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偉
畫廊和藝術家是一個產(chǎn)業(yè)鏈上的兩個零件
年輕藝術家陳朗慕的作品《被遺忘的盒子》
2015年9月20日,保利“藝起來”國際藝術博覽會VIP開幕酒會上,年輕藝術家陳朗慕的作品一小時內宣告售罄。
近兩年在北京藝術圈,這樣的“成績”并非孤例。正如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所說:“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銷售不是問題。”陳朗慕的這次作品展即是由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運行的。
年輕藝術家市場“買氣”逐漸聚集,這被業(yè)內認為是一種“口紅效應”——經(jīng)濟運行方式趨向保守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也叫“低價產(chǎn)品偏愛趨勢”。
具體來說,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同時,由于不再有投資過熱且出現(xiàn)收入降低,人們手中反而會出現(xiàn)“小閑錢”,購買“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資金會避開高價位藝術品,低價位藝術品成交率反而較高?!绷执笏囆g中心北京區(qū)負責人王一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新藏家為獲得前期入口,往往通過購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鍛煉眼光。
“區(qū)別性”在“藝術性”之前
每年畢業(yè)季,對夏季風來說都是一段忙碌的日子。除了去全國各大美院參觀畢業(yè)作品展,還要瀏覽近2000份年輕藝術家的檔案,從中選出下一年度可能合作的4~6個人選。
無論作品還是檔案都會看得非常快。比如幾百件作品掛在展廳里,一路看過,哪件能打動人一目了然。不過,他從不單純依靠畢業(yè)作品作判斷。
“畢業(yè)時會有老師幫助修改或提建議。如果覺得某個學生的作品不錯,我們會把他之前的作品都過一遍,看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風格是否一以貫之?!彼f。
也有很多策展人或藏家會向畫廊推薦,年輕藝術家冷廣敏就是這樣進入了夏季風的視線。
2012年,冷廣敏在一次藝術聯(lián)展上認識了知名策展人朱朱。彼時他剛從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yè),兩次求職碰壁后蝸居在天津的工作室里,靠賣畫的微薄積蓄維持生活。
翌年初,在朱朱推薦下,夏季風到天津實地觀看冷廣敏的原作。
盡管當時冷廣敏只有兩件已完成的作品拿給夏季風看,后者仍決定在當年5月為他舉辦第一次個人展覽。
出乎所有人意料,十幾件作品半小時左右全部賣出,冷廣敏“一夜成名”。
“第一感覺就是與眾不同,與天津美術學院的風格‘背道而馳。”夏季風回憶第一眼看到冷廣敏作品時的感覺:多與家具等實物有關,很有立體感,比如創(chuàng)作時要先在畫布上做一層紙,然后用顏色,最后再用刀子把肌理刻出來。
事實上,那些創(chuàng)作風格與老師明顯趨同的學生會被畫廊直接“過濾”掉,因為這代表著獨創(chuàng)性很差。
林大藝術中心北京區(qū)負責人王一妃持相似看法:“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一定要讓人眼前一亮?!?/p>
生于1983年、與該畫廊合作已3年的年輕藝術家蔡磊坦言,創(chuàng)作時會把“區(qū)別性”放在“藝術性”之前。他的作品屬于繪畫裝置,偏概念、抽象,“這是一種新的語言和概念,別人做過的我不做?!?/p>
在夏季風看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要符合審美潮流,也要看其承擔的美學因素是否會對將來的社會產(chǎn)生影響。
上世紀80年代,作為主流的60后藝術家們的作品,理想主義色彩濃郁;現(xiàn)在,人們更喜歡抽象、安靜、與內心有直接交流的作品。
畫廊使藝術家更純粹
夏季風在冷廣敏個人展覽現(xiàn)場導覽作品
即便為一個藝術家舉辦過一次個人展覽,也并不代表畫廊會確定與其長期合作。
“要看這個藝術家在一次個展后是否還有新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說下一次展覽的作品也必須讓人覺得是新的。”夏季風說。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一般推出第二次個展才表示雙方開始正式合作。
林大藝術中心從2014年開始推出面向年輕藝術家的“WHY ART”群展項目。在這個展示平臺里,只有成為“追蹤觀察對象”的年輕藝術家才會由畫廊推薦參加國內外的博覽會,根據(jù)市場反饋選擇有潛力的人選。這個觀察期一般是一年多。
一次簽約多為3年時間?!敖衲旰灱s,明后年的計劃都開始安排?!毕募撅L說,像交叉式安排展覽,會根據(jù)藝術家的“產(chǎn)出”推出個展,最頻繁的一年一次,多數(shù)兩年或三年一次。除個展外,每年有四五次群展。
在冷廣敏眼里,畫廊和藝術家是一個產(chǎn)業(yè)鏈上的兩個零件。但對年輕藝術家來說,畫廊使后者更能保持純粹。
“蜂巢很大程度上充當了經(jīng)紀人的角色?!彼虮究浾吲e例說,以前寄畫、運畫都要自己找車、做箱子,現(xiàn)在作品的包裝、運輸、布展等都由畫廊來做,自己只需專心畫畫。
冷廣敏1986年出生于山東省青州市。在天津美術學院求學時,他已獲得很多認可,比如2012年獲得藝術界頗有分量的“羅中立獎學金”。
但“畢業(yè)”帶給他不小的沖擊。在校外更廣闊的空間里,特別是面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名師傳授、起點更高的學生,他也曾一時失去底氣。
“其實機會很少,畢業(yè)展覽時也去看過畫廊,但是2009年左右趕上經(jīng)濟危機,整個藝術市場都開始崩潰?!彼貞浾f。于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確定舉辦個展的時間后,冷廣敏在短短兩個多月內創(chuàng)作了十幾件作品,“那時的確把創(chuàng)作的韌性拉了一下,以至于現(xiàn)在無論時間多緊,我也覺得還好?!?
對于第一次個展,他心態(tài)輕松——以往多次參加展覽都沒能帶來銷售,讓他覺得“賣不掉很正常,能賣掉才是怪事”。
所以當作品半小時左右全部售罄,冷廣敏甚至還沒來得及感受到興奮:“只覺得賣掉好,賣掉后我就可以安心做藝術家了,一下子就釋懷了?!?/p>
2014年11月,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推出冷廣敏第二次個展。這一次,他的作品從上次個展的每平方米4萬~6萬元漲到了十幾萬元。
不過分消耗市場
為冷廣敏舉辦第一次個展前,夏季風請了朱朱、向京等知名策展人、評論家為他寫文章或做訪談,既對作品作完整闡述、介紹風格特點,也研究其創(chuàng)作的學術價值。
策展人、評論家往往從宏觀看問題,有時藝術家認為自己的作品很有意義,但對社會、對藝術史也許毫無價值。
“現(xiàn)在的市場,賣作品不是難事,難的是學術怎么走?!辈汤谡f,一個展覽必須有學術價值,策展人會幫助年輕藝術家突破認知上的狹隘和片面。
蔡磊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與林大藝術中心的合作開始于2013年。當時王一妃帶他去參加“ART TAIPEI”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同去的六七位年輕藝術家中,蔡磊表現(xiàn)搶眼。
“我們不只關注銷量,更要看賣給誰?!蓖跻诲貞浾f,“當時收藏蔡磊作品的有位臺灣著名設計師,在此之前我們根本接觸不到?!?/p>
據(jù)她介紹,每年出版畫冊、一定次數(shù)的宣傳和一定規(guī)格的展覽都在合約流程內,但更重要的是把藝術家推廣到更高平臺,像美術館或雙年展,“這沒有一定之規(guī),回報渺茫,最終也可能失敗”。
不同類型的藝術家推廣規(guī)劃不同。像裝置藝術家金石,由于裝置藝術在國內收藏群體尚未養(yǎng)成,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對他的推廣更側重于國外,如悉尼雙年展、哈瓦那雙年展等,這使金石在國際上獲得較高認可度。
美國亞洲藝術基金還提供了一筆資助費用,供金石在紐約、臺灣等某一城市生活一段時間,用以豐富閱歷和創(chuàng)作靈感。
宣傳包裝則必須結合年輕藝術家的實力,不能過度消耗市場。大肆宣傳會將市場擴展到頂峰,但不斷消化作品實際是耗損年輕藝術家的未來。
在王一妃看來,畫商與畫廊的最大區(qū)別是,畫商只要賺取中間利潤,畫廊作為推廣人要把利潤重新投入到藝術家身上。
“純商業(yè)化的操作是在有關注熱度時把作品賣掉,但價格往往極大超出藝術價值。”她說,“畫商不斷拋出作品賺錢,藝術家卻必須把自己拔高太多,才能使作品達到更高價格,否則就要走下坡路。”
2015年9月,畫商吳立平起訴畫家范揚引發(fā)人們對藝術品市場“契約精神”的呼吁。據(jù)吳立平稱,他8年內耗資千萬元將范揚作品從每平方尺6000元炒到15萬元,但范揚一直拖欠2000平方尺左右的畫未給,導致他負債累累。
但這種“契約精神”在年輕藝術家與畫廊的合作中并沒有那么重要,彼此信任更為他們所看重。林大藝術中心與年輕藝術家間多是口頭協(xié)議,沒有固定合約。
“如果畫廊越來越糟糕,藝術家會選擇更好的平臺來施展才華,反之亦然。某種程度上講,所謂合同就是一紙空文?!毕募撅L說。
主動權在畫廊手中
由于剛進入市場的年輕藝術家價格系統(tǒng)空白,作品定價沒有標準。像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一般參考同年齡段已出名的藝術家,采用系數(shù)估價體系,即(長+寬)厘米×系數(shù)。每個藝術家的系數(shù)按市場接受度、參展、收藏群體的情況等各有不同,水平高的系數(shù)也高。
“這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定價方式?!毕募撅L說:“它的好處是公平,大幅作品不一定價高,小幅作品也不一定便宜?!?/p>
藝術家價格系統(tǒng)要穩(wěn)健,所以年輕藝術家的系數(shù)通常定得較低,一般在100~300之間,即每平方米約兩三萬元,平均每兩三年遞增10%~15%。這既能保證先購買藏家的利益,也不會讓后續(xù)藏家難以接受。
控制系數(shù)增幅是畫廊的普遍做法,這對畫廊來說是一種策略:盡管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便宜,但主動權在畫廊手中。
夏季風解釋說:“畫廊希望把藝術品送到好的藏家手中,而不是一轉手馬上拋掉獲利?!?/p>
而王一妃也直言:“藏家必須有一定知名度?!?/p>
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即使在二級拍賣市場上價格高漲,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仍會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同一價位,以培養(yǎng)藏家對畫廊的忠誠度。
而扎實的藏家群體對藝術家長遠發(fā)展是有力的支撐,其作品在二級市場上流拍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比如冷廣敏的作品被徐累等國內外重要藝術家收藏,蔡磊的藏家群體中有日本拍賣行的負責人、臺灣著名設計師等。
從類型上講,根據(jù)國內市場接受度,定價較高的是雕塑,然后依次是架上(如油畫)、裝置、影像、攝影等。
“雕塑有材料費,成本較大,但市場也大,是多數(shù)人能接受的藝術形式?!蓖跻诲f,年輕藝術家的雕塑作品一般控制在10萬元以內,特別大件的另當別論。
2015年5月,蔡磊個展“模棱”在林大藝術中心舉辦,全部14件作品在預展時被搶購一空,這是他近幾年創(chuàng)作積累的一次爆發(fā)。
盡管剛從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yè),但蔡磊的作品在以前做巡展時,小件作品七八萬元,最大的能賣到40萬元,已不是剛畢業(yè)的藝術家作品的價位。
當上一代藝術家市場已穩(wěn)定,很多大型選秀類展覽都將目光“撒網(wǎng)”式投向80后、90后年輕藝術家,這是一個更有潛力和更高回報率的群體,因高校擴招而人數(shù)眾多,且作品便宜、無需高級的展示空間。
這與2008年全球經(jīng)濟下行之前藝術市場的火爆不同。那時不管什么作品都有人買,價格高但流通性弱,不少藝術品現(xiàn)在打半價甚至一兩折都賣不掉。
如今面對這個空前的機遇期,年輕藝術家只要堅持創(chuàng)作,總會有展覽機會。但殘酷的另一面是,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藝術家來說,許多展覽的結果只是去亮個相。
“展覽把100個人擺在一起,從市場數(shù)據(jù)看哪個受歡迎,再重點合作。”冷廣敏說,“從這個角度講,市場與以往并無本質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