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
中外學者一致認為,絲綢之路起于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繁盛在公元六七世紀的唐代。是什么原因讓這條長達7000公里的商貿大道興盛千年之久?一直讓各國學者探究不止。其實簡單,比如西部若無儲量巨大的天然氣田,便談不上“西氣東輸”;若無漢水流域匯聚丹江口200億立方清泉,“南水北調”也無從談起。同樣,在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上,若無強漢盛唐;若無錦天繡地的漢唐長安“郁貨山積”以及與黃金等價、讓人眼花繚亂的絲綢,絲綢之路的歷史也許會改寫。且讓我們撩開歷史的面紗,到當年聲播歐亞的大唐西市去徜徉,去領略萬里絲路起點的風采和魅力。
一
眾所周知,唐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超過百萬(羅馬當時人口10萬),市區(qū)面積達84平方公里,被多條橫豎有序、寬闊筆直的大街嚴謹?shù)貐^(qū)劃為109坊,城中設有東、西二市,這便是至今買“東西”的來歷。東市為國內市場,西市為國際市場,即絲路起點。兩市各占兩坊之地。考古實測出西市大致為正方形,南北和東西長度均為1051米,面積為1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麗江與鳳凰古城,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市場即使在今日也堪稱是“巨無霸”。實際上,大唐西市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歲月中,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從史料和西市考古出土物證得知,西市幾乎包容了當時世界上流通的所有商品,各種滿載貨物的駝隊車輛川流不息,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商人摩肩接踵,店鋪林立,商幡招展,貨物堆積如山。各種店鋪與貨物雜而不亂,整個市場規(guī)劃嚴謹有序,市內設“井字”形街道,分為九區(qū),每區(qū)四面臨街,容納相近的行業(yè)。據(jù)文獻記載,進駐西市的有220行之多,4000多家。分為邸、店、肆、鋪、行等,如酒肆、茶肆、肉肆、書肆,珠寶店、瓷器店、蠟燭店、銀器店,絹行、帛行、衣行、藥行、鐵行;再是竹木市、騾馬市、家禽市、勞力市、奴婢市。西亞商人聚集的街坊叫波斯邸、回鶻邸、大食邸等,還有占卜者、賣藥人、雜戲藝人,多不勝數(shù),所謂“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大唐西市的規(guī)模之大和貨物之盛,已無法再現(xiàn),只能憑典籍去想象。據(jù)《新唐書》記載,公元843年,東市大火,燒毀“曹門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西市規(guī)模遠勝東市,僅是來自波斯、西亞、日本、越南的商人便達3萬多人,西市商品幾乎傳播到世界主要國家。羅馬人把歐洲金幣帶到西市采購絲綢和瓷器;西亞商人翹著胡子、趕著駱駝運來香料和銀器、銅器,再帶走茶葉和錦緞;東亞地區(qū)的日本、朝鮮和越南則盡力采購各種典籍和醫(yī)藥,回去創(chuàng)造他們的文字,修建仿唐宮殿。盛唐時期的大唐西市真正四方輻射,萬國來朝,唐乾陵至今矗立著60尊外國使臣的雕像,代表著60個國家。如此巨大的市場,如山般堆積眾多的商品,在古代沒有火車、汽車、輪船等大型快速運輸工具的情況下,是用什么樣的辦法集中到大唐西市來的呢?
二
實際上,經千年城市建設的漢唐古都長安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西周,建都鎬京時,便有“前朝后市”的規(guī)定,把市場規(guī)劃在宮廷的后面,足見重視的程度。長安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必然要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把京都省府與邊城遠地勾連起來,政令方能下達,賦稅才能集中,國家才能統(tǒng)一。
漢代不但開通絲綢之路,還在隔絕中原與大西南的秦巴大山中開鑿棧道,即李白詠嘆的蜀道,使“璽書交馳于斜谷之南,玉帛踐乎于梁益之鄉(xiāng)”,貨品交流已十分頻繁?!稘h書》中記載,大將趙充國駐軍青海,距長安900公里,向朝廷奏事,往返1800公里,七天就能得到指令,充分顯示了道路的暢通和郵驛的效率。唐代的道路和郵驛愈加完善發(fā)達,僅是遍布全國的水陸驛站便有1639所,真正把京都省府與邊城遠地連成了一片。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名句講的是從四川涪陵經蜀道給楊貴妃送荔枝的故事。長驅2000余里,荔枝宛然如鮮,可見唐時物流之迅速、暢達。真正以最快捷、最經濟、最可靠的方式運輸大批貨物是唐代發(fā)達的漕運。隋代開通的溝通渭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把京都長安與東都洛陽以及幽州、揚州、杭州等省府要郡連接在一起的京杭大運河,真正發(fā)揮作用是在唐代。據(jù)《舊唐書·韋堅傳》所載,唐天寶初年,當時擔任江淮租庸轉運使的韋堅,在長安禁苑以東望春樓下開鑿了廣運潭,東西為廣,南北為運,意為可四通八達,引浐河、灞河水注入。開通之日,韋堅請?zhí)菩诩按蟪嫉巧贤簶牵瑵M載蘇杭、吳越、巴蜀、湖廣、荊襄、會稽各地名優(yōu)物產的船只逶迤而來,桅檣如林,百舸競流,每地船只不僅標明產地,船夫也穿著各地所產絲綢絹布制作的不同服裝,幾百名美女盛裝助興,幾百名樂工各操管弦。一時間,絲管齊奏,鼓樂大作,趕來圍觀的長安百姓人山人海,各地向玄宗和大臣爭獻美食,玄宗龍顏大悅,晏會群臣,傳令褒揚。這實際上成了一次全國性的名優(yōu)特產博覽會,也愈加促進了物資的流通和經濟的繁榮。這些全國各地出產的物品,都可通過漕運抵達京都長安。據(jù)考古發(fā)掘西市實地發(fā)現(xiàn),在永安渠流經西市東側時,向西市方向又伸出一段長約140米、寬約34米、深約6米的支渠,這表明運抵長安的各種貨物,可直接運往西市裝卸,這就保證了物流的迅速和暢達。
正是這千行百業(yè)、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的珍奇美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商人。來長安經商的,最多時達3萬多人,加之吳越、蘇杭、江淮、巴蜀、燕趙等全國各地的商旅匯聚長安,極大地刺激了長安各類手工作坊的發(fā)展,如靖恭坊專司造氈,常樂坊以釀美酒聞名,崇仁坊善造各種樂器,通化門一帶則匯聚著能打造各種運貨車輛的能工巧匠。這其中涌現(xiàn)出不少精通商業(yè)運作、能操多種語言、諳熟各國商情的高手能人,也就很自然地出現(xiàn)了盛唐時期非同尋常的富豪,比如鄒鳳熾,據(jù)《廣記》記載,這位富商,肩高背曲,人稱“鄒駱駝”,其貌雖不揚,家中財富不可勝計。全國都開有分店,盡攬?zhí)煜仑敻?,家中男仆女婢成群,穿戴豪華驚人。
三
國力強大、聲望如日中天的盛唐,吸引著無數(shù)西方商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地踏上通往長安的絲綢之路。出于人類永無止境、獵奇探險的本能和追求巨額利潤的驅動,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西亞商人也選擇了能夠征服戈壁大漠的駱駝作為運輸工具,采取長途跋涉和短途轉運結合的方式,從西方運來大唐需要的香料、玻璃器皿、銅鏡、水晶和化妝品,再從西市運走絲綢、茶葉和紙張。進出之間,自然獲利豐厚??v然穿越戈壁大漠,加上途中費用及損耗,即便只有半數(shù)抵達,依舊是暴利。正因為歐亞各國從大唐西市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以至于羅馬和波斯、吐蕃與唐王朝還為爭奪絲路發(fā)生過戰(zhàn)爭。當然獲得利益的不僅是歐亞各國,巨大的絲綢需求,也刺激了唐王朝絲綢業(yè)的長足發(fā)展。當時,齊魯、江浙、四川一帶都是絲綢的重要產地。詩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繚綾》對絲綢的精美作了出色的描述: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是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天上取樣人間織。織作云間秋雁行,染作江南春草色,異彩奇文相掩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堪與蘇錦媲美的還有蜀錦,戰(zhàn)國時修筑的都江堰使巴蜀早獲蠶桑之利,蜀錦生產歷史悠久,秦漢時已大量發(fā)展,蜀漢丞相諸葛亮獎勵耕戰(zhàn),尤重蠶桑。到唐時,蜀錦作為流通貨幣使用。
《新唐書》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亡四川,正好遇到蜀郡向朝廷納貢的“春采”,即蜀錦,玄宗當即分給經歷“馬嵬之變”的將士,穩(wěn)定了軍心。蜀錦品種繁多,華貴高雅,精美絕倫。最盛時僅成都便有織機5000多張,織女數(shù)萬,心靈手巧的川妹子在織錦上暗中較量,一比高低,把蜀人的靈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也為蜀錦爭夠臉面,使成都有“錦官城”的美譽。據(jù)記載,僅是紅色便有水紅、絳紅、猩紅、銀紅、貍紅、深紅、淺紅之別;黃色又有淡黃、青黃、鵝黃、菊黃、金黃之異;至于圖案,則有花卉、飛鳥、奔馬、靈芝、牡丹……多不勝數(shù),讓人眼花繚亂,讓人無法不喜愛,更讓歐亞商人趨之若鶩,爭相販運,也使長達7000公里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駝隊逶迤,“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在長達三個世紀的唐代,不僅強有力地拉動了歐亞各國的經濟,也誠如《資治通鑒》敘述絲路沿線盛況時說:“是時中國強盛,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也就是說,絲路經過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及隴山以西:天水、蘭州,都如同今日沿海城市深圳、上海、天津及香港、澳門,由于商旅的拉動興旺發(fā)達,繁盛富庶。
絲路沿線,駝隊逶迤,駝鈴叮當,人煙輻輳,村鎮(zhèn)相望,城市富麗。
這是一幅多么讓人神往的、充分展示大唐盛世風采的無比雄渾壯闊的風俗長卷,足以和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媲美。
四
當年,五花八門、不斷滋生的千行百業(yè),堆積如山、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商品,如潮水般涌來的各國商人,再是商界難以避免的游戲規(guī)則與潛規(guī)則……稍稍細想,便讓人頭皮發(fā)麻,唐王朝是如何規(guī)范管理這龐大的世界性的超級大市場的呢?
其實事情并不像我們想的那么復雜,古人辦事,提綱挈領,抓住要害,刪繁就簡,反而簡單易行。據(jù)《新唐書》記載,偌大的西市,設市署與平準局進行管理,兩個單位的官員職數(shù)為:署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平準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每日數(shù)萬家,數(shù)十萬人交易,管理官員不足10人,這也大致符合唐代3900人負擔一位公務員的國情。市署與平準局的職能有三:一是定時交易,擊鼓開市,擊錚閉市;二是保證公平,統(tǒng)一度量衡具,凡粗制濫造的偽劣商品一律沒官,交易的騾馬和奴婢則要公驗和立卷,防止欺詐;三是平抑物價,物價低落,官府收購,物價上漲,官府又以平價出售。正是這些切實可行又便于操作的措施,保證了大唐西市的有序、公正和誠信。這恰是任何時代商品交易所需要的最起碼、最終極,也是最陽光、最健康的商貿場所。正因為大唐西市這種如日中天的誠信聲譽,使得各國商人和投資人紛至沓來,他們不用擔心受到欺詐,更無須到官家“打通關節(jié)”,只需操心自己的買賣,把它做大做強。大唐西市溝通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活躍的唐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地區(qū),真正拉動、活躍了大半個地球的經濟,今天世界貿易組織的所謂“游戲規(guī)則”早在1300年前就被唐人運用得爐火純青。西安如今重建大唐西市,再現(xiàn)漢唐氣象,愿望雖然良好,但時光不可倒流,歷史豈能逆轉,任何承繼只能是文化,是文明,是漢人那種標新立異、氣吞八荒的志氣,是唐人那種樂觀自信、積極奮進的精神,但愿大唐西市這種抹不掉的記憶能激發(fā)和提醒我們去創(chuàng)造屬于今天與世界同步前進的文明。