戰(zhàn)友們一起來到了救援現(xiàn)場。
在搭建帳篷的過程中,他帶領的小組,以3分鐘搭起一副篷桿框架速度帶動了官兵們不甘落后的干勁、拼勁。
晚飯后,呂勝松累倒在帳篷包上睡著了,看到他手上的傷口和因為長時間站立而浮腫的雙腿,戰(zhàn)友們都不忍心打擾他片刻的休息。
夜幕降臨時,一場大雪襲來。曠野上也傳起了一陣陣口號:“苦不苦,看看漫天雪飛舞;累不累,搭完帳篷就去睡。”
這就是救援官兵的苦與樂。
這就是救援官兵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一切為了救災,一切為了救援。來不及動員,來不及休息,拉孜的曠野帳篷拔地而起。
5月2日,是拉孜安置點建成使用的第三天,這里已經(jīng)安置了來自樟木災區(qū)的受災群眾上千人。
拉孜安置點儼然是一座小城,醫(yī)療點、通信站、水電設施等已經(jīng)投入使用。帳篷的一角,有婦女在洗衣、有小孩在嬉戲。走進帳篷內,嶄新的鍋碗瓢盆、棉衣被褥等生活物資應有盡有,整整齊齊地映入眼簾。
安置在這里的災區(qū)群眾生活安穩(wěn)、情緒穩(wěn)定。
拉孜曠野的一角,一群“沙漠迷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
據(jù)該旅司令部作訓科科長劉潤生介紹說,這是他們旅的救援分隊帳篷。
官兵們自4月29日起,就開始在這里馬不停蹄地搭建救災帳篷,經(jīng)過兩天一夜的奮戰(zhàn),1000余頂救災帳篷現(xiàn)已經(jīng)全部達到入住標準。
救援就像打仗,天氣是戰(zhàn)斗力的又一個檢驗者。
變幻莫測的天氣,時而漫天飛雪,時而狂風大作。
正當此時,一陣狂風刮起,了解老天脾氣的官兵們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xù)留在帳篷里作最后的檢查和加固,以確保萬無一失。
就在迷彩帳篷與綠色帳篷之間,一位老阿媽正在清洗衣物,從她身后經(jīng)過的官兵正帶著工具對帳篷進行逐一檢查加固。老阿媽的神情里透出一份對家的思念,又或許,她正心念著對救援官兵的感激。
雖然語言不通,但老阿媽此刻的表情讓官兵心里更加踏實。
藏族戰(zhàn)士普瓊次仁,他的家鄉(xiāng)就在吉隆縣,家里同樣受災,但當他得知家人平安無恙后,他只字未提,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救援任務中。
整個安置點里,受災群眾祥和安定,鋼鐵戰(zhàn)士無私奉獻,救援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
查閱該旅作戰(zhàn)值班記錄,這樣的數(shù)據(jù)令人震驚。
4月27日晚,該旅304名官兵、69臺車機用時不到24小時,晝夜兼程趕到拉孜縣任務地域后,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4月28日22時至次日4時許,出動219名官兵,連夜完成了野戰(zhàn)兵站100頂帳篷的搭建。
4月29日晨起,出動560人次參加拉孜安置點帳篷搭設任務,共搭設救災帳篷470頂、開挖帳篷排水溝5084米(寬80厘米、深30厘米)。
4月30日,出動挖掘機1臺,完成野戰(zhàn)兵站4個廁所、5個野戰(zhàn)垃圾場的構筑。
4月30日13時,出動指揮車1臺、運輸車4臺,協(xié)助拉孜安置點向日喀則轉運受災群眾47人,轉移群眾衣被等物資2600余件。
4月30日至5月1日,出動衛(wèi)生車1臺、軍醫(yī)2名、衛(wèi)生員3名,連續(xù)對進駐拉孜安置點群眾進行巡診,為57人提供醫(yī)療服務,對1500平方米安置區(qū)域進行了消毒,2名心理咨詢師對10戶入住群眾40余人進行走訪詢問,積極開展心理疏導4次。
5月2日,平整野戰(zhàn)兵站場地100平方米,開挖防洪溝200米。
5月3日,開挖土石140立方米,填埋平整帳篷駐地。
5月3日,主動派出官兵215人、運輸車8輛,幫助安置點600戶受災群眾搬運生活物資8000余件。
5月6日20時,開設第二個野戰(zhàn)兵站。
同時,還利用兩天時間出動官兵1120人次,對救災帳篷進行維護。出動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各1臺,修筑安置點6米寬道路50米、8米寬道路50米,平整場地6000平方米。
與此同時,他們還協(xié)助地方政府轉移受災群眾,主動為入住安置點的群眾提供幫助。
雪山連綿,大愛無疆。災難面前,方顯英雄本色。部隊所到之處,災區(qū)群眾無不動情。人民永遠是軍隊的靠山,災區(qū)群眾都說,解放軍來了,老百姓就看到了希望。
定日,疏通維護道路兩百公里
專業(yè)對口,疏通維護道路任務由某道路連完成。
某道路連,挑選2名干部、60名戰(zhàn)士、近20臺機械車輛,按照地震災害緊急救援方案裝載物資。
災難降臨,作為工兵勁旅的一員,某道路連的參援官兵沖鋒陷陣,把大愛灑向災區(qū),將溫暖傳遞給災民。
4月26日19時30分從拉薩白定出發(fā),全程機動734公里。于27日21時50分,到達聶拉木縣聶拉木鎮(zhèn)。
救援路上艱難重重,卻擋不住西藏軍區(qū)某旅救援官兵突擊的腳步。面對災情,時間就是生命。官兵們來不及休息片刻,隨即轉入搶險救災。
面對險坡峽谷、溝壑縱橫的復雜地域環(huán)境,指揮員、操作手、安全員沉著應戰(zhàn)、密切配合,宿營救援,忙中有序。官兵們硬是穿越泥石流、塌方路段,冒著雨雪徒步10余公里,將部分藥品、食品送到災民手里。
4月29日至5月4日這個連隊編成三個救災小組分別對聶拉木縣聶拉木鎮(zhèn)6個村莊進行救援。
在救援過程中,寧愿自己喝不上熱水,也要讓群眾喝上熱水;寧愿自己吃不上熱食,也要讓群眾吃上熱食。官兵自己啃干糧、喝小河溝里的冰水。大家力爭做到多救一個人、多轉移一名群眾,讓受災群眾吃飽睡暖。
數(shù)據(jù)最有說服力。一周時間,這個連隊累計為257戶災民轉移生產(chǎn)生活物資3.5噸、家具3000余件、家電955余件、青稞18500公斤,運送175名群眾到拉孜安置點。
救援場上,絲毫不能懈怠,絲毫不能放松。任務隨時在等待著救援官兵。
5月7日,根據(jù)上級命令,該連機動120公里至定日縣崗嘎鎮(zhèn),編成四個救援小組和一個保障小組,擔負崗嘎至絨轄、嘎瑪溝、曲當三條道路的保通任務。
經(jīng)過道路勘查小組抵近偵察,220公里,處處斷裂垮塌,一片坑坑洼洼,說是維護,倒不如說是重新修筑。
困難重重,但是指導員郭守昌在救援官兵面前大聲說:“不管任務有多艱巨,我們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p>
清除道路冰雪共計112000方,運送土石13000方,回填沙石90000方,堆砌堡坎、加固公路基腳1100方,最高工作平臺海拔5500米——這些難題,對號稱“超級工兵連”的某道路連來說,都不算難題。
最讓官兵們感到頭痛的是缺氧引發(fā)的胸悶、頭昏、腦脹、乏力,吃不下、睡不好……
5月18日完成道路保通任務后,該連機動140公里至拉孜縣,角色轉換為旅救災預備隊。
任務的轉換,意味著人員的思想和行動將隨之轉換。連隊干部、骨干及時調整心態(tài),做好戰(zhàn)士們的心理疏導工作,隨時準備處置突發(fā)情況。
6月6日,從拉孜曠野機動430公里順利返回營區(qū),本次救災任務圓滿完成。
在談到這次搶險救災的收獲時,西藏軍區(qū)駐拉薩某旅各級指揮員胸有成竹地說:“這次抗震救災,綜合檢驗了部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從出發(fā)到安全撤回營區(qū)共計42天,累計行車1800公里,百余臺機械行駛距離達到1000公里。充分展示了部隊的應急處突能力、指揮員的靈活處置能力以及駕駛員、操作手的技術水平?!?/p>
長途機動,作業(yè)環(huán)境復雜陌生,救援難度大,但指揮員、操作手現(xiàn)場共同研究對策,默契配合,對作業(yè)環(huán)境進行認真細致的安全評估,制定安全可行的施工方案。各級黨委(支部)對施工中遇到的問題不斷進行總結分析。干部、骨干身先士卒,沖鋒在救災的第一線。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官兵們能大膽靈活處置。特別是在冰雪路面施工、懸崖路段清理落石的風險評估、高寒山地道路排水的注意事項等,通過一個個難題的克服和不斷總結,部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這次抗震救災,在忠誠使命中彰顯該旅官兵的重要作用。
工兵是抗震救災的主力軍,工程機械就是他們的主戰(zhàn)裝備。通過這次救援行動,官兵們更加明白,熟練掌握主戰(zhàn)裝備是每一名工兵戰(zhàn)士的看家本領。
這次抗震救災,無論是施工環(huán)境還是任務本身對于大部分機械操作手都是第一次。
在海拔5500米的普士拉山口路段,大型工程機械一次次側滑,官兵們沉著應對,克服種種困難,成功打通了5年未通車的崗戎公路。
5月12日發(fā)生7.6級余震的那一瞬間,官兵們正在絨轄溝搶修道路,面對滾滾而來的山體滑坡和幾十臺地方車輛被困,官兵們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裝備清理路面落石,解救被困車輛。
不到十分鐘時間,一輛輛順利通關的車輛駕駛員都對工兵戰(zhàn)士豎起了大拇指。
這次抗震救災,在使命感召喚中官兵的戰(zhàn)斗精神得到磨礪。
搶險救災本身就是軍人忠誠使命最直接的體現(xiàn),廣大官兵樹牢長期作戰(zhàn)、連續(xù)作戰(zhàn)、艱苦作戰(zhàn)的思想,全力以赴參與救災,熱心服務災區(qū)群眾,在救災現(xiàn)場樹立了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藏族戰(zhàn)士拉層隨連隊出發(fā)的前一天,奶奶去世了,原來他第二天準備到色拉寺為奶奶點酥油燈??山拥骄葹拿詈螅瓕硬粮蓽I水毅然投入到救災的隊伍中,并主動充當翻譯。
在轉移群眾財產(chǎn)過程中,許多戰(zhàn)士在給災民背青稞的過程中把肩膀磨破了,卻從不叫苦叫累,班長楊春福的手不小心被劃破,他簡單的處理一下,繼續(xù)加入到搶運災民物資的隊伍中。
在道路保通任務中,路通到哪里官兵們就在哪里宿營,風沙常常是官兵們每頓飯的佐料,雪山腳下河溝里的雪水簡單處理一下就作為飲用水,盡管保障困難,吃不到綠色蔬菜,官兵們卻從不叫一聲苦。
這次抗震救災,在實戰(zhàn)任務牽引下管理,使大批技術骨干得到鍛煉。同時,救災給官兵們提供一個考驗自己的平臺,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不斷考驗著工兵戰(zhàn)士的技術水平。
操作手、駕駛員通過長途機動任務后,懂得如何更好的愛護和保養(yǎng)自己的機械;面對復雜危險環(huán)境,懂得如何靈活處理及正確規(guī)避安全風險。
安全就是責任。在救援小組行動中,小組長對責任有了新的認識,充分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能夠大膽管理、大膽負責。干部、骨干的盡責意識和組織指揮能力也在任務中得到充分的鍛煉。
這次抗震救災,在不斷的總結反思中守住安全底線。新的任務給安全工作帶來巨大挑戰(zhàn)。廣大官兵參與安全評估,共同守住安全底線。
長途機動中,有的駕駛員用扳手敲擊自己的大腿,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駕駛員、操作手不斷總結機械在高海拔冰雪路段安全操作規(guī)則,不斷摸索出大型機械在行駛過程中突發(fā)情況的處置。
拉孜安置點,地處風口,風沙彌漫,在能見度不到一米的情況下,旅長周靜和副旅長劉恒堅持站在一線指揮。
在對崗嘎方向地震受損道路進行現(xiàn)場勘查時,周旅長和劉副旅長選擇了任務艱巨、危險系數(shù)較高,甚至部分道路已經(jīng)開裂的絨轄方向和曲當方向組織指揮。
在翻越普士拉山口進行現(xiàn)場勘查、作業(yè)測算時,干部靠前指揮,親力親為的做法,激發(fā)了士氣,調動了官兵的積極性。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次抗震救災,旅長、政委十分重視與地方政府和友鄰單位的協(xié)調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救災工作爭取了大量的時間。
在這次救援過程中,該旅廣大官兵充分發(fā)揚“老西藏精神”“兩不怕”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自覺踐行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強軍目標,以雷厲風行、敢打硬仗、不怕犧牲的精神投入救援中,牢固樹立持久作戰(zhàn)、長期作戰(zhàn)的思想,不斷調動官兵的積極性、自覺性。干部、骨干帶頭干,哪里有重活、累活、苦活、臟活,哪里就有干部、骨干的身影,大家齊頭并進,各項工作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地完成。
官兵們還針對工作任務特點,見縫插針,抓住點滴時間集中動員、車廂課堂、睡前會議等形式,不間斷開展思想再動員,發(fā)動大家以隨時準備打仗的狀態(tài)做好當前工作;以一聲令下,能夠迅即出動的狀態(tài)做好應急工作準備。
軍人只有服從,必須絕對服從。為確保定日縣道路維護保通,他們主動與地方政府協(xié)調,積極推進崗絨公路、崗嘎至曲宗公路、扎西宗至曲當公路三個路段的維護保通任務。
在伴隨保障基礎上,綜合保障分隊前出,保證各施工分隊油料、給養(yǎng)、藥品的及時充足到位。
郝建,該旅二營某道路連一名優(yōu)秀的機械操作手。
第一次來到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寒山地施工作業(yè),面臨的種種困難是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因為缺氧,機械經(jīng)常打不著火。因為地域生疏,工程機械多次側滑。郝建駕駛履帶挖掘機在雪山上連續(xù)工作5天,他晚上就睡在冰涼的機械上,為確保白天施工任務順利開展,他每間隔兩小時就發(fā)動一次機械,餓了就吃單兵自熱食品。
海拔5500米普士拉山口,常年積雪,地勢險峻,路況復雜,原有道路5年沒有通車,當?shù)厝罕娭荒鼙荛_這個“鬼門關”,繞道從更加險峻的匝道通行。
正當機械從山腳作業(yè)至山頂時,大家都認為繼續(xù)作業(yè)會帶來很大風險,郝建看到一輛輛地方車輛在匝道上陷入泥潭,他認真地分析地形及積雪情況,向指揮組提出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硬是開著履帶挖掘機成功地打通了崗絨公路58公里處路段,受到當?shù)厝罕姷囊恢潞迷u。
郭守昌,作為連隊指導員,他帶領連隊機動至聶拉木縣聶拉木鎮(zhèn)后,一刻也沒有休息,隨即轉入抗震救災工作。
5月1日,在搶救災民物資過程中,發(fā)生余震,郭守昌現(xiàn)場靈活處置,成功躲避余震風險,確保救援行動安全無事故。
5月7日,接到上級命令,郭守昌帶領12名官兵參與崗嘎至絨轄公路保通任務。施工路段,條件艱苦、環(huán)境惡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但是官兵們不畏艱險,累計清除道路冰雪共計19000方,運送土石500方。
6月6日19時30分,是一個永遠令政委梁真海激動難忘的時刻。
參加抗震救災的所有人員、車輛、裝備凱旋而歸,回到了闊別一個多月的營區(qū)。
沒有鮮花獻英雄,沒有掌聲表心意。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
天災可以毀掉我們的家園,但摧不垮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艱難困苦中,讓我們更加堅強,為了那些愛著我們的人,為了那些我們愛著的人?!按鬄挠写髳邸钡膮群坝肋h激蕩在每個人的心胸。
西藏軍區(qū)駐拉薩某旅隨時準備上戰(zhàn)場、隨時準備參加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隨時準備參與應急處突。他們始終高度重視“三支應急力量”的建設,定期對“三支應急力量”方案進行修訂、定期組織對所屬裝備進行檢查保養(yǎng)、定期對裝備器材進行更換維修、定期組織官兵進行專業(yè)培訓考核,隨機組織拉動“三支應急力量”。通過這些方式,隨時能夠做到一聲令下立即出動。
筆落至此,不單是對亡者的悼念,也不僅僅是對生者的慶幸,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還有一種是對精神震撼的刻骨銘記。
回憶在樟木、聶拉木、吉隆、定日、拉孜救災的40多個日日夜夜,不管是搶通滑坡山體的壯舉,還是每天連續(xù)工作16個小時的敬業(yè),抑或是面對滑坡飛石危險的臨危不懼,都證明了西藏軍區(qū)駐拉薩某旅廣大官兵是“老西藏精神”的傳人,是“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期革命軍人。
責任編輯: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