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萍 韓小茜
摘 要:本文從離子極化作用、離子的電子層結構等對離子化合物的顏色加以說明,并對含氧酸根離子顏色的成因做了淺析。
關鍵詞:離子化合物 顏色 極化左右 電子層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025-01
物質(zhì)若能使可見光(波長400~730nm)通過,則本身無色透明;若能很好地反射可見光中的一切光,則為白色;若能完全吸收可見光中的一切光,則為黑色;若選擇地吸收可見光中的某一部分光,而把其余部分的光透過或散射出來。人們?nèi)庋劭吹降木褪沁@部分物質(zhì)呈現(xiàn)的顏色,也就是吸收那部分光的互補色。例如某種離子化合物吸收了藍綠色光,而透過的是紫色和紅色光,這種離子化合物就呈現(xiàn)紫紅色。
物質(zhì)吸收可見光時,電子就從能量較低的軌道跳到能量較高的軌道,如d-d軌道躍遷,軌道間的能量差△E與光的頻率ν的關系是:
△E=hν=hc/λ
式中h是Planck常數(shù);c為光速;ν為頻率;λ為波長。
物質(zhì)能量差△E等于物質(zhì)吸收可見光中的部分或一切光時(吸收光的頻率為ν),就呈現(xiàn)一定顏色(吸收光的互補色);能量差△E越小,呈現(xiàn)的顏色越深;能量差△E大于可見光能量的上限,或小于可見光能量的下限,就不呈現(xiàn)顏色。
影響離子化合物顏色的因素很多,其中組成離子化合物的離子間的極化作用的大小對物質(zhì)的顏色影響最為明顯,因為極化之后,電子能級改變,致使△E能量差變小,所以只要吸收可見光部分的能量即可引起激發(fā),從而呈現(xiàn)出顏色,極化作用越強,△E能量差越小,物質(zhì)吸收可見光中的波長越大,化合物的顏色就越深(但在波長580~700nm 范圍內(nèi),出現(xiàn)反常,波長增大,化合物的顏色變淺)。
除了離子間的極化作用因素之外,離子的電子層結構對離子化合物顏色的影響也不小,從離子的電子層結構來看,不含未成對電子的離子,即8電子外層、18電子外層、(18+2)電子外層的離子,都沒有顏色,如Na+(8電子外層),Zn2+(18電子外層),Pb2+(18+2電子外層)。具有不規(guī)則外層的離子,如Fe3+、Co2+、Mn2+、Cr3+、鑭系和錒系元素的許多離子則有顏色。這是由于在這些離子中有未成對的d或f電子,激發(fā)這種電子所需要的能量較小,可發(fā)生d-d或f-f躍遷,對于電子構型不飽滿(即d軌道沒有充滿。都有未成對的d電子)的金屬離子,在吸收了一部分光能后,就可以使d電子從低能級的d軌道向高能級的d軌道躍遷.這種躍遷稱為d-d躍遷.其能量差一般在10000~30000cm 范圍。由于吸收光的波長在可見光范圍以內(nèi),所以呈現(xiàn)一定的顏色。
兩種無色的離子有可能形成有色的化合物,例如PbI2,雖然Pb2+和I-離子都無色,PbI2卻是黃色的。這可以用離子極化作用來解釋?;衔镏姓x子的極化力較強或負離子的變形性較大,都會使化合物呈現(xiàn)顏色。例如,S2-離子的變形性比O2-離子大,因此硫化物的顏色一般總要比相應的氧化物深。又如,具有相同電子結構的K+、Ca2+、Sc3+、Ti4+、V5+、Mn7+的氧化物的顏色隨著正離子電荷的增加而加深,這是因為正電荷越多,離子的極化力越強。
物質(zhì)呈現(xiàn)的顏色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如,溫度升高,軌道間的能量差△E趨于零,化合物的顏色變深。室溫時是淺黃色的AgI,在低溫時是白色的,而在高溫則呈洋紅色。又如,物質(zhì)的顆粒大小不同,對不同波長的光的散射能力不同,呈現(xiàn)的顏色也不同。鉑片是灰白色的,分散度極高的鉑則是黑色的,因此叫做鉑黑。
對于某些具有顏色的含氧酸根離子,如VO43-(淡黃色),CrO42-(黃色) ,MnO4-(紫色)等,它們的顏色被認為是電荷遷移引起的。V(V),Cr(VI),Mn(VII)它們都為d0電子構型,沒有d電子,均有較強的奪取電子的能力,不可能發(fā)生d-d躍遷,它們的顏色是因強吸收( 常發(fā)生在紫外區(qū)),這些酸根離子吸收了一部分能量后,氧陰離子的電荷會向金屬離子遷移,伴隨電荷遷移,這些離子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
參考文獻:
[1]楊宏孝,顏秀茹.無機化學簡明課程教程習題和問題解析[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
[2]田荷珍,王恩波,黃炳榮.無機化學疑難問題解答[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大連理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編.無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大連理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編.無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