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
總被忘卻的前事
楊樹蔭
人倘若總是忘卻前事,其實悲哀。
中國人早就有智慧?!稇?zhàn)國策·趙策一》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這一千古名句,警示人們要從得失成敗的前事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
這么直白的真理,可惜后來的中國人總是被有意無意地遺忘,前事之訓,總是不足為訓。
中國封建皇朝的精英,便是一批不會吸取教訓的人,但凡改朝換代,無不都以戰(zhàn)爭和殺戮的方式,暴力奪取,以致尸骨遍野,生靈涂炭,萬戶蕭疏鬼唱歌。前事未息,后事又來,這個死亡怪圈的每一個輪回,都導致生產(chǎn)力的大破壞、民眾生命的大屠殺,如此教訓,從不引以為訓。
朝廷如此,家庭也如此。俗話說,富貴不過三代,這又是中國式的悲劇,子孫相傳的家業(yè),決不會越傳越興旺,總是脫不了衰敗的氣息。為富不仁,居官不正,雖門庭顯赫,必有坍塌的一天,這樣的教訓也總是屢屢不息。
興許中國人太會忘,民間便生出一些話來,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刻骨之仇”等等,提醒人們千忘萬忘,恩仇不能忘。然而,中國人卻往往能“一笑泯恩仇”,似乎有君子風度,其實前人舊事,盡可一忘了之。
中國人的忘性,大概也是遺傳的基因,直到今天,電腦都可以記憶了,一些中國人的記性,照樣好不起來,經(jīng)歷過的事,一概地忘。譬如,逢年過節(jié)愛放炮竹,這本來也只是找樂而已,但是,大都樂極生悲:炮竹的生產(chǎn)廠家、炮竹的存放倉庫,每年都會有駭人的大爆炸,一條條的人命,一群群地死。至于放炮竹時的傷人、死人,房屋被炸、被燒,實在太多,如此痛苦的悲劇年年上演。
再譬如,汽車超載引發(fā)的車毀人亡的惡性事故,到處都是,連年發(fā)生。貨車超載、客車超載、校車超載,活生生的人一車一車地走上不歸路。前車之戒,后車又超載,又翻車,又是一車的人命轉(zhuǎn)眼逝去。
類似這些人命關天的教訓,人們往往痛苦一陣,便又安之若素,顯出驚人的定力,照樣從頭再來過。對前事的健忘,對教訓的冷漠,讓許多人不會反思,不敢反省,依著前人的路,在“教訓”中行走。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半是辛酸半是欣喜,在社會劇烈的震蕩中,總算艱難地走了過來,人生的經(jīng)歷大多被忘掉了。人自然有記憶的功能,也有忘卻的功能,該忘卻的忘卻,活得便輕松。只是中國人往往重蹈覆轍,深刻的教訓若輕松地忘卻,有朝一日便又沉重地來臨。
我們忘掉了那饑荒的歲月。那是一個人人貧困的時代,由計劃經(jīng)濟主導的“大躍進”,終于釀成全社會的大饑荒。窮極了的人,餓極了的人,面黃肌瘦,皮包骨頭。極其有限的食品、生活用品,被嚴格地按人憑票供給,計劃經(jīng)濟已經(jīng)“計劃”到每一張嘴,每一個人都無法離開這個被計劃的生存體系。
我們忘掉了計劃經(jīng)濟的大劫難,至今還津津樂道當年沒有貧富的差距,沒有腐敗的風氣,不知道“貧窮才是最大的罪惡”,不知道計劃經(jīng)濟已經(jīng)扼殺了所有的生機和活力,一窮二白是國民經(jīng)濟的真實寫照。
忘卻,驚人的忘卻,不可思議的忘卻,如幽靈一般地在徘徊:江河湖泊,清理了,又糟蹋;再清理,再糟蹋,哺育生命的湖泊,被一遍又一遍地污染毒害。其實,中國人這般的忘性,追根究底是中國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生命的不尊重、對生命權力的任意掠奪,由此而來的生命黑洞,至今還在陰陰地洞開著。只有對生命至高無上的尊重,我們才能從不斷被教訓的荒誕中,真正地接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